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殺豬: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2020-12-28 史安顏

小孩子再怎麼的懂事明理,總會有哭鬧的時候。這時,父母為了制止孩子哭鬧,往往會使用一些欺騙性的手段來誘哄孩子,效果通常是立竿見影的。然而,這麼一來容易會失信於孩子,甚至誤導孩子陷入謊話連篇的境地。

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小孩向父母哭鬧的情形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早在兩千多年前,曾子的妻子也經歷過。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道: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小兒子跟在後面哭鬧。為什麼哭鬧呢?想跟著母親去集市唄。由此看來,即便是古代,集市也是小孩子不可抗拒的一大誘惑。孩子母親當然是不想帶他去,就哄道:「你回去,等我回來給你殺個豬吃。」對於一戶人家來說,豬可算是一大筆錢財,哪裡能隨隨便便地就宰了吃呢。顯然,這是哄小孩子乖乖聽話的伎倆。

等她從集市回來,曾子打算抓豬來殺。妻子趕忙阻止道:「不過是跟小孩開玩笑罷了。」曾子比較明事理,說道:「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意思是,小孩可不是開玩笑的對象。小孩子不懂事,要靠父母作出樣子才會跟著學,聽從父母的教誨。現在你欺騙了他,也就是教兒子學會騙人。做母親的欺騙兒子,兒子就不相信母親了,這不是進行教育的方法。於是就把豬殺掉煮了。

孩子哭鬧是一回事,不能因為制止孩子哭鬧而哄騙孩子。既然已經承諾了孩子,就必須言出必行。這不僅僅是出於個人的誠信,還出於父母對孩子應當所作出的以身作則的教育。

曾子此舉是正確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頭豬對於一個家庭而言雖然貴重,但是為了教育孩子成為一個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人,犧牲一頭豬的利益絕對是值得的。孩子是未來的希望,一頭豬不過是眼前的蠅頭小利,不足以相提並論。父母們切勿因小失大!

