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興的國風我做過功課,他不是常規路線的。換句話說,他的國風是沒有那麼「規矩」的。
這怎麼理解呢?
就像一件非常淑女/優雅的裙子,固定思維下,常規審美中,應該去配一雙美麗的高跟鞋,實在不是高跟鞋,你來個英倫小皮鞋或者小白鞋也可以接受。張藝興他不,他搭非常潮範的運動鞋...
所以這是一種博弈。
不是國風的受眾可能覺得還能接受,這是一種新的嘗試,十分膽大/很有冒險精神/搭配出令人不可思議的效果
他們本就不在框架裡,再加上本身沒有偏見的話很容易發現華點。
如果是國風的受眾,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去推薦這樣的「國風」,就得看這個人的接受程度了。有些人會罵「你太不會搭配了!」有些人不太接受但會保持沉默予以尊重,有些人就會讚賞「誒呀,原來還可以這樣搭配,可以可以!非常創新」。
創新才會迸發生命力。剛結束的《我是唱作人2》的節目裡,張藝興帶來了他的9首原創作品。繁忙的行程中,依然留下了不少好作品。
霍尊,國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卷珠簾》《惜春詞》非常符合我們對國風的印象。中國人的國風在許多才人的薰陶下越發成熟,審美也偏向同種。但其實打開思維、跳出你的固定口味聽歌,有些歌也有不同味道的美。《遊園三月初九》聽名字很國風,聽內容又不止於國風。可能有些人覺得不能接受,可能又有很多人被它擄獲心房。
張藝興的國風就是這樣一種非傳統國風的國風。同為音樂人的霍尊在節目裡指出張藝興是將民族樂器運用的十分出色的人物。張藝興在唱作人節目裡以《愛蓮說》和《痴》這兩首作品為代表,和他的第四張專輯《蓮》。你乍一聽這好像不是國風,其實細節裡處處是國風。用傳統樂器大鼓去代替鼓點,編曲裡藏著的簫聲、琴聲等,包括他的新專輯主打歌《蓮》mv裡每一處細節都顯示了他的用心,他想用牆外更易接受的方式去宣傳我們的民族音樂,屬於我們的「新時代國風」。
沉澱了歷史的城牆門,獨屬於中國戰爭的大鼓,穿鎧甲的士兵,中國龍圖騰。這首歌你好像沒有聽見江南的吳儂軟語,好像沒有慣有的纏綿悱惻,但所見無一不熟悉。m-pop式的國風給人感覺像是異鄉街頭親切的鄉音,在國外會因為吃到地道的中餐落淚。牆外會因為英文的緣故更易被動的、不知不覺的了解中國文化;於我們而言就是舊菜新做的新鮮,是蓬勃的朝氣,是向陽的生命力。
現在可能還被稱為先鋒,又或許聽起來稍顯怪異。m-pop之路還有要成熟完善的地方。筆者也願意相信這個大家庭不會只有張藝興一個音樂人。那就10年20年後再看吧。誰說融合包容的國風不是國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