你為什麼要做精英?
今天,你要怎麼做才能成為精英?
題記:
每周固定的電影放映已堅持了一年多,深受廣大家長和小讀者的歡迎。但在觀影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家長孩子只是簡單地把電影做為一項文化娛樂,並沒有認識到電影的真正價值。為此,我們特別邀請秦嶺書院的劉兆玲老師講解電影《2012世界末日》,為大家講授一種全新的電影欣賞方式。通過電影講解,培養孩子們細緻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潛移默化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思維導圖:
1、什麼是科學精神?擁有怎樣的品質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2、被安排的人生是什麼樣子?我們怎樣才能安排自己的人生?
3、如何才能獲得尊重?榮譽是誰給我們的?
4、是這個世界需要我們?還是我們需要這個世界?
5、查理是精英嗎?作家是精英嗎?
6、電影中塑造了中國人怎樣的形象?
7、我們在當下這個年齡,8-10歲,如何做精英?如何做最好的自己?
通過梳理這些問題,引導孩子們學習站在精英的角度看世界。讓每個人從內心發出這樣的疑問,如果真的世界末日來臨,我們能做什麼?我們今天能做什麼?
電影開篇是一個瑪雅人的預言:九大行星連成一線,地球將面臨毀滅。印度籍地質學家來到地球上最深的礦井,發現數據顯示異常,地核在加速升溫。這推翻了地質學家原來預計的危機爆發的時間,地球正在加速變熱,地球危機提前來臨,人類在地球的日子屈指可數。
劉老師把電影停下來,問:什麼是科學家的品質?如何解釋科學精神?
在座的家長、孩子顯然還不習慣這種方式,也很少思考這類問題。
劉老師:科學science是提出假設-找到證據-得出結論,假說-驗證-結果,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找到真理,不停的在假說-結論之間找到證據。為了追求真理不能顧忌自己的面子、權威,人類的認知就是在一代一代科學家的研究中發展進步。電影中的地質學家開始的結論是錯的,在他反覆計算,實地考察後,他認識到自己之前的計算錯誤。他勇於正視自己的錯誤,修正自己的錯誤,找到總統當面陳清,這是需要勇氣的,這個勇氣不是誰都有的。我們要學習地質學家的科學精神,把探索真理看成自己的使命,對生命的珍視、對真理的堅持要高於面子,高於名聲,這才是科學精神,才是科學家應有的品質。
電影繼續進行,市長在媒體公開演講:地震已經得到控制,這只是地球的整容手術。類似的安全言論一直是大眾媒體的論調。
劉老師: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政府言論?即使是在開放程度非常高的美國,政府也是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他們代表利益集團的聲音。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就要有敏銳的收集信息、總結信息、做出預測的能力。就像電影中的作家一樣,作家不相信政府的言論,他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因為他寫科普小說,還與當今的知名地理學者有過很深入的交往,在自己的領域研究過地球。在黃石公園遇到衣衫不整的查理並沒有以貌取人,而是對查理所指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並得出地球正在毀滅的結論,並立刻付諸行動:拯救自己和家人。他沒有相信普羅大眾的媒體言論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消極的等待而是選擇自己拯救自己。這樣的人才能在危機中生存,等待是沒有任何好結果的,只有依靠自己才能一步一步走出危機登上方舟。
我們的人生也需要自己的判斷、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堅持,不能人云亦云!否則,你的人生就跟大多數人一樣,在自然危機面前等待死亡。
電影繼續,作家把孩子送回到妻子家(作家已經離婚,兩個孩子由妻子及繼父監管),剛剛在超市經歷了地裂的妻子沒有任何警覺,正常安排孩子上補習學校,而此時作家已在機場租了一架飛機,準備逃離城市。妻子還在數落作家做事不靠譜,這次又想幹什麼?直到家裡發生了地震,才同意離開家上飛機。飛機駕駛員在地震中身亡,孩子繼父——整形科醫生,學過一點開飛機的技術,臨危受命,飛機在一片坍塌的廢墟中起飛去尋找查理和地圖,以找到離開地球的方舟。
劉老師:作家的孩子,開始非常看不起自己的父親,隨著劇情發展,孩子愛上了自己的父親,這種轉化如何發生的?
