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廣州90後
跟大部分的廣州人一樣
從小接觸的除了深入骨髓的老廣文化
還有就是從翡翠臺、本港臺裡滲透出來的香港文化
曾經有一次在香港過關的時候
聽到身後的北方妹紙說
「好羨慕你們可以用粵語交流哦~」
這句話聽著我心裡有一股暖流趟過
可能粵語是我們廣東跟香港最直接的過度點
但其實在我的心裡
老廣文化和香港文化一樣,手心手背都是肉
我們從小就看翡翠臺和本港臺
以前我還不知道,原來tvb和亞視只有廣東地區能收看
但每次打開電視,只鎖定看這兩個臺
記得讀幼兒園的時候
一到下午四五點,我們一群小猴子就開始躁動不安
追著園長給我們看《超人迪加》和《婚紗小天使》
一行十個孩子,在距離電視三米遠的位置
排排坐在小板凳上,專心致志地看著超人打怪獸
雖然每次超人都會贏,但那時的我們還沒有這個覺悟
開播前總會不約而同地開口唱
「銀河唯一的秘密,天際最強人物...」
再大一點,上小學的時候
就跟家裡大人一樣,開始追港劇了
《妙手仁心》
《陀槍師姐》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
當時總會糾結究竟是看翡翠臺好呢?還是本港臺好呢?
我媽要看翡翠臺的港姐選美
可我和弟弟想看《我和殭屍有個約會》
結果是聽媽媽的話,看港姐選美
只能在廣告時間裡爭分奪秒地轉臺看殭屍
而現在,不用糾結了,也沒得選了
我們從小就認識香港的大人物
很小很小的時候,就聽過,見過很多香港的大人物
董建華先生是第一個
因為當時電視新聞裡總有他的身影
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花白的頭髮
鏡頭前總是笑著的模樣
像極了我的伯父,但我知道,他是香港特首
可特首是什麼呢?孩子時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第二個認識的香港大人物是李嘉誠先生
這得源於我的父親,從小就給我科普關於
「富豪是如何白手起家,勤儉節約」的故事
在各種關於李嘉誠先生的故事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有一次李嘉誠先生在走路時
不小心從口袋裡掉落出一個五毛錢的硬幣
身價過億的他竟然不怕麻煩地彎下腰去撿了!
這是一種多麼樸實勤儉的心態呀!
相信這個故事,很多同齡的孩子也聽自己的長輩說過
但我當時內心的OS是:換我也撿啊!一毛都撿!
畢竟96年的時候,一毛錢能買一個冰凍啫喱呢!
話雖如此但在我心裡
早已默默地把李嘉誠先生尊為榜樣了
我所認識的香港三大人物裡,肯定少不了山雞哥
港產片裡《古惑仔》系列簡直是我偶像路上的啟蒙導師
義氣豪情、敢打敢拼的精神
在幽默善良的山雞哥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山雞哥最經典的那句對白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如今還令我很受落
我們從小就熟悉香港的味道
廣州與香港不過就是一江之隔,往來便捷
許多廣州人也有親戚在香港工作居住
連帶我們從小就薰陶著香港的味道
早上去中環的蘭芳園喝杯絲襪奶茶,吃件西多士
或者來份我最愛的蔥油雞扒撈丁
約摸著中午12點半左右
位於上環歌賦街的九記牛腩要開檔了
趕緊過去佔個好位,再點份料足味鮮的清湯牛腩面解饞
下午再來份雞蛋仔或者幾串魚蛋
當下午茶就perfect了
香港的各個老字號對於我們常往來的廣州人來說
如同百花甜品、達楊燉品、陳添記魚皮一樣
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我愛廣州
也愛純粹的港味
對於一個在廣州土生土長的90後來說
廣州是我摯愛的地方,關於羊城一點一滴我都非常愛惜
而那從小便影響著我的港味情懷
我對它有著複雜而又獨特的情愫
你,是否也和我一樣
在7-11吃魚蛋時
在茶餐廳喝著港式奶茶時
甚至
在家打開一直存放著的嘉頓餅乾時
會回憶起那獨特的港味
嘉頓威化
陪伴我們長大的威化餅
啖啖超鬆化,入口酥鬆
嘉頓花佔餅
這種含鈣的餅乾
小時候奶奶一定會準備一包給我吃
五彩糖搭配鬆脆的餅乾
童年時,這種味道一直縈繞在身旁
嘉頓薄餅
滿口香薄脆
用西式的烘焙工藝,結合香蔥和芝麻的中式口味
自它問世以來
幾乎成為了辦公室的必備零食
嘉頓加拿餅
微鹹與微甜交織
恰到好處
這樣的經典味道
值得我們一試再試
嘉頓時時食夾心餅
為了把「時時為活力充電」進行到底
這款餅乾的獨立包裝
最是方便攜帶
進口的芝士粉,使得它的風味純正獨特
嘉頓雞片
秘制的雞粉和濃鬱獨特的風味
色香味俱全
餅乾鬆脆,色澤誘人
「世界食品品鑑大會」的銀獎產品
的確不是浪得虛名
嘉頓麥芽酥
香港原裝進口的經典港味
麥芽香甜 餅底酥脆
最有港味的零食
非嘉頓莫屬
嘉頓
最有港味的零食品牌
值得更多人去傳承
嘉頓電影滋味套餐
涵蓋了所有嘉頓的皇牌出品
天貓雙十一大促
低至39.8元
每個人心中
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回憶
它也許微不足道
但是卻陪伴著你一整個童年
(明天晚上十一點評論公布中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