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俗語:「七蔥八蒜,九油十麥」,是什麼意思?你會種地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七蔥八蒜,九油十麥」,這句俗語說的就是農作物的播種時間,這可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耕作經驗,是經過很多年總結出來的,意思是說,每年到了農曆7月份的時候,就是播種大蔥的時候。而到了農曆8月份的時候,就是播種大蒜的時候。油菜需要等到農曆9月份才能種,而每年播種麥子的時間是農曆10月份。為什麼要這樣種?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一看。
七蔥八蒜
我們先來說一說大蔥,大蔥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調味品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但是在古代,種蔥去確實有著時間限制的,之所以選擇陰曆7月份種植大蔥,是因為大蔥特別喜歡陰冷舒適的環境,溫度在15度到25之間最好。雖然大蔥什麼時候都可以長,但是這個時候種植的大蔥長得最旺,生長的速度也是最快的。不過並不是一定要在秋季的時候種,其實大蔥一年可以種植兩次,在長江流域分為春秋兩季,春季在清明節前後種,大概就是三到四月份種,六到七月份收。秋季是九到十月份種,到第二年的四到五月份收。
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了蔥,蒜也是我們常用的調味料,正所謂「吃飯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吃肉不吃蒜,營養減一半。」說明了蒜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一般在做菜的時候都會享用大蒜熗鍋,可以對菜餚起到一個解腥去邪、增香提味的作用。不過很多人光會吃大蒜,卻不知道大蒜為什麼要選在農曆8月份種植。
其實是因為大蒜屬于越冬的作物,需要經過冬季一定的低溫時段,才能完成春化,然後正常抽薹(chōu tái)和長出蒜頭。所以如果是在其他比較溫暖的季節種植,那麼花芽和鱗芽遇到高溫和長日照條件,就不能正常分化,會產生不抽薹或者不完全抽薹的植株,也就是不長蒜頭。所以農民們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發現最佳的種植大蒜的時間就是每年的農曆8月份。如果種植的過早,幼苗在越冬前生長過旺而消耗養分,則可能再行春化,二次生長,第二年形成復瓣蒜,降低大蒜品質。如果種植過晚,則則會因為根系比較不發達,積累的養分也較少,抗寒力就會降低。很可能在越冬期間死亡,所以大蒜必須嚴格掌握播種期。
九油十麥
為什麼農曆9月份才種植油菜呢?實際上現在科學技術早就已經可以支持全年種植油菜了,不過在我國油菜一般是分兩個種植的情況,長江流域附近一般是在秋冬季節種植,也就是在9-11月份左右,這是屬於冬油菜。我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一般在在4月底左右種植,到了9月份就可以收穫,這是春油菜。所以這句俗語說的就是南方的冬油菜,這是因為油菜是一種比較喜涼的作物,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在4度到30度之間,農曆9月份的長江流域溫度剛好能控制在這個範圍,太早了天氣太熱,太晚了天氣太冷。北方種春油菜也是一樣的道理。
小麥我們也很熟悉,小麥更為春小麥和冬小麥,春小麥一般是北方大部分地區種植,春天3~4月播種,7~8月成熟。而冬小麥一般是遼東、華北、長江流域種植,每年秋季10~11月播種,翌年5~6月成熟。之所以在10月份選擇種麥子,就可以在冬天都來之間長出麥苗,冬天的雪還可以給麥子保溫,又可以給麥子提供非常多的水分,到來年的5月份就可以收穫了。
小編有話說:其實關於種植經驗的俗語還有很多,就比如說「立夏前,好種棉」、「清明後,好種豆」、「處暑蕎麥白露菜」等農業諺語,就是說在立夏前種棉花,清明後種豆子、處暑種蕎麥,白露種菜,這些都是農民們多年的農事經驗總結出來的,都有著一定的道理。不僅是種植的季節有要求,如何種植也有俗語,比如說「犁田犁得深,黃土變成金,秧好半年禾,禾好穀子多」,「禾薅三次無毛毛,麥鋤三次無爪爪」,「冬耕深一寸,當得上層糞」,「蕎麥不用糞,只要三夜幹床困」等生產經驗。由此可見,古人的勞動智慧真的是無窮的,這些智慧用俗語的形式流傳下來,也還在指導著我們現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