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不是真學問

2021-03-04 蟈蟈創新隨筆

   

學術工作講究嚴謹,準確表達非常重要。如果表達不清楚,可能產生歧義;概念不清楚,工作就會誤入歧途。所以,作為一個學者,一定要具備澄清概念的能力。澄清概念,就是對這個概念的內涵進行解釋、弄清楚與其他概念之間的關係,說明它繼承了哪些東西、發展了哪些東西。澄清概念是為了避免誤入歧途。例如,有人主張將CPS翻譯成「賽博物理系統」而不是「信息物理系統」,就是為了澄清概念、為了避免有些人望文生義、誤入歧途。

 

然而,偉大的思想家很早就知道:很多問題是說不清楚的。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麼都不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佛家也常告誡人們不要執著於文字。其實,說不清楚是自然的:與客觀世界相比,語言太簡單了;執著於語言,就如同進入一團迷霧。

 

有此可見,要學會澄清概念,卻不能執著於文字。

 

執著於文字,就是咬文嚼字。比如,在講大數據的時候,很多人強調一個「大」字,要PT級別才算大數據、要用某種技術才算大數據等等。這樣做為什麼不好呢?咬文嚼字或許知道什麼是「正宗」的概念,但這些概念是沒有用的。比如,在咬文嚼字的背景下,所謂的大數據其實是商業大數據、網際網路大數據;很多企業連小數據都沒有用好,卻要跳過來用大數據。於是,咬文嚼字容易讓人的思維集中在文字本身而不是解決具體問題。如果「正宗」的概念對解決實際問題無益、與實際情況不符,要這個概念幹什麼呢?我們研究大數據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創造價值嗎? 過度咬文嚼字,反而容易讓人誤入歧途。

 

我發現了一個特點。

 

有些學術背景深的人,喜歡咬文嚼字。他們知道:不咬文嚼字,就顯示不出概念的「新意」;顯示不出「新意」,其工作的價值和水平就得不到體現。在他們看來,咬文嚼字,似乎也成了一種有學問的表現。

 

而工程背景深的人,往往更喜歡理清技術發展的歷史脈絡,因為了解了脈絡,才能借用過去的經驗,避免誤入歧途。另外,工程背景的人關心的是如何創造價值、如何解決問題,至於有沒有「新意」,根本就是不重要的。

 

