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等待菩提花開時
文字絕不是一筆一畫的簡單的組合,它是一種文化的代表與展現方式,是語言躍然紙上後的愉悅跳動。
文字是中國語言的行為表現藝術,文字承載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是中華文明歷史傳承的見證。寫好用好每一個字是每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事情,要想完整準確的表現文字的藝術魅力,就要求我們不要寫錯字用錯字,就要求我們對每一個文字,每一篇文章都咬文嚼字。
郝銘鑑就是一個可以為我們咬文嚼字的人,他被稱為「語林啄木鳥」,但是今天76歲的他不幸於4月2日10時12分與世長辭。他帶走了對文字的熱愛與執著,他帶走了對文字書寫及中國語文教育的鞭策與提攜,我們少了一位文字的「捍衛者」,我們少了一位對文字無比較真的「咬嚼者」。
郝銘鑑1944年出生於江蘇建湖,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編審。先後使用過雷剛、賀徵、斯言、楚山狐等筆名發表過文章,是《咬文嚼字》期刊的創刊人,他先後獲得「上海出版獎」和「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獎」、「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人」、「全國百名有突出貢獻的新聞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等榮譽稱號。200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咬文嚼字》從1995年1月創辦以來,以糾正社會語言運用為宗旨,積極推進正確使用文字規範使用文字,積極推動力了文字的正確書寫和運用,極大促進了語文教育特別是漢字書寫的行為規範。《咬文嚼字》先後對報紙、電視、網絡媒體、名人名家甚至是歷史百科知識,所出現的錯別字和錯誤用法都進行了「咬嚼」。真正讓我們明白了對待文字及文字的應用就要一絲不苟,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咬文嚼字》先後指出或糾正,多個廣告媒體語法的運用錯誤及錯別字。被「咬」過的名人名家也不計其數,像方舟子、韓寒、郭敬明、李銀河、馬未都、黃建祥、徐靜蕾、周國平都曾被他「咬」過。像張平的《抉擇》、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柳建偉的《英雄時代》、麥家的《暗算》、賈平凹的《秦腔》、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畢飛宇的《推拿》、莫言的《蛙》……這些名作先後都在《咬文嚼字》的期刊上被「咬」出過錯誤。
而且《咬文嚼字》還持續舉辦了「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語文差評」,像我們耳熟能詳的,「吃瓜群眾」、「供給側」、「洪荒之力」、「葛優躺」、「正能量」、「元芳,你怎麼看?」、「996」「區塊鏈」,這些流行語都是由《咬文嚼字》發出的。
語言是一條流動的河,這條河必須是在河床當中流動的,它的兩邊還有堤岸。因此語言應用要有一定之規,它是社會公器,需要大家約定俗成形成共識,彼此的交流才會有效。」郝銘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他用咬文嚼字的精神創建的《咬文嚼字》,為文字的表達制定了「規矩」。讓我們每個人對文字有了敬畏之心,讓我們不再敢去隨心所欲地去運用一些錯誤的字,去達到我們單純想要表達的目的,從而忽略了文字本身的意義。他讓我們知道了文字最深邃的意境,讓我們知道咬文嚼字才是對文字最神聖的敬仰。
郝銘鑑老先生今後不能再為我們咬文嚼字了,但他卻留下了對文字的「咬嚼」精神。希望我們每個人能繼續發揚他咬文嚼字的精神,成為文字的「咬嚼者」,去努力糾正一切錯誤的文字應用,讓文字成為我們最純正、最完美的表達方式。
請在評論區留下你曾經用錯過的文字,大家來一起交流文字的樂趣。
文章為等待菩提花開時原創。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