孩子們都各自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劉老師:大家總結的很好!父親不是用言語而是用行動來證明對兒女的愛。在危機面前放下與家人隔閡,不顧自己的安危,幫助家人共度危機。這種勇敢,責任,力量,贏得了孩子、妻子的愛與尊重。我們學習、做事也是在用行動為自己贏得榮譽。就像我們每天餐前的至上詞,庸人與精英不是光在嘴巴上說說,而是嚴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做出來的。孩子們聽到老師的這些話,臉上有了堅毅的表情。
劉老師:什麼人能夠知道關於方舟的消息?什麼人才能上船?你想上船麼?
孩子們回答時較之前已經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劉老師:在這個地球上,只有8個國家的首腦最先知道消息。即便這8個國家,老百姓知道這個消息麼?對,不知道!因為消息被嚴密封鎖,為什麼?因為會引起恐慌,像查理說的,股市boom,政府boom,人們boom,經濟崩潰了。普通人知道這件事情只會恐慌,沒有任何辦法解決。這時,真正能夠知道地球危機的就只有三種人,這些人就是地球的精英人士:
第一,政客,地球大國的政客。這部電影描述有46個國家的政客上船,而全球有200多個國家,其它100多個弱小的國家不具備這個資格。只有有實力的大國才能組織逃離這場災難,為人類保留火種。
第二,科學家,掌握最前沿科學技術的科學家。能夠幫助大家找到更好的居住地,引領人類開創新的輝煌。
第三,巨富商人,如阿拉伯王子,俄羅斯商人。他們掌握了地球上80%以上的財富,他們的賺錢能力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只有依靠他們的財富才能讓方舟的建造變成現實。
在2016年羅輯思維「跨年演講」中羅振宇說過這樣一句話,合法的賺錢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尊嚴的活法。財富是這個世界上衡量人的智慧、才能、人格標準的一個相對客觀的尺子。中國歷來有輕視商業的道德標準,似乎商人都是為富不仁。但在當今的社會,都是有膽識、有思想、能堅持、肯付出、有擔當的人在掌管著社會上的財富,個人財富聚焦的能力就是這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
劉老師問:各位同學,請問在危機發生時,你們能被邀請上船嗎?你們是以上的三種人中的一種麼?小柏,你能上船麼?
小柏:老師,我不能上船。
劉老師:為什麼你不能上船?
小柏:我不是精英。
劉老師:你今天不是,將來會是麼?你今天為你的將來儲備了什麼?」小柏等同學陷入了沉思,沒有人能代替他們思考,唯有他們自己思考的答案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同學們陷入了對未來的思考,對未來的擔心,對未來的一種負責任的擔當中。
劉老師:今天你們的年齡還小,8歲,9歲,10歲,未來看似很遠,但是,如果你今天不為明天做準備,你的明天與電影中的大眾不會有區別,你的未來掌握在政府,市長,媒體手中,他們的言論影響著你,你的思維被禁錮在利益集團手中。那麼,當下要做什麼事情才能幫助你走在成為精英的路上?能夠上船擺脫危機?
同學們各抒己見:「練功」、「學英語」「不知道」、「做事」。
劉老師:大家說的都對。最關鍵的就是每天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每天比前一天有進步,每天比前一天對自己更滿意!只有努力後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才能對自己更滿意,這樣才是經營者、精英。
精英可以這麼接地氣的解釋,孩子們可以輕鬆地從自己身上找到努力的方向,願意更加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電影繼續,作家一家人把飛機開到黃石公園,去找查理,尋找地圖的下落。
劉老師:查理是什麼樣的人?他是精英麼?精英應該有什麼特質?」
同學們一開始都不喜歡這個邋遢的大鬍子男人,不相信他說的話,不願意接受他,劉老師開始分析:
第一,他對地球危機的判斷是否正確?正確。
第二,他是否相信政府的一套言論?不相信,他有自己獨立的判斷,獨立的研究,經過科學精密的計算,算出黃石公園是地球危機首發地,他是個嚴謹的科學家,有科學探索精神。他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來佐證他的研究。
第三,他堅持不懈的對外發布廣播,製作flash動畫,認為民眾有知情權。他還敏銳的發現,所有想把地球危機公布於眾的人,都死於非命。但是,他依勇敢堅持,24小時實時直播,給大家帶來最新的消息。
第四,他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作家想選擇逃生他就給作家地圖,他自己選擇與地球同死,就勇敢的面對:欣賞地球的絢爛能量。
通過以上分析,查理是一個具有精英特質的人,我們不能以貌取人,要從頭腦中分析,得出一個結論。
劉老師:在2012電影出現了幾個關於中國人的事件,反映出西方人眼裡中國人什麼特點?