對於工程師來說,寧可在錯誤的概念指導下解決一個正確的問題,而不要在正確的概念指導下解決錯誤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那些年,咬文嚼字的樂趣
    有一趟我把爹爹圖書館裡借來的《三國演義》(不是連環畫)帶到學校裡去看。老師看到了,問我,你看得懂嗎?我點點頭。老師勿相信,要我念一段,我竟然也能念得八九不離十。老師大驚,後來就叫我做語文課代表(只有班級裡語文成績最好的同學才有資格做的),一直做到小學畢業。做了語文課代表以後,我就不再看「跑馬書」了。我放慢看書速度,每當遇到不認識的字,也不再「跳」過去了。
  • 逝者|《咬文嚼字》創始人郝銘鑑:語林「啄木鳥」
    1995年,郝銘鑑創辦《咬文嚼字》雜誌,這是當時全國唯一一份針對社會語文應用的刊物。炮火對準媒體、圖書、廣告、影視乃至名人學者的語文錯誤,「咬書咬報咬刊,咬天下該咬之錯;嚼字嚼詞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2019年,病中的郝銘鑑在《咬文嚼字》開了一個專欄,計劃連載100期文章。文章只發表到第6期。
  • "咬文嚼字"指出春晚三大差錯 專家:有的糾偏過頭
    原標題:"咬文嚼字"指出春晚三大差錯 專家:有的糾偏過頭  馮氏「春晚」已經謝幕,但關於「春晚」的話題還未結束。昨天,《咬文嚼字》雜誌公開給馮氏「春晚」挑錯。其中,「春晚是想你的365天」引發了除夕之間究竟有幾天的爭議。
  • 《咬文嚼字》創始人郝銘鑑辭世,以畢生之力捍衛漢語言的尊嚴
    4月2日,語言學家、《咬文嚼字》創始人、原主編郝銘鑑去世,享年76歲。消息傳出,出版界一片痛惜扼腕。上海文藝出版社副主編謝錦在朋友圈發文悼念:「第一次走進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小樓,第一個見到的就是郝銘鑑老師,還考問了我半天現代文學的問題。
  • 《咬文嚼字》「咬」春晚:張國立誤讀成語
    原標題:《咬文嚼字》「咬」春晚:張國立誤讀成語   《咬文嚼字》指出,在合唱《光榮與夢想》節目結束後,張國立顯然有些激動,深情地說:「這雄壯的歌聲,真是聽得讓人血脈(pēn)張啊!」「此處未出現字幕,有人認為應該寫成『血脈賁張』,但正確的寫法是『血脈僨張』。無論是『賁』還是『僨』,張國立讀pēn都是錯的。
  • 《咬文嚼字》糾錯春晚 張國立讀錯「血脈賁張」
    春晚主持人昨天《咬文嚼字》雜誌公布了他們對今年春晚「咬嚼」的結果,雖然較之往屆,差錯有所減少,但依然稱不上完美。比如言多必失的張國立。第一次主持春晚的張國立,這次可謂風頭出盡。《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對青年報記者說,「血脈賁張」語出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亢陽鼓蕩,血脈賁張,故筋力倍加強壯。」表示血液流動突然加快,以致血管膨脹,青筋鼓起。漢語中並無「血脈噴張」的說法。張國立讀錯成語屬口誤,不料經過推敲的歌詞卻也會出錯。春晚開場歌曲《想你的365天》裡有一句歌詞:「當看過這世界的每片滄海桑田,最美的還是家的屋簷。」
  • 「語林啄木鳥」因病與世長辭,以後誰還能為我們咬文嚼字
    原創/等待菩提花開時文字絕不是一筆一畫的簡單的組合,它是一種文化的代表與展現方式,是語言躍然紙上後的愉悅跳動。寫好用好每一個字是每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事情,要想完整準確的表現文字的藝術魅力,就要求我們不要寫錯字用錯字,就要求我們對每一個文字,每一篇文章都咬文嚼字。郝銘鑑就是一個可以為我們咬文嚼字的人,他被稱為「語林啄木鳥」,但是今天76歲的他不幸於4月2日10時12分與世長辭。
  • 劉茂業《咬文嚼字》專欄:謎話五篇
    (以上原文刊於《咬文嚼字》雜誌2016年1月號)  燈謎名家徐枕亞 徐枕亞(1889~1937),名覺,江蘇常熟人,以駢體小說《玉梨魂》聞名於世。他不僅是小說家,也是一位燈謎名家。 (以上原文刊於《咬文嚼字》雜誌2016年2月號)  流行語燈謎 舊時燈謎的謎目往往都是打《四書》一句,打「六才」(即《西廂記》)一句之類,現代人接觸到這些謎可能視為畏途。
  • 專家教你在自媒體時代咬文嚼字
    圖片說明:《咬文嚼字》副主編王敏帶來主題為「自媒體時代更需要咬文嚼字」的講座。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3月18日報導:「有朋自遠方來,是不亦樂(yuè)乎還是不亦樂(lè)乎?」王敏指出,雖然大家覺得沒有理解上的障礙,但從概念上來理解,更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免徵額」,而不是「起徵點」。「如果說起徵點是3500元,你只要到了3500元,所有3500元都要交稅,而現在實際收稅情況是3500元不徵稅,3501元多出來的1元要徵稅。」王敏表示,新稅法更準確的表述是「免徵額」,也就是在這個範圍內的都不用交稅,只對超出的部分徵稅才要交稅。
  • 咬文嚼字話古瓷
