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林啄木鳥」因病與世長辭,以後誰還能為我們咬文嚼字

2020-12-24 等待菩提花開時

原創/等待菩提花開時

文字絕不是一筆一畫的簡單的組合,它是一種文化的代表與展現方式,是語言躍然紙上後的愉悅跳動。

文字是中國語言的行為表現藝術,文字承載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是中華文明歷史傳承的見證。寫好用好每一個字是每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事情,要想完整準確的表現文字的藝術魅力,就要求我們不要寫錯字用錯字,就要求我們對每一個文字,每一篇文章都咬文嚼字。

郝銘鑑就是一個可以為我們咬文嚼字的人,他被稱為「語林啄木鳥」,但是今天76歲的他不幸於4月2日10時12分與世長辭。他帶走了對文字的熱愛與執著,他帶走了對文字書寫及中國語文教育的鞭策與提攜,我們少了一位文字的「捍衛者」,我們少了一位對文字無比較真的「咬嚼者」。

郝銘鑑1944年出生於江蘇建湖,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編審。先後使用過雷剛、賀徵、斯言、楚山狐等筆名發表過文章,是《咬文嚼字》期刊的創刊人,他先後獲得「上海出版獎」和「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獎」、「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人」、「全國百名有突出貢獻的新聞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等榮譽稱號。200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咬文嚼字》從1995年1月創辦以來,以糾正社會語言運用為宗旨,積極推進正確使用文字規範使用文字,積極推動力了文字的正確書寫和運用,極大促進了語文教育特別是漢字書寫的行為規範。《咬文嚼字》先後對報紙、電視、網絡媒體、名人名家甚至是歷史百科知識,所出現的錯別字和錯誤用法都進行了「咬嚼」。真正讓我們明白了對待文字及文字的應用就要一絲不苟,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咬文嚼字》先後指出或糾正,多個廣告媒體語法的運用錯誤及錯別字。被「咬」過的名人名家也不計其數,像方舟子、韓寒、郭敬明、李銀河、馬未都、黃建祥、徐靜蕾、周國平都曾被他「咬」過。像張平的《抉擇》、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柳建偉的《英雄時代》、麥家的《暗算》、賈平凹的《秦腔》、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畢飛宇的《推拿》、莫言的《》……這些名作先後都在《咬文嚼字》的期刊上被「咬」出過錯誤。

而且《咬文嚼字》還持續舉辦了「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語文差評」,像我們耳熟能詳的,「吃瓜群眾」、「供給側」、「洪荒之力」、「葛優躺」、「正能量」、「元芳,你怎麼看?」、「996」「區塊鏈」,這些流行語都是由《咬文嚼字》發出的。

語言是一條流動的河,這條河必須是在河床當中流動的,它的兩邊還有堤岸。因此語言應用要有一定之規,它是社會公器,需要大家約定俗成形成共識,彼此的交流才會有效。」郝銘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他用咬文嚼字的精神創建的《咬文嚼字》,為文字的表達制定了「規矩」。讓我們每個人對文字有了敬畏之心,讓我們不再敢去隨心所欲地去運用一些錯誤的字,去達到我們單純想要表達的目的,從而忽略了文字本身的意義。他讓我們知道了文字最深邃的意境,讓我們知道咬文嚼字才是對文字最神聖的敬仰。

郝銘鑑老先生今後不能再為我們咬文嚼字了,但他卻留下了對文字的「咬嚼」精神。希望我們每個人能繼續發揚他咬文嚼字的精神,成為文字的「咬嚼者」,去努力糾正一切錯誤的文字應用,讓文字成為我們最純正、最完美的表達方式。