相關焦點

  • 曾子殺豬的故事及寓意
    點擊上邊藍色小字關注更多內容《曾子殺豬》是一篇古文,你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內容嗎?它又有怎樣的寓意呢?
  • 季布一諾,曾子殺豬!這幾個人也是言出必行,甚至看起來有點傻
    之所以有人幫他就是因為季布這個人對待朋友非常慷慨而且信守諾言,只要朋友有困難,季布如果答應幫忙,那就不怕,從來都是這樣,所以他遭遇劉邦緝拿的時候很多人冒死為他奔走,最後在夏侯嬰的協助下轉危為安,後來成語一諾千金就是來源於他。
  • 「曾子殺豬」不只是個故事,為人父母,別讓承諾傷害了孩子
    「曾子殺豬」的故事,家長不可一聽而過。小時候我們都聽過曾子殺豬的故事,曾子的妻子有事外出。可是小兒子卻哭著要跟媽媽出門。媽媽就隨口說了一句:「如果你在家乖乖的,回來就殺豬給你吃。」那時日子很苦,一年到頭吃不著一口豬肉,孩子聽說有肉吃,自然很高興地同意了。
  • 孩子的「長相」,藏著父母的婚姻狀態
    都說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的模樣,就會暴露出家庭的真相。董卿小時候,爸爸對她特別嚴格。每天天還沒亮,她就被父親叫起床,不得不去家門口附近的操場上,還要至少跑1000米。
  • 文言文閱讀:《曾子殺彘》
    1、  ①.的           去,到  ②.代指豬  ③.代指孩子2、曾子殺豬是有必要的。 首先,既然已經答應兒子要殺豬了,那麼就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誠信是做人之本。第二,妻子在兒子心中的地位也就保住了。
  •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精品推薦)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是叫弟子查看身體嗎?朱子集註: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門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難如此;至於將死,而後知其得免於毀傷也。小子,門人也。語畢而又呼之,以致反覆丁寧之意,其警之也深矣。程子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沒,為終其事也,故曾子以全歸為免矣。」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曾子臨終而啟手足,為是故也。非有得於道,能如是乎?」
  • 《孝經》第一章,用孝養父母的心對一切眾生
    今天我們來看第一章,第一章為開宗明義之章,什麼是孝啊?孝就是一切德之根本,所有品德,教化皆由此產生,教就是孝的文化。接下來我們看原文。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 孩子成長只有一次,父母關愛無可取代,孔子,怎能不「禮順心和」
    孔子教人孝事父母,首要養親,然後敬親,終能怡親,如此可謂孝矣。《論語》中,孔子與伯魚,顏路與顏淵,曾皙與曾參,三對父子,可謂慈孝的典範,而伯魚、顏淵、曾參三人,受過古聖經典的薰陶教育後,於養親、敬親、怡親,尤足稱道,謹述於下:伯魚趨而過庭:陳亢,有一次問孔鯉(字伯魚),您父親孔夫子在家裡,有沒有傳授平日聽不到的道理?
  • 聽父母的,但從義不從父
    說孝,在很多人有眼裡,就是聽父母的話,其實未必。《孝經》記載,曾子問孔子,孝就是聽父親的話嗎?孔子說,你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孔子講因材施教,曾子至孝的人,就不能一昧聽父母的話!在高考志願這樣重要的問題上,聽不聽父母的話呢?應該講孝!
  • 應採兒綜藝一句話,炸出1000萬被父母背叛的孩子:中國孩子,被這件事傷得太深…
    聽著孩子傷透心的哭喊聲,我深有感觸!試想下,原本已經約定好的事,結果卻慘遭爽約,期待變成幻滅,欣喜變成失落,試問這樣的結局,任誰能接受?對孩子來說,父母一次次言而無信,都等於在往孩子心上狠狠地扎刀子,孩子一開始有多欣喜,結局就會有多失落。孩子由天堂跌入地獄,往往只是因為父母一次毀約。
  • 曾子:曾點用棍棒打出一個孝子,為什麼沒有他的兒子曾參出名?
    有句俗語說"棍棒之下出孝子",此話雖是俗語,卻大有來頭。因為它與春秋末期的曾子有關,而曾子也是大有來頭的。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人。關於他名字中的"參"字,不同書籍中的注音一般有兩種,有人認為應該讀cān,也有人覺得應該讀shēn。
  • 兒女能否成龍鳳,和分數無關,曾國藩留下6字家訓,點醒天下父母
    試問哪個父母不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關於子女的教育,一直是國人幾千年來操斷了心的話題。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能讓孟子有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孟母不惜大費周章搬了3次家,從而成就了儒家另外一位泰鬥級的人物。
  • 父母輕易許下「空頭支票」,透支了自己的威望,消耗了孩子的熱情
    知乎有個匿名問題引起了熱議,一位父親為了激勵孩子認真學習,答應孩子期末考試拿到前三名,就給孩子的遊戲帳號充值500塊錢。孩子做到了,自己卻覺得充錢進遊戲太浪費,詢問網友有什麼辦法能改變孩子的想法。這些家長只知道自己省了事還省了錢,卻不知道自己害了自己,對孩子還會有這4個影響。會讓孩子失望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承諾的獎勵就是他們最大的動力。當孩子拿到了自己承諾的成績,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帶來的就是滿滿的失望。
  • 孝敬之心從感受父母恩德起07
    他愈不信任他就愈不敢去承擔工作,愈不承擔,會不會有責任心?就沒有!所以這都是連帶關係,我們要深思熟慮。孩子多去活動,對他的筋骨有很大的幫助。在活動當中,孩子也會感受到:原來母親持一個家真不容易,我才拖客廳的地就累了,媽媽還要上班,回來還煮飯,還要做那麼多事。他一邊拖,心生感恩。所以俗話說「習勞」,他真正付出,真正去勞動,才知感恩,才知付出者的辛苦。
  • 二刷《人在囧途之泰囧》|父母的這三個禮物,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其實以前我很討厭過年,因為只有過年的時候媽媽才會回來,可是回來待的為數不多的幾天時間裡,媽媽還要到處去走親訪友,忙著招待客人。留給我的時間,少之又少。那時候,幼小的我的心裡,覺得是這些親戚們分走了我的媽媽。所以,我很討厭過年走親訪友的那幾天。我特別希望,媽媽在這幾天時間裡,哪裡也不去,就在家裡陪著我們,給我們做做好吃的,和我們說說話,陪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