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指出春晚三大差錯 專家:有的糾偏過頭

2021-01-14 人民網

原標題:"咬文嚼字"指出春晚三大差錯 專家:有的糾偏過頭

  馮氏「春晚」已經謝幕,但關於「春晚」的話題還未結束。昨天,《咬文嚼字》雜誌公開給馮氏「春晚」挑錯。其中,「春晚是想你的365天」引發了除夕之間究竟有幾天的爭議。

  《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表示,馮氏「春晚」對語言文字十分重視,態度嚴謹,下足功夫,所以今年「春晚」的差錯要明顯少於往年。不過他也表示,馮氏「春晚」並非無懈可擊,尚有幾處值得商榷。一處差錯出現在合唱《光榮與夢想》結束後,主持人張國立飽含激情地說:「這雄壯的歌聲,真是聽得讓人血脈pēn張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4個字多寫成「血脈賁張」,實際上,正確的寫法是「血脈僨張」。但是,無論是「賁」還是「僨」,張國立讀pēn都是錯的。「賁」的讀音是bēn,而「僨」的正確讀音為fèn,意思是「奮」「起」;「張」即擴張。「血脈僨張」是個成語,本義是血液流動突然加快,以致血管膨脹、青筋鼓起。現在多用來形容激動亢奮。

  那「血脈僨張」能不能寫成「血脈噴張」呢?經過多位語詞專家論證,《咬文嚼字》給出的答案是「不能」:漢語中沒有這種寫法,也講不通。「血脈噴張」只能理解成「血管張裂,鮮血噴出」,如果真如此,主持人命都沒了,談什麼激動亢奮?

  第二處是開場歌曲《想你的365天》裡有一句歌詞:「當看過這世界的每片滄海桑田,最美的還是家的屋簷。」《咬文嚼字》指出,「滄海桑田」不能用「每片」來修飾。「滄海桑田」是個成語,出自東晉葛洪《神仙傳》:「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意思是已經看到東海3次變成桑田了。後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巨大。可見「滄海桑田」的字面意思是「滄海變成了桑田」,而非「滄海與桑田」。上述歌詞顯然把它理解成了後者,屬典型的望文生義。

  《咬文嚼字》指出的第三個差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雜誌社認為今年「春晚」之前有個匠心獨運的短片《「春晚」是什麼》,匯集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春晚」是什麼這個命題的個性化解釋。短片最後屏幕文字顯示:「春晚是想你的365天」。《咬文嚼字》認為民間有「一年365天」的說法,但這個「年」指的是公曆年,而「春晚」是除夕夜的特定節目,除夕夜是農曆年的特定日期。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分平年和閏年。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年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無論何時,「春晚」與「春晚」之間,都不可能是「365天」。《「春晚」是什麼》短片顯然把公曆年和農曆年弄混了。

  據悉,這條差錯在搜集和討論時也產生過分歧。一部分專家秉承嚴謹的治學態度,提出以上觀點,但在部分學者和觀眾看來,「春晚是想你的365天」,其實是一種意指,一種約定俗成,表達了「春晚」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機會和場合,這裡的365天代表了一年來人們對遠方親人的想念,實在不必公曆、農曆這麼「咬文嚼字」。

