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
臺灣是亞洲整形美容行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醫美市場規模約有60億人民幣,服務業的成熟,更是提高了臺灣醫美的普及率。星和醫美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它既將服務融合到品項中,又照顧到整形美容的各個環節,在自生態裡給用戶提供完整的閉環服務。
採訪創始人林信一,從前期溝通到採訪結束,都能深切感受到星和規範的制度和流程標準化。這種妥帖和周到融入到了企業文化的骨髓當中,這或許就是星和醫美能在競爭激烈的臺灣市場,發展成最大規模醫美連鎖機構的原因之一。
_____
文丨MOMO
編輯丨小義
圖丨受訪者供圖
▲星和醫美創始人兼CEO林信一
創業緣起投資
他對醫美有新解讀
大學畢業後的林信一做了6年房產中介,一位醫生朋友想和他一起投資房產,倒手了幾次之後,賺了不少錢。於是,越來越多的醫生找到他一起投資,他的醫生人脈也因此打下基礎。
2007年,醫生朋友們將目光投向了醫美行業,準備開醫美診所,林信一順理成章地入了股,成為了投資人之一。直到有一位朋友去世,他才發現朋友旗下的醫美機構成一盤散沙。
「作為醫生,他們自然是稱職的,專業知識非常紮實;但作為管理者,大部分醫生不擅長運營或者不想突破複雜的管理。」因此,他萌生了自己開醫美診所的想法。那時臺灣市場上醫美診所還很少,而競爭對手大多都是醫生自己開的診所,沒有時間來與他競爭。
用戶變美的剛需和行業供給不足,讓他發現了醫美的廣闊前景;醫生不懂管理的經營狀態,讓他看到了其中的機會。天時地利人和之下,2008年,他創辦了星和醫美,開始了自己的醫美創業之路。
▲林信一和妻子洪子琄(星和聯合創始人)
但他沒想到,在醫美行業遇到的第一個困擾,竟然來自於醫生。
在臺灣,醫生的社會地位比較高,而醫療屬性又決定了醫生缺乏對客戶的同理心——他治病救人,卻不關注病人的內在心理需求。而醫美卻是一個極強調用戶體驗感的行業,它是有溫度有感情的。
因此,在早期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場景:顧客想帶手機進治療室錄下治療過程或是跟醫生的對話,因為擔心、害怕是人之常情;而醫生卻很生氣,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這樣的衝突時有發生,於是林信一在內部溝通後,為了照顧用戶體驗,做了一個折中的調整:告訴顧客不帶手機是出於安全考慮,將手機和相機拿去消毒,同時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標準。
這也讓林信一有所感悟:「我在工作中經常要和專業人士溝通,其實這是一個溝通成本極高的行業,所以有耐心和同理心是關鍵。」就這樣一步步摸著石頭過河,他這個外行逐漸摸索出醫美行業的門道。與此同時,機構定位、獲客渠道等問題接憧而來。
▲臺灣團隊合影
生美+醫美+護膚品
三美融合帶來了什麼?
從2008年到2011年,星和醫美只有2家店,一家以輕醫美為主,另一家則可以做整形手術。在3年的嘗試中,林信一發現無論從標準化服務、連鎖直營經營、用戶復購性上來說,輕醫美都比重醫美要好做,且風險也很低,畢竟對於企業來說提供安全的服務是最重要的。
從市場反應來看,輕醫美更容易開店,員工是重醫美的1/2,顧客卻是它的3倍。他說:「我希望可以做一家百年企業,在全球都有星和的品牌身影,為用戶提供安全、有效的口碑服務,所以之後星和一直主打輕醫美運營。」
為了導客和擴大市場佔有率,星和醫美又涉及了生美業務,將皮膚護理等項目從醫美診所剝離出去,開設美容院,價格相比其他美容院而言,更具性價比,主要目的是為醫美診所聚集客源。
這形成了星和醫美「生美+醫美+護膚品」的三美融合模式。雙美融合併不是什麼新鮮概念,難的是將護膚品加進去,形成一個閉環。
▲星和自有品牌,在臺灣醫美護膚品市場佔有率排前三
他說:「醫美對肌膚護理要求很高,術前、術中、術後都要使用不同的護膚品,在六七年前,我們便開始做自有品牌。術後肌膚會比較敏感,因此與其他護膚品相比,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抗敏這件事。星和是最了解醫美術前後肌膚需求的,而護膚品也起到了增強用戶粘性的作用。」
他認為,這三者融合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團隊基因。星和在10年前就開始訓練三美團隊基因,團隊對生美、醫美、護膚品都是理解的,每個人都知道什麼環節給用戶提供什麼服務,每個服務的特點和作用是什麼。
「我們認為用戶在做輕醫美前要做美容護膚,打開皮膚毛孔會使美容效果更佳,做完輕醫美之後要回家用護膚品,使得效果更持續。我們只是把閉環的服務拆分成3個模式去做,不僅在自生態裡可以給用戶提供完成閉環的服務,還可以在外生態中刺激用戶消費降低獲客成本,把生美、護膚品的用戶導流至醫美。」
「三美閉環」驅動下,星和生活美容到醫美的平均轉化率達到16%,而護膚品的購買轉化率也超過了20%。
