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咬文嚼字"指出春晚三大差錯 專家:有的糾偏過頭
馮氏「春晚」已經謝幕,但關於「春晚」的話題還未結束。昨天,《咬文嚼字》雜誌公開給馮氏「春晚」挑錯。其中,「春晚是想你的365天」引發了除夕之間究竟有幾天的爭議。
《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表示,馮氏「春晚」對語言文字十分重視,態度嚴謹,下足功夫,所以今年「春晚」的差錯要明顯少於往年。不過他也表示,馮氏「春晚」並非無懈可擊,尚有幾處值得商榷。一處差錯出現在合唱《光榮與夢想》結束後,主持人張國立飽含激情地說:「這雄壯的歌聲,真是聽得讓人血脈pēn張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4個字多寫成「血脈賁張」,實際上,正確的寫法是「血脈僨張」。但是,無論是「賁」還是「僨」,張國立讀pēn都是錯的。「賁」的讀音是bēn,而「僨」的正確讀音為fèn,意思是「奮」「起」;「張」即擴張。「血脈僨張」是個成語,本義是血液流動突然加快,以致血管膨脹、青筋鼓起。現在多用來形容激動亢奮。
那「血脈僨張」能不能寫成「血脈噴張」呢?經過多位語詞專家論證,《咬文嚼字》給出的答案是「不能」:漢語中沒有這種寫法,也講不通。「血脈噴張」只能理解成「血管張裂,鮮血噴出」,如果真如此,主持人命都沒了,談什麼激動亢奮?
第二處是開場歌曲《想你的365天》裡有一句歌詞:「當看過這世界的每片滄海桑田,最美的還是家的屋簷。」《咬文嚼字》指出,「滄海桑田」不能用「每片」來修飾。「滄海桑田」是個成語,出自東晉葛洪《神仙傳》:「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意思是已經看到東海3次變成桑田了。後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巨大。可見「滄海桑田」的字面意思是「滄海變成了桑田」,而非「滄海與桑田」。上述歌詞顯然把它理解成了後者,屬典型的望文生義。
《咬文嚼字》指出的第三個差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雜誌社認為今年「春晚」之前有個匠心獨運的短片《「春晚」是什麼》,匯集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春晚」是什麼這個命題的個性化解釋。短片最後屏幕文字顯示:「春晚是想你的365天」。《咬文嚼字》認為民間有「一年365天」的說法,但這個「年」指的是公曆年,而「春晚」是除夕夜的特定節目,除夕夜是農曆年的特定日期。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分平年和閏年。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年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無論何時,「春晚」與「春晚」之間,都不可能是「365天」。《「春晚」是什麼》短片顯然把公曆年和農曆年弄混了。
據悉,這條差錯在搜集和討論時也產生過分歧。一部分專家秉承嚴謹的治學態度,提出以上觀點,但在部分學者和觀眾看來,「春晚是想你的365天」,其實是一種意指,一種約定俗成,表達了「春晚」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機會和場合,這裡的365天代表了一年來人們對遠方親人的想念,實在不必公曆、農曆這麼「咬文嚼字」。
(記者陳熙涵)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