  (記者陳熙涵)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咬文嚼字》糾錯春晚 張國立讀錯「血脈賁張」
    春晚主持人昨天《咬文嚼字》雜誌公布了他們對今年春晚「咬嚼」的結果,雖然較之往屆,差錯有所減少,但依然稱不上完美。比如言多必失的張國立。第一次主持春晚的張國立,這次可謂風頭出盡。據統計他在春晚上出場時間多達31分鐘,遠遠超過其他主持人。臺上張國立狀態頗佳,轉承接口趨於完美,但還是言多必失。在合唱《光榮與夢想》後,張國立有點激動了,他動情地說:「這雄壯的歌聲,真是聽得讓人血脈pēn張啊!」張國立顯然想用「血脈賁張」這個成語,但問題是「賁」讀「fèn」。
  • 逝者|《咬文嚼字》創始人郝銘鑑:語林「啄木鳥」
    校讀專家王瑞祥說,有感於書報網絡上文字被誤用、不規範的字詞越來越多,力圖挑錯糾偏,郝銘鑑決定創辦《咬文嚼字》。在上海咬文嚼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敏看來,這是出於一種文化責任和文化良知,「他堅信這本雜誌對淨化社會的文化環境是有益的」。郝銘鑑曾辦一份內部贈閱的小報,專挑出版物文字差錯,寫作、編輯、排版、校對全都出自一人之手。
  • 《咬文嚼字》「咬」春晚:張國立誤讀成語
    原標題:《咬文嚼字》「咬」春晚:張國立誤讀成語   《咬文嚼字》指出,在合唱《光榮與夢想》節目結束後,張國立顯然有些激動,深情地說:「這雄壯的歌聲,真是聽得讓人血脈(pēn)張啊!」「此處未出現字幕,有人認為應該寫成『血脈賁張』,但正確的寫法是『血脈僨張』。無論是『賁』還是『僨』,張國立讀pēn都是錯的。
  •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語文差錯" 大S曾誤用"賤內"
    26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的「2012年十大語文差錯」包含了常讀錯的字「酵」,也有媒體常會搞混的「酒駕」和「醉駕」,還有明星們經常犯的錯,比如大S誤用的「賤內」等。   而被幾億國人念錯的「甄嬛」的「嬛」字(應讀xuān),因其日常實用性不高,最終躲過了「十大」榜單。
  • 《咬文嚼字》點評春晚三處錯誤:張國立成語讀錯字
    春節長假結束,春晚已經謝幕,但關於它的話題還在繼續。昨天,《咬文嚼字》發布點評春晚語詞差錯結果,雜誌表示,在文字使用上,馮氏「春晚」態度嚴謹,不過,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張國立將「血脈僨張」中的「僨」fèn誤讀成pēn;春晚前短片中的「春晚是想你的365天」不正確,春節是以農曆算的,春晚與春晚之間從來就不相隔365天,如今年到明年羊年的春晚就是384天;「滄海桑田」不能用「每片」修飾。
  • 《咬文嚼字》發布2016十大語文差錯,林丹、郭德綱等名人上榜
    「咬」常見差錯、重大事件和公眾人物,最大程度引起人們對於語言規範的關注,將糾錯效果最大化。
  • 《咬文嚼字》"咬"央視春晚:張國立將成語讀音讀錯
    原標題:《咬文嚼字》「咬」春晚:張國立誤讀成語 馬年春晚已經過去一段時間,爭議並未完全消停,著名語文雜誌《咬文嚼字》昨日也發出自己的聲音,從語言學角度,「咬嚼」春晚出現的語言錯誤問題。其中明確指出,馬年春晚主持人張國立,在主持過程當中,將某一成語讀音讀錯。
  • 央視馬年春晚被挑3錯 張國立任主持讀音出錯
    知名語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2月10日發布對央視「馬年春晚」的「咬嚼」報告。該刊物指出,今年的文化年夜飯製作頗為嚴謹,但其中難免還是混入「沙礫」,至少有三處明顯語文差錯:錯讀錯用「滄海桑田」「血脈僨張」這兩個成語;混淆了「公曆年」和「農曆年」犯下常識錯誤  搭配問題  「滄海桑田」不論「片」  馬年春晚,一開場「馬上見錯」。
  • 春晚被挑錯 "血脈賁張""每片滄海桑田"
    原標題:馬年春晚被挑錯:「血脈僨張」讀錯 公曆農曆搞混  昨天,《咬文嚼字》雜誌公開給「馮氏春晚」挑錯。其中短片《「春晚」是什麼》裡的一句歌詞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表示,「馮氏春晚」對語言文字態度嚴謹,所以今年「春晚」的差錯要明顯少於往年。不過他也表示,「馮氏春晚」並非無懈可擊,尚有幾處值得商榷。一處差錯出現在合唱《光榮與夢想》結束後,主持人張國立飽含激情地說:「這雄壯的歌聲,真是聽得讓人血脈pēn張啊!」
  • 《咬文嚼字》挑刺馮氏春晚:血脈僨張"僨"不讀pēn
    原標題:《咬文嚼字》挑刺馮氏春晚:血脈僨張"僨"不讀pēn   《咬文嚼字》編輯部昨天公布了對馮氏「春晚」的語言文字「挑刺」結果。   在合唱《光榮與夢想》結束後,張國立深情地說:「這雄壯的歌聲,真是聽得讓人血脈pēn張啊!」此處屏幕上未出現字幕,有人認為應該寫成「血脈賁張」,正確的寫法應該是「血脈僨張」。
  • 2020十大語文差錯是哪些?咬文嚼字2020十大語文差錯正確讀法含義
    5日下午,《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其中包括「新冠」的「冠」誤讀為guàn,「戴口罩」誤為「帶口罩」等等。具體則有以下十大差錯。  一、 「新冠」的「冠」誤讀為guàn  「新冠」幾乎每天都在各類媒體中出現,常有人將「冠」誤讀成guàn。「冠」是個多音字:讀guān,名詞,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東西;讀guàn,動詞,指戴帽子。