請在評論區留下你曾經用錯過的文字,大家來一起交流文字的樂趣。

文章為等待菩提花開時原創。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逝者|《咬文嚼字》創始人郝銘鑑:語林「啄木鳥」
    1995年,郝銘鑑創辦《咬文嚼字》雜誌,這是當時全國唯一一份針對社會語文應用的刊物。炮火對準媒體、圖書、廣告、影視乃至名人學者的語文錯誤,「咬書咬報咬刊,咬天下該咬之錯;嚼字嚼詞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2019年,病中的郝銘鑑在《咬文嚼字》開了一個專欄,計劃連載100期文章。文章只發表到第6期。
  • 「語林啄木鳥」盯上疫情高頻詞
    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上海《咬文嚼字》雜誌專門開闢了「疫情聚焦」專欄,為抗疫輿情新聞中的高頻詞提供專業解析。其中,不僅有「核酸檢測」「方艙醫院」「負壓救護車」「負壓病房」等專業詞彙,也有「暴發」與「爆發」、「帶口罩」與「戴口罩」等易混淆的詞語,語林啄木鳥一一剖析,為讀者解惑。快一起來看看,你都能答對嗎?
  • 《咬文嚼字》創始人郝銘鑑辭世,以畢生之力捍衛漢語言的尊嚴
    4月2日,語言學家、《咬文嚼字》創始人、原主編郝銘鑑去世,享年76歲。消息傳出,出版界一片痛惜扼腕。上海文藝出版社副主編謝錦在朋友圈發文悼念:「第一次走進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小樓,第一個見到的就是郝銘鑑老師,還考問了我半天現代文學的問題。
  • 誰不愛自己的家鄉?——啄木鳥,加油!
    兩年多來,我一直是甘肅省紀委公號「啄木鳥」的鐵粉。只要啄木鳥一發文,我總是第一時間點開,看看又是哪匹老虎落了馬。每次看完,我都會精神一振。啄木鳥這段時間的反腐節奏,不像是在一棵病樹上啄蛀蟲,倒像在給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餵寶塔糖,一窩一窩地猛打蛔蟲。
  • 《咬文嚼字》發布2016十大語文差錯,林丹、郭德綱等名人上榜
    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編輯部21日公布2016年度十大語文差錯。林丹、郭德綱等今年通過社交媒體發布個人「聲明」的名人都在「被咬」之列,此外,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美國總統大選、英國投歐公投、韓國「親信門」事件等國內國際重大新聞事件報導中,也有各種錯誤發生。
  • 那些年,咬文嚼字的樂趣
    本篇就來談談當年我們咬文嚼字的樂趣。識字從一點一畫開始我出生在1951年,我妹妹比我小一歲。我們兄妹倆都沒有上過幼兒園,因為那個辰光姆媽還是個家庭婦女(現在稱之為全職太太),有很多空閒時間,完全勝任幼兒園老師的職責。爹爹買來一疊識字卡片,姆媽就用它來教我們認字。
  • 陳清臣 | 流淚的啄木鳥
    一隻受傷的啄木鳥落在了唐老漢的院子裡。受傷的原因沒人知道,也許是給天敵撕咬的,也許是打鳥人給打的。天明,唐老漢從屋子裡出來,一眼就看到了那隻啄木鳥,他朝啄木鳥緊走兩步,低頭看時,地上還有血跡,啄木鳥有氣無力地趴在地上,兩翅展開。唐老漢拿起一看,只見啄木鳥的一大腿處掉了毛,還有一個血淋淋的大口子。唐老漢可憐它,決定給它治療。唐老漢就是這樣一個心地善良之人。
  • 今天 讓我們嚴肅地 聊聊「顏文字」(組圖)
    鮑爾在1963年以45美元的報酬為一家新保險公司設計了笑臉圖案,8年後被來自費城的兩兄弟伯納德和莫雷註冊,開發成徽章、貼紙等飾品,引領風潮。  不過,在網際網路時代,最先成為交流語言表情符號的,卻是後來被稱之為顏文字的:- )。
  • 專家教你在自媒體時代咬文嚼字
    圖片說明:《咬文嚼字》副主編王敏帶來主題為「自媒體時代更需要咬文嚼字」的講座。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3月18日報導:「有朋自遠方來,是不亦樂(yuè)乎還是不亦樂(lè)乎?」  這些年來,《咬文嚼字》雜誌不僅「咬嚼」過央視春晚、《百家講壇》,還有名家名作、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獲封語林「啄木鳥」。
  • 國家一級演員雷開元,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0歲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但人有七情六慾,面對死亡我們都會感到恐懼,作為旁觀者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壓抑的氣氛被籠罩。圈內近段時間發生的一些明星去世的消息,即便是身處圈外的網友都能感覺到沉悶。前段時間剛去世的臺灣藝人黃鴻升,導演李豐博,都因為突發意外而死,兩人都在事業上升期離開人世,傷痛卻留給了身邊的親人。
  • 啄木鳥與海豚的故事
    這一天,啄木鳥和海豚在海邊相遇,啄木鳥對海豚說:「你在海裡玩的快樂嗎?」。海豚說:「可以啊,因為這裡是我的家」。啄木鳥說:「哦,我今天來這裡是來遊玩的」。海豚說:「是什麼風把你吹過來了」。啄木鳥說:「是北風把我吹過來的」。海豚說:「如果風有這麼神還好了呢」。
  • 8位演員與世長辭
    《大宅門》這部電視劇,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是能夠引起轟動的,豆瓣作為最公平公正的評分平臺,至今這部電視劇仍然保持著9.3的高分,這是後續很少有作品能夠超越的,今天小編就帶各位小夥伴們盤點一下,當初在電視劇中有著精彩表現,如今卻與世長辭的藝術家們。
  • 啄木鳥根本不是什麼好鳥,原來我們都被騙了好多年
    但與之為鄰的人類就沒那麼好受了,橡樹啄木鳥有時因為抑制不住要打孔存食物的天性,甚至連電線桿、柵欄和房梁等都會被無差別的打孔,因此在北美地區橡樹啄木鳥被劃分成了害鳥。吸汁啄木鳥是一種以樹汁為食物的啄木鳥,它們酷愛含糖量高的樹木如楓樹、樺樹等。它們會將樹幹表皮撕開一個小口,並舔舐樹汁。
  • 咬文嚼字不是真學問
    執著於文字,就是咬文嚼字。比如,在講大數據的時候,很多人強調一個「大」字,要PT級別才算大數據、要用某種技術才算大數據等等。這樣做為什麼不好呢?咬文嚼字或許知道什麼是「正宗」的概念,但這些概念是沒有用的。比如,在咬文嚼字的背景下,所謂的大數據其實是商業大數據、網際網路大數據;很多企業連小數據都沒有用好,卻要跳過來用大數據。
  • 啄木鳥整天高頻率的啄木,它的腦袋受得了嗎?
    那麼,為什麼小小的啄木鳥反而沒事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闢個謠哈關於啄木鳥的啄木頻率和速度,在網上有一個呼聲最高的說法,那就是:啄木鳥啄木的頻率,達到每秒15-16次,速度能達到每小時2092公裡,這個速度,比時速55公裡的汽車快37倍
  • /啄木鳥與雨/
    今日電影推薦:《啄木鳥與雨》 這部電影在平緩的故事中,帶著獨特的態度。一個伐木工人和一個年輕導演,看似毫無交集的兩個人,卻治癒著對方,因為他們都堅信即使雨天,天空也終會放晴。電影裡的伐木工人每天過著簡單重複的生活,因為一次悄然地遇見,他開始有機會對電影藝術發揮自己渺小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