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好好做教育,我是王老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去感悟詩人對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一、題目解說:
聞,聽說。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尉。左遷,降職。龍標,唐代縣名。遙,遙想,遙祝。此寄,指這首詩。題目交代了事件背景及任務對象。
本詩屬於七言絕句。
二、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合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三、句子解釋: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首句寫景兼時令,點出問詢的季節-暮春。大意是:柳絮已落盡,布穀鳥在不停的啼叫,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運用擬人抒情,是千古名句。將明月擬人化,把它看作能知人意、達人情的友好使者;明月寄愁飽含了詩人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此句大意是: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讓它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邊。
<拓展>最後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詩人運用了擬人、想像、情景交融等手法。請結合詩句內容分析其作用。
四、主題歸納: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人以形象思維的方式,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借明月來表達對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友人的關切、安慰之情。
五、寫作特色:
(1)寄情於景,情景交融;
詩人寫景,獨取飄忽不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切合當時情境,融情入景,因此句子於景中見情,雖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2)豐富的想像,變抽象為形象。
詩人通過豐富的想像,書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月到夜郎西。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這就是形象思維所具有的特點和優點。當詩人需要表達強烈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用這樣一種手法來獲得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是詩人李白得知好友王昌齡的不幸遭遇,賦詩遙寄以表同情與關切,從中可見李白的俠肝義膽。這首詩啟示我們要正確面對朋友的順境與逆境,同甘共苦,共患難。這也是告訴我們朋友之間的感情不會被距離打敗。
可愛的你們,六年的小學生活剛剛結束,你是否也收穫了不少的好朋友,你們之間發生過哪些難忘的事情,快來評論區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