  • 專家教你在自媒體時代咬文嚼字
    圖片說明:《咬文嚼字》副主編王敏帶來主題為「自媒體時代更需要咬文嚼字」的講座。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3月18日報導:「有朋自遠方來,是不亦樂(yuè)乎還是不亦樂(lè)乎?」王敏指出,雖然大家覺得沒有理解上的障礙,但從概念上來理解,更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免徵額」,而不是「起徵點」。「如果說起徵點是3500元,你只要到了3500元,所有3500元都要交稅,而現在實際收稅情況是3500元不徵稅,3501元多出來的1元要徵稅。」王敏表示,新稅法更準確的表述是「免徵額」,也就是在這個範圍內的都不用交稅,只對超出的部分徵稅才要交稅。
  • 2018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發布 你中招了嗎?
    剛剛,2018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發布,你中招了嗎? 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編輯部12月26日公布2018年度「十大語文差錯」,重點關注熱點事件、重大新聞報導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錯。從榜單可看出,「重慶公交車墜江」「範冰冰逃稅」「沙特記者遇害」「進口博覽會」「世界盃賽事」「中美貿易爭端」等熱點事件的報導中,均存在用字錯誤的現象。
  • 練功漏氣糾偏和受驚氣散糾偏
    練功漏氣糾偏偏差判斷:一般通過練功內氣增多以後,出現頻繁放屁(不是正常的矢氣),肛門潮溼,氣感明顯下降。糾偏方法:①在練功中加強練習提肛。練功受驚氣散糾偏偏差判斷:通常是練功中受到驚擾,功後有氣散的感覺。如氣不歸元,亂竄於腹內,或有心悸不安。
  • 咬文嚼字不是真學問
    執著於文字,就是咬文嚼字。比如,在講大數據的時候,很多人強調一個「大」字,要PT級別才算大數據、要用某種技術才算大數據等等。這樣做為什麼不好呢?咬文嚼字或許知道什麼是「正宗」的概念,但這些概念是沒有用的。比如,在咬文嚼字的背景下,所謂的大數據其實是商業大數據、網際網路大數據;很多企業連小數據都沒有用好,卻要跳過來用大數據。
  • 「語林啄木鳥」因病與世長辭,以後誰還能為我們咬文嚼字
    寫好用好每一個字是每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事情,要想完整準確的表現文字的藝術魅力,就要求我們不要寫錯字用錯字,就要求我們對每一個文字,每一篇文章都咬文嚼字。郝銘鑑就是一個可以為我們咬文嚼字的人,他被稱為「語林啄木鳥」,但是今天76歲的他不幸於4月2日10時12分與世長辭。
  • AI的「色差」與「糾偏」
    AI藝術家Mario Klingemann通過驗證指出,PULSE將黑人圖像生成為白人的問題,並非出自數據,而是算法本身。他通過使用StyleGAN(PULSE也採用了英偉達的這一算法)從相同像素的歐巴馬圖像中生成的更多是非白人照片。當然,Mario也不能真正指出到底是算法在什麼情況下出現這種錯誤的。
  • 普通話區域變體的特點與普通話差錯的分際
    Corder(1967)對二者進行了區分:偏誤具有體系性,而且它表明學習者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總是存在著一個內在的確切語言系統;差錯不具有體系性,它是由於說話人具體的記憶、生理和心理狀態而產生的隨機性錯誤。Corder還從生成語法理論的角度指出,偏誤反映的是語言能力,而差錯則是語言運用層面的現象。我們提出普通話區域變體的特點是具有體系性的,而差錯則不具有。
  • "新洛神"甄宓的"宓"讀音引爭議 專家:應念"fú"
    "新洛神"甄宓的"宓"讀音引爭議 專家:應念"fú" 但是咬文嚼字的觀眾顯然覺得這個理由不能讓人信服,搬出各種古文工具書,就是為了一探究竟。  專家:「宓」其實應該念「fú」  針對這個問題,記者請教了濟南大學文學院的許教授,他說,「甄宓的宓應該讀fú,但原因還有點複雜。宓,本讀mì,安靜的意思。做名字挺好的。但甄宓為什麼不讀mì,而要讀fú呢?」《漢書·古今人表》曰:「太昊帝宓羲氏。」
  • 曼且思每日認讀:虛與委蛇被列為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你讀對了嗎?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詞語是——虛與委蛇,關於這個詞語的讀音,有兩大常見錯誤,曾入選《咬文嚼字》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快看看你讀對了嗎?曼且思了解到很多人讀錯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個是「蛇」,小編相信大家應該都認識這個字,常見的意思是指一種身體細長,體上有鱗,沒有四肢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讀作「Sh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