這個問題孩子們似乎從未考慮過。
劉老師引導大家分析:第一,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技術力量強,工程浩大的方舟唯有放在中國才能在儘可能短時間內做好。那是幾年前的事了,現在的世界形式又是什麼呢?華為掌舵人任正非新近做出的預判是: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智能社會,深度和廣度還想像不到。智能社會不是以一般勞動力為中心的社會,沒有文化不能駕馭。若這個時期同時發生大規模僱傭「智慧機器人」,兩極分化會更嚴重。西方製造業重回低成本,產業將轉移回西方,中國將空心化,不再在製造業上有優勢。而未來什麼最重要?是有創造力的人!我們在坐的各位同學,20年後就是你們的時代,你們為這樣一個智能世界準備好了麼?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還有用麼?我們需要擁有什麼能力才能不被這個世界拋棄?有人推測,機器人必將取代人類。論智力,人類趕不上機器人,與機器人下圍棋,人類輸了;論體力,人類比不上機器人,就是挖煤都趕不上機器人。那麼,你靠什麼生存在這個世界?
同學們的表情難得的嚴肅。一節電影課給大家的不僅僅是問題的答案,而是一個問題的開啟,帶領、示範孩子們如何思考?
第二,中國人崇尚吃。危機中大家匆匆搬離家園,奶奶卻要求孫子:吃了飯再走。可以想見我們中國人是多麼看重吃,人生目的就是吃。卻從未思考過吃是為了活著還是活著是為了吃?這是一個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有錢人吃10萬元一碗的魚翅湯,沒有錢的人吃10元一碗的雞蛋湯。魚翅所含有的營養與一個雞蛋的營養差不多,這都是為了炫富而吃。我們應該把人生的目標定睛在哪裡呢?吃什麼、喝什麼,不過是為了維持人的生理需要,我們更大的追求在於每天努力做好自己:努力運動,努力學習,為這個世界留下長久的遺產。老子,耶穌,在世上不過幾十年,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學習他們的思想。誰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都舉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呢?(大多數舉手)他們的父母的名字呢?(有個別家長舉手)再往上一輩呢?(無人舉手)。和你們有血緣關係的人,你們都沒有印象,到底留給家人什麼?到底什麼是最有價值的?孩子們顯然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深入思考,都不知道。只有擁有深遂的思想,高貴的品性,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樣的人才有傳承的價值。在做的同學是否相信,比爾蓋茨的子子孫孫都應該知道自己的家族中有這樣一個人存在?這就是人存在的一個價值。
第三,中國人不講規則講關係。作家一家人沒有登上方舟的門票,但是依靠在方舟上工作的中國人和他的奶奶說情,他們不合法地進入方舟動物區。結果導致幾萬人不能登船,這個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走後門」在現實生活中不勝枚舉,都是因為中國長期處於黃色思維中,(關於黃色思維詳見我的另一篇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e1241ed0102x7bq.html)。人與人之間親情勝過規則,社會按照各種關係劃分為不同的小群體。隨著時間推移,中國進入了人工智慧時代,社會不再是「關係為王」而是「內容為王」,每個人只要有本事就可以通過電腦、網際網路、微信等眾多的平臺進入到社會中。所以,現在社會更看重的是有本事,有能力的人。
「做個有本事的人,才是應對危機最好的辦法,是這樣嗎?」
「是」孩子們的回答響亮而乾脆!
. .
電影課進行了5個多小時,無論對家長還是孩子的體力都是一個考驗,但整個過程中大家一直都被電影情節和劉老師的講解深深吸引,結束時已經下午1點半了,大家似乎已經忘記了飢餓,還在意猶未盡地談論著。由於篇幅所限,只能選取部分內容記錄。
一部電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根據學生們所處的不同的階段、不同情況開展學習。用電影課來進行價值觀教育,比單純的課堂說教生動得多,有效得多。這也證明教育的確無處不在。孩子們通過對《2012》這部電影的講解,設身處地的把自己置於電影中,隨著情節的展開,自己也感同身受:唯有把握當下,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成為精英,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這也是電影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