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別稱「江城」,來源於李白詩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詩歌早已寫入這座城市的基因,溫暖著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滋養著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10月20日,2018武漢詩歌節拉開帷幕。近百位詩人、評論家聚首江城,談詩讀詩,讓詩意瀰漫整個城市。本屆武漢詩歌節由《中國詩歌》編輯部、卓爾書店等主辦,聞一多基金會等單位協辦。鄭愁予、吉狄馬加、顏艾琳、劉立雲、朵漁等知名詩人,通過詩人專場和詩歌論壇等活動,與詩歌愛好者們分享自己獨特的詩歌美學和創作歷程。
一首《錯誤》讓國人認識鄭愁予,「不是歸人而是過客」的他,一生寫了許多追尋故鄉的詩句。在20日的「中國詩人面對面——鄭愁予專場」活動中,鄭愁予與詩人閻志一起,與武漢讀者面對面分享古典詩歌美學。
兩屆「聞一多詩歌獎」頒出
詩歌節上,號稱是「中國詩界最高年度獎」的聞一多詩歌獎同時頒出,詩人田禾和劉立雲分別當選為第九、十屆聞一多詩歌獎得主,各獲十萬元獎勵。
評委會對湖北詩人田禾的評價為:進入21世紀以來,田禾的現代鄉土詩寫作日臻佳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創作成果。詩人田禾身居大都市,他採用回望的姿態、回憶的視角對自身過去的鄉村生活經歷進行藝術性的書寫,對鄉土中國經驗予以了全方位的審美呈現。田禾以貼近鄉村、貼近土地的誠實寫作態度,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往昔中國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再現了幾代中國人的貧窮記憶與苦難經驗。
江西詩人劉立雲以長詩《上甘嶺》獲獎,評委會對湖北詩人《上甘嶺》的評價為:磅礴的詩意,細膩的筆觸,思想性與個人性兼顧的視角,歷史與現場的通真還原,劉立雲的《上甘嶺》是一首氣象壯闊的戰爭史詩的縮微版。作者超越了政治化、民族性的單一視角,是以多維的視野,人類性的眼光,書寫出戰爭背後的人性與精神內涵,戰爭本身的殘酷而又複雜的歷史奧秘。傳達了尊重生命、思考人生、追求正義、捍衛和平的崇高理念。是對以往戰爭與軍事文學思維的一種超越。
「聞一多詩歌獎」由聞一多基金會和《中國詩歌》編輯部主辦,卓爾控股有限公司承辦,旨在彰顯和傳承聞一多的愛國主義詩歌精神,「倡導詩意健康人生,為詩的純粹而努力」,鼓勵擁有豪情不乏學養的詩人推動中國新詩創作的繁榮和發展。八年來,這一獎項已成為中國當代詩壇頗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
85歲鄭愁予:我在武漢發表第一首詩《爬上漢口》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在北平長大,1949年離開大陸去臺灣。《鄭愁予詩選集》被列入「影響臺灣30年的30本書」。他的詩作富有抒情韻味,自成風格。成名作《錯誤》在臺灣首次發表時,島內一時到處傳誦「達達的馬蹄聲」。
85歲了,鄭愁予仍步態矯健,精力充沛,言行嚴謹。在「中國詩人面對面——鄭愁予專場」活動中,面對詩人閻志的提問,鄭愁予說,他發表的第一首詩是《爬上漢口》,發表在《武漢時報》上。
1948年底,15歲的鄭愁予隨家人離開北平,抵達南京,不久又沿長江上溯到漢口,投奔住在這裡的二姨。根據離船上岸的感受,他寫了《爬上漢口》一詩。「年少氣盛的我看到碼頭邊最好最主要的位置停靠的都是外國船隻,我們的輪船只能在夾縫中曲曲折折靠岸,仍覺得心裡不舒服,覺得中國積弱是百年爭戰不休的真正主因。」
詩作發表在《武漢時報》「新詩園地」欄目,登在緊靠刊頭的左上方,且用大一號字並加了黑線的框。這是鄭愁予的詩作第一次在報刊發表。在漢口,他還寫了一些「悅賞異性」的詩句。後來震動評論界的《邊塞組曲》也是在這一時期動筆和構思。
1968年,鄭愁予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到大洋彼岸的美國生活三十多年。他曾在夕陽的餘暉中,面對著祖國的方向跪下,並寫下了長詩《我在溫暖的土地上跪出兩個窩》。他去過很多地方,他總覺得自己背著什麼東西,那就是沉甸甸的鄉愁「走到任何一個地方,我總會想到自己的故鄉」。
在接下來的三天時間裡,武漢詩歌節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新發現」詩歌營、中國詩人面對面——鄭愁予、朵漁、張二棍專場講座,「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新詩」論壇,「新發現」及大學生社團樓梯間詩歌朗誦會,「詩漫江城」——2018武漢詩歌節音樂會等。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文俊 通訊員郭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