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5日,賴聲川亞洲公益巡講「賴聲川創意及導演高級研修班」北京站開講,賴聲川新戲《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而他的《賴聲川的創意學》也將再版發行……八月的北京舞臺,與被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的他,密切相關。
面對市場,需要遵循創意規律
從29歲劇場創作伊始,賴聲川至今編導舞臺劇27部、電影2部、電視影集300集,另有劇場導演作品22部。
「大陸戲劇市場正在快速形成,我很慶幸趕上了時間點。」賴聲川不無感慨。從2006年《暗戀桃花源》,到臺灣表演工作坊「說相聲」系列,再到《寶島一村》,賴聲川的話劇成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一種獨特方式。
「賴式」話劇在大陸的「火熱」,植根其對戲劇的獨到理念和深刻理解。「我欣賞的是契科夫的戲劇,面對時代的悲哀,能夠對它笑,笑中又有悲憫和同情,悲喜劇交融,仿佛站在更遠的地方看人類。」賴聲川心中的戲,不是教育,不是娛樂,不是哲學,但似乎又都是。「戲劇讓我們有更多的方式思考這個世界,看一場好戲有種被升華的感動。」
在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時,他不斷強調:創意,是一門學問。「創作二字的『創』和『作』,亦即佛法中的『智慧』和『方法』。我們現行的教育重方法而非智慧,創意固然神秘,卻是有法可學、可管理的。」
他介紹道:「在臺灣,每年都有基金扶持國際表演團隊,這些團隊都是來自民間,一年大概給表演工作坊相當於100萬人民幣的經費,雖然錢不多,但對我們幫助很大。」他建議:「政府能不能推動完善機制,給年青人一定的貸款等扶植,鼓勵他們放開來做。民間有龐大的創意力量,要相信民間力量,相信年青人。」他說,大陸現在也採取各種方式扶植和保護文化演出團體,但大多是針對國有團體,其實可以參考歐美和臺灣的一些做法,扶植更多民間團體。
「我的理想是,每個劇場經常有話劇在演,劇團全靠散票支撐。中國真正的強大,要體現在文化上。」
面對浮躁,需要沉澱智慧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型期,文化亂象不斷出現,文化心態也充滿焦慮與浮躁。對此,賴聲川認為,這是轉型必須經歷的過程。沉澱智慧,被他一再提及。
「智慧,就是看透真相,每個人都有權利定義什麼是快樂。」在他的眼裡,智慧、生命、創意都是分不開的。不從人生下手,就解決不了創意問題。要把心打開,去除標籤和偏見,學會真正關懷人,將自己變小,將關懷變大,自我心越小,就越能關懷這個世界。這樣一來,離創意與美,也就不遠了。
對於賴聲川的言傳身教,參加研修班的學員們受益頗多。「創作真的可以是一件美好的事。」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張燕說。來自電影頻道的劉子婧也說:「非常感動的課程,讓我重拾戲劇的心。」
「passion and compassion」,這是賴聲川給熱愛文化藝術者的建議,有熱情而又不忘記慈悲,要設立目標,關懷社會,常懷平等心。這是他的理念,也是心願。
(責任編輯:崔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