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懸疑推理愛好者肯定沒有錯過最近刷屏的國產懸疑劇《隱秘的角落》,小編作為一個懸疑推理愛好者,亦是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此次擬文並不是想安利任何懸疑推理的書籍或是電影,僅是從社會弱勢群體關懷角度如同醫生體恤患者般嘗試解讀一下之前臺灣地區同樣受到熱評的網劇《誰是被害者》。
《誰是被害者》是Netflix近年做的華語劇集裡得分較高的一部片。該劇是以現實主義為賣點的爆款臺劇,擁有一切懸疑劇該有的基本元素。
青春時期喜歡看本格推理,喜歡與書中的偵探公平競賽。更執迷於緊張刺激的作案手法、推理過程與案件偵破。爾後,漸漸開始探究作案動機,研究犯罪心理,想要試圖去探究罪犯背後的行事邏輯。即使如漢尼拔這般的「惡魔」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悲慘經歷,如此這般,漢尼拔是不是也可歸為被害者?也不禁試問,到底有沒有真正的罪犯呢?
在《被害者》這部劇中,則問出了一象兩面中的另一個天問——誰是被害者?
在功利的世界裡,是不是每個人都是被害者、每個人都是施與者?
網絡上,夫妻網絡對撕;生活中,至親對簿公堂,大家磕瓜都磕的都牙疼了。
我的熱情總被誤解,你的示弱卻圖謀不軌。於是我們出於自保而羞於表達、轉而彼此淡漠;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同理心的喪失……我們被比我們強勢的人欺壓,轉而去欺凌比我們更弱小的,以轉化這股負能量,如「三道惡」一般循環往復。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社會倫理紅線被屢次觸碰。至此,仿佛有一種錯覺,幾千年構建起來的社會倫理大廈如暮將傾。
回到劇中,男主是一位犯罪現場調查員。畢業後在警局一直從事犯罪現場鑑識工作,業務水平卓群。但同時男主身患亞斯伯格症,即孤獨症。可以認為是「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症」。簡單地說,男主身上集中了高智商與低情商,是典型的社會交際中的邊緣人物。
一開始,劇情指向是由一起起注射「芬太尼」為手法的連環殺人事件。隨著劇情的深入,牽涉出的卻是一樁樁有預謀的「自殺」事件。
幾個社會的邊緣人物,或受挫、或疾病、或失意。即使心如死灰般,執意選擇死亡的人,還會因為心中那可憐的「自尊心、價值感」被幕後主使所蠱惑。以「互相幫助」為名義,給自殺冠以「自我犧牲」的無上勇氣崇高價值。
因此該劇還牽涉出了一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話題:「自殺」。
也許大家都看過關於「自殺」的新聞。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待「自殺」的話題,甚或是醫學行為中的「安樂死」。
也許大多數人的反應是:好死不如賴活;活著就有希望、死了就什麼都沒有;還有,很多人覺得自殺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在面對很對抑鬱症患者自殺的行為,很多人覺得他們不過是無病呻吟,是閒出來的,如果迫於生活,哪有空抑鬱?
可是當這個群體越來越大的時候,有沒有人想一想為什麼,有沒有人想一想,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的漠視,才讓他們喪失了對生的欲望?
在日本的青木原林海因兩點而在日本聞名遐邇:一是從那可以看到的富士山景色美得令人窒息;二就是自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有超過500人在這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日本高壓文化中,自殺是一種對失敗負責的行為、一種謝罪的形式。
這也拋出了另一問題:如果身邊的人多一點關懷,是不是所謂的「反社會人格」就沒有形成的機會?如果整個社會、家庭對於個人所肩負「責任」的要求不用過分苛責,那麼一切悲劇就不會發生?
看似帶著完成彼此「遺願」的死亡真的就有意義嗎?誰能說他們赴死之時,是覺得偉大與榮耀的?那只不過是他們的一廂情願。生時,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在遍地精緻主義與精英主義面前得不到認可,繼而,那種厭世情感在逼仄的內心空間肆意生長,企圖以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警示他人。自殺,只不過是他們膽小、懦弱、避世所行的苟且之事罷了
他們每個人,都代表著一種現代人可能面對的心理危機,或輕或重:不為大眾理解的「異類」,事業上的失敗者,被資本欺凌的弱者,被同胞兄弟竊取成果的「槍手」;做錯過事卻不被原諒也不能原諒自己的負疚者;以一已之力孤身反抗惡的理想主義者;親情缺失者……每個人,都是我們一生中可能面對的種種不平等,有的人走出來了,有的人走不出來。關鍵是,我們應該如何走?
劇末,女主給了標準答案:生,遠比死要勇敢的多。
如羅曼·羅蘭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願你成為大英雄!
相關閱讀:
濟群法師VS周國平:身體是一個工具,我們藉此修行證道,實現生命的價值
胡因夢|2019年獻給所有女性:女性自我價值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