「因為難,才有機會」
3個差異化戰略打開市場
採訪期間,他有句話常常掛在嘴邊:「因為難,才有機會。」40年前的臺灣,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峰,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能賺的錢都賺完了,能幹的行業基本上都被別人幹了」。醫美在臺灣發展得比較早,市場競爭也激烈。但他用差異化的經營策略,讓星和醫美在短短10年間,一躍成為臺灣最大的醫美直營連鎖機構。
▲星和上海長寧店
1.去諮詢師模式
如今,越來越多醫美管理者意識到「諮詢師」這個角色的弊端。而在星和醫美,早已「去諮詢師化」,即完全不設諮詢師,通過網際網路和口碑實現獲客銷售。「在臺灣,星和所有的用戶都是從線上來,沒有諮詢師也能高效運轉。」
一方面,行業越來越透明化,顧客對諮詢過程中的銷售技巧熟悉並且開始反感,而諮詢師由於不夠專業,對顧客的承諾往往與實際情況不符;另一方面,醫生們展現出了自身良好的溝通能力,尤其是審美方面,這是醫生與顧客需要達成的共識。
因此,星和醫美便將諮詢師這個職位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由醫生直接和顧客溝通面診。
2.口碑營銷,注重用戶體驗
弱化了諮詢師這個角色之後,星和的獲客方式主要以線上獲客為主,儘可能將所有的項目公開標準化放在網上,甚至用戶體驗、治療日記等內容,全部真實地呈現。
這就涉及到了星和醫美的另一項策略,與網紅KOL合作,在醫美領域率先成功實踐「網紅經濟學」。在網紅這個詞還沒有出現的年代,林信一夫妻靠提供100位博主免費體驗醫美療程得到關注,現在臺灣有近5000位KOL、藝人與星和合作。
「我們會讓網紅免費來店裡體驗,發表真實的體驗觀感,然後吸引更多的人來。她們可能是服裝領域的、化妝領域的、攝影領域的意見領袖,我們不付費,不是廣告,只是邀請他們來體驗。這些真實感受去臉書、谷歌、小紅書、微博上都能看到,以口碑作為傳播渠道。」
▲星和網紅可觸達粉絲1億
3.標準化的服務流程SOP
星和醫美建立了非常規範的規章制度和服務流程,比如精準地掌握醫生的治療時間。以打一支玻尿酸為例,應該控制在12-13分鐘,不同分級和水準的醫生,會有相應的考核標準。
另外,將顧客的等待時間,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室內定位的追蹤,控制在不超過3分鐘,完善用戶體驗。「通過精確了解用戶每分每秒所在的位置,制定一套比較好的管理市場機制,SOP最大的精髓就是流程管理精確到分秒。」
統一的團隊建設,統一的服務流程標準,這也為星和可複製的連鎖管理打下基礎。
發力內地市場
11年品牌積累克服「水土不服」
如今,在臺灣星和醫美診所有10家,星和愛漂亮門店36家。但林信一併沒有固守舒適圈,他期望能將星和擴展到全球各地,於是首先將目光投向了大陸。2015年,星和在上海試運營了內地的第一家門店,將臺灣當地的醫生和運營經驗「移植」到大陸,不斷完善和優化模式。
在此期間,他偶然接觸到了新氧,在了解到新氧的模式後,他很感慨:「臺灣沒有新氧這樣的垂直細分平臺,新氧上有320萬消費者撰寫的真實整形日記,吸引了2000萬以醫美為剛需的整形用戶。它的獲客成本遠低於醫美機構的平均值。」
▲星和愛漂亮門店
2016年,他來到北京,受邀擔任新氧醫美部的總裁。談及這段時間的新氧任職經歷,他說:「我曾深度調研超過100家的生美、醫美機構的商業模式,這讓我對內地的醫美市場有了徹底的了解。」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2018年,他舉家搬到上海,開始發力內地市場。他認為,大陸和臺灣的醫美發展節奏不同,近些年由於關稅等問題,大陸市場的醫療器械進口比以往更多,競爭激烈。但星和有自己的優勢,「大陸的服務業起步較晚,醫美人才資源比較稀缺,這剛好給了我們機會。」
另外,最近兩年「新零售」風起雲湧,天貓、美團點評也開始發力美業市場,這都為星和醫美這類看重線上獲客和線下服務的企業,帶來了無限機會。去年雙11,美團點評的醫美領域商戶大促戰績榜上,星和醫美殺入三甲,成為雙11醫美領域最大的一匹黑馬。
▲星和成美團點評雙11醫美領域三甲
他同樣看重生美店對醫美的導流價值。去年,星和愛漂亮智慧門店在上海落地,同時啟動合伙人招募計劃,即合伙人準備場地和流量,星和愛漂亮帶人、帶貨、負責運營管理。未來,他計劃在兩岸開設100家輕醫美機構,3000家星和愛漂亮智慧門店。目前大陸已有5家輕醫美診所,4家愛漂亮門店。
11年的品牌積累下,磨合了多年的團隊基因是刻在骨子裡的。星和醫美這股從臺灣海峽飄來的清流,克服了大陸的「水土不服」後,將以勃勃生機在醫美舞臺綻放。
請大家在文章底部留言區為林信一打榜
——
林信一,撬動輕醫美藍海市場!
美業公益媒體《大佟小議》已同步進駐:百度百家、今日頭條、網易號、搜狐號、大風號、新浪微博、百度貼吧等自媒體平臺,投稿、企業及人物推薦,歡迎後臺互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