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 誤
主播丨肖 蔚 編輯丨近水沉魚
,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
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
是個過客
【作品賞析】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鄭愁予為現代詩社主要成員,其詩歌以婉約見長,他的愛情詩更是清新婉約。如果說,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靈深處的地方,莫過於美與情,那麼《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為詩人奠定了他在臺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初看這首詩時,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國性。這是一首絕對的中國詩,是一首屬於中國人的詩,講著一個永恆、美麗的中國的故事。因此,這首詩的外殼雖標榜著學習西方技巧的現代派,但它所傳達出的更深一層的中國傳統意識是不可置疑的。
《錯誤》一詩,承受的可說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傳統。詩中主人公「我」騎著馬週遊江南,遇到了日以繼夜地等待著、盼望著情人歸來的女子。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卻換來了漫長又百般無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消息,沒有滿天飛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著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去看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劉禹錫《春詞》中「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長深遠。「我達達的馬蹄」讓她以為「他」回來了,這達達的馬蹄聲對她而言無疑是美麗的,因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歸來了,但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因為「我」不是「歸人」,只不過是個過客。這「美麗的錯誤」殘忍的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樣。
或許,有些人會把詩中的「我」理解為浪子無家可歸的悲哀,而這種理解是未嘗不可的。處在那個動蕩時代的臺灣人的心態是一種漂泊,等待著一天能夠有個定位,他們在臺灣島上僅是一個過客,想著有一天能回到故鄉,與親人團聚。然而,由於政治緣故,他們的願望不能實現,因而產生出失落惆悵之感。不過,如果嘗試把鄭愁予的其他詩作與《錯誤》相對比的話,不難找出有力的旁證。如鄭愁予《情婦》中「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種人」兩行,皆表現出女子深守閨中,等待主人公歸來的主題。另一首詩《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著的臂用紗樣的黑夜纏繞。於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長歲月中,空等著男子歸來的悽涼心境。
《錯誤》這首詩共九行,九十四個字,全篇幅不長,但所表現的藝術技巧不僅被人稱道,更被人在口頭上傳誦。從結構上看,隱含著縱橫兩條線索。明顯可見的縱線是自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後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後落在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靜的馬蹄聲。這種寫法與柳宗元《江雪》中從「千山鳥飛絕」的大景,最後落墨在漁翁獨釣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間處理,頗有相似之處,將詩情層層推向高潮。從橫線來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為"我"從江南走至女子的處所也不進去,女子期盼的「容顏如蓮花開落」,等待的熾情變成了心灰意冷。最後兩句本應該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在這裡詩人用了一個小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差錯落,因而更顯得詩意盎然,在不協調中閃發出光彩。
這首詩另一動人之處是其語言之美,特別是「美麗的錯誤」數字。這句話原本就是矛盾的,「達達的馬蹄」敲響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靈深處,因而美麗。不過,這馬蹄聲僅僅從前面路過,並不為她的企盼而停駐,因而是個錯誤。這一起一伏,前後情景的逆轉,產生了高度的戲劇性,更形成了清勁跌宕之勢。若與此詩的中國性聯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所表現的意境。同時,鄭愁予在詩中還運用了中國傳統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幃」,特別是"東風"這一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再再表現了鄭愁予中國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楊牧在《鄭愁予傳奇》的長篇文章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地現代的」,強調了鄭愁予詩歌語言的中國化,從而體現了中國的思想與情感。文字純淨是這首詩的另一個優點。
鄭愁予在談論寫詩技巧時,說:「寫詩要忠誠,對自己誠,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寫的東西連 自己都不確定,那就是不忠實。」因而鄭愁予的《錯誤》強調純淨利落,清新輕靈,不在文字上玩弄遊戲,或堆砌詞藻,竭力以最忠實的文字展示詩人最忠實的感情。這是一首真實、真情的詩。
《錯誤》至今仍能打動無數讀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於以詞藻取勝,而是以它內在的情感感動人。這種情感不偽裝、不雕飾,在詩中使情景和諧一致,產生了意味不盡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簡介】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當代詩人。臺灣中興大學畢業,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他的《錯誤》、《水手刀》、《殘堡》、《小小的島》、《情婦》、《如霧起時》等詩,不僅令人著迷,而且使人陶醉。
鄭愁予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於內地各地,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作新詩。1949年隨父至臺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鄭文韜畢業於臺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詩集《鄭愁予詩集Ⅰ》被列為「影響臺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被稱為「浪子詩人」,"中國的中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