    作為「行內」的新人——也正因為是新人,才容易發現一些問題,而老行兒們早已見怪不怪、習慣成自然了,每每在觸及陶瓷術語、名稱時不屑於「咬文嚼字」。但我還是希望和大家探討我在學習中碰到一些「小」問題。清雍正 爐鈞釉弦紋尊同樣,把工藝名稱文學化的當屬「嬌黃」,把它形容為「嬌嫩的黃」。
  • 《咬文嚼字》"咬"央視春晚:張國立將成語讀音讀錯
    原標題:《咬文嚼字》「咬」春晚:張國立誤讀成語 馬年春晚已經過去一段時間,爭議並未完全消停,著名語文雜誌《咬文嚼字》昨日也發出自己的聲音,從語言學角度,「咬嚼」春晚出現的語言錯誤問題。其中明確指出,馬年春晚主持人張國立,在主持過程當中,將某一成語讀音讀錯。
  • 日本「學問之神」助威高考:文曲星PK菅原道真
    文曲星VS菅原道真 人民網東京6月6日電 明天將迎來一年一度的高考。有的考生還在奮力做好最後一搏,有的考生想起了臨時抱佛腳,也有的考生全將命運交給了主管學問的文曲星。日本學生在高考前習慣拜一拜「學問之神」菅原道真,再買上一些「護身符」以求好運。不妨跟日本媒體一起來看看,菅原道真究竟是何許人也。 ■「學問之神」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845年-903年),出生在一個世襲的文章博士(日本的官職名)之家,是日本平安時代前期的政治家和學者。
  • 《咬文嚼字》挑刺馮氏春晚:血脈僨張"僨"不讀pēn
    原標題:《咬文嚼字》挑刺馮氏春晚:血脈僨張"僨"不讀pēn   《咬文嚼字》編輯部昨天公布了對馮氏「春晚」的語言文字「挑刺」結果。   在合唱《光榮與夢想》結束後,張國立深情地說:「這雄壯的歌聲,真是聽得讓人血脈pēn張啊!」此處屏幕上未出現字幕,有人認為應該寫成「血脈賁張」,正確的寫法應該是「血脈僨張」。
  • 《咬文嚼字》公布2020年度十大流行詞:凡爾賽文學上榜
    《咬文嚼字》公布2020年度十大流行詞:凡爾賽文學上榜 站長之家(ChinaZ.com)12月4日 消息:繼前不久百度沸點2020年度流行語出爐之後
  • 《咬文嚼字》發布2016十大語文差錯,林丹、郭德綱等名人上榜
    《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介紹,典型性、新聞性、廣泛性是《咬文嚼字》評選年度語文差錯的三大原則,即重點關注語文運用中使用頻率高、出錯頻率高的典型差錯,重點關注出現在重大新聞、熱點事件報導中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錯;語言文字及文史百科等各類差錯兼顧,街頭店招、廣告、說明,書、報、刊,廣播、電視、電影及網絡等全方位考慮。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荀子·勸學》:「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就「學」與「問」的關係而言,清人劉開在《孟塗文集·問說》中說得好: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語文差錯" 大S曾誤用"賤內"
    26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的「2012年十大語文差錯」包含了常讀錯的字「酵」,也有媒體常會搞混的「酒駕」和「醉駕」,還有明星們經常犯的錯,比如大S誤用的「賤內」等。   而被幾億國人念錯的「甄嬛」的「嬛」字(應讀xuān),因其日常實用性不高,最終躲過了「十大」榜單。
  • 《咬文嚼字》點評春晚三處錯誤:張國立成語讀錯字
    昨天,《咬文嚼字》發布點評春晚語詞差錯結果,雜誌表示,在文字使用上,馮氏「春晚」態度嚴謹,不過,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張國立將「血脈僨張」中的「僨」fèn誤讀成pēn;春晚前短片中的「春晚是想你的365天」不正確,春節是以農曆算的,春晚與春晚之間從來就不相隔365天,如今年到明年羊年的春晚就是384天;「滄海桑田」不能用「每片」修飾。
  • 像魯迅那樣,咬文嚼字
    看了魯迅的《華蓋集》篇首的《咬文嚼字》才知道,原來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就有了。不過魯迅對於這些改過的地名似乎很失望,因為「字面雖然改了,涵義還依舊」。憑心而論,我覺得這些地名其實改得還是滿好的。狗尾巴胡同、鬼門關,無論如何沒有高義伯胡同、貴人關看上去有些「貴氣」,適於居住。對於熟悉那個地方的人來說,可能會出現「字面雖然改了,涵義還依舊」的情況。
  • 裡面的學問真不少
    隨著現在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們身邊到處都是各種交通工具,有我們經常使用的家用車,有運貨卡車、卡車和長距離行駛的飛機,這些交通工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但是,仔細觀察的話,現在的車用的是汽油,而卡車用的是柴油,飛機使用石油,因此,懂車的人給出了答案,其中學問真的很多,為什麼車用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