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工作講究嚴謹,準確表達非常重要。如果表達不清楚,可能產生歧義;概念不清楚,工作就會誤入歧途。所以,作為一個學者,一定要具備澄清概念的能力。澄清概念,就是對這個概念的內涵進行解釋、弄清楚與其他概念之間的關係,說明它繼承了哪些東西、發展了哪些東西。澄清概念是為了避免誤入歧途。例如,有人主張將CPS翻譯成「賽博物理系統」而不是「信息物理系統」,就是為了澄清概念、為了避免有些人望文生義、誤入歧途。
然而,偉大的思想家很早就知道:很多問題是說不清楚的。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麼都不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佛家也常告誡人們不要執著於文字。其實,說不清楚是自然的:與客觀世界相比,語言太簡單了;執著於語言,就如同進入一團迷霧。
有此可見,要學會澄清概念,卻不能執著於文字。
執著於文字,就是咬文嚼字。比如,在講大數據的時候,很多人強調一個「大」字,要PT級別才算大數據、要用某種技術才算大數據等等。這樣做為什麼不好呢?咬文嚼字或許知道什麼是「正宗」的概念,但這些概念是沒有用的。比如,在咬文嚼字的背景下,所謂的大數據其實是商業大數據、網際網路大數據;很多企業連小數據都沒有用好,卻要跳過來用大數據。於是,咬文嚼字容易讓人的思維集中在文字本身而不是解決具體問題。如果「正宗」的概念對解決實際問題無益、與實際情況不符,要這個概念幹什麼呢?我們研究大數據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創造價值嗎? 過度咬文嚼字,反而容易讓人誤入歧途。
我發現了一個特點。
有些學術背景深的人,喜歡咬文嚼字。他們知道:不咬文嚼字,就顯示不出概念的「新意」;顯示不出「新意」,其工作的價值和水平就得不到體現。在他們看來,咬文嚼字,似乎也成了一種有學問的表現。
而工程背景深的人,往往更喜歡理清技術發展的歷史脈絡,因為了解了脈絡,才能借用過去的經驗,避免誤入歧途。另外,工程背景的人關心的是如何創造價值、如何解決問題,至於有沒有「新意」,根本就是不重要的。
對於工程師來說,寧可在錯誤的概念指導下解決一個正確的問題,而不要在正確的概念指導下解決錯誤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