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和醫美成美團雙11大促黑馬,這家臺灣網紅夫妻創辦的第一醫美品牌如何贏在大陸?

2021-01-16 創業最前線

「創業最前線」特約總編輯|趙繼成

  本文系作者原創,轉載請申請授權


雙11的硝煙尚未散去,美團點評公布了醫美領域商戶大促戰績榜,線上交易額突破2億,線上訂單量超23萬單,這是美團點評宣布全面落地新美業概念後的第一份雙11耀眼戰報。


在這份榜單中,有一家之前並不為大陸市場所熟悉的星和醫美科技(簡稱星和醫美),殺入三甲,成為雙11醫美領域最大的一匹黑馬。這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

事實上,星和醫美在寶島臺灣已創辦十年,由林信一和洪子琄這對網紅夫妻共同創辦經營,在臺灣開設了10家醫美診所30家生活美容院,是臺灣最大的直營連鎖醫美機構。


星和2015年正式開始布局大陸市場,到目前為止,在大陸開設了4家診所(北京/上海/天津,北京剛開業)和2家星和愛漂亮生活美容智慧門店(上海)。


以這樣的體量能夠在美團點評雙11大促中成為三甲,成績可謂相當亮眼。這背後是星和在行業中十年默默積澱,以及不斷學習和創新、以服務、效率、科學為上的堅持。



創業緣起



星和的故事要從創始人林信一和妻子洪子琄講起。



林信一,70後,法律系出身,在創辦星和之前,並沒有醫美行業經驗。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房仲,也就是房屋中介。


十多年前,學法律的林信一剛入行時,像所有的房屋中介一樣,騎著腳踏車,逢人遞名片,彎腰打招呼,建立勤快認真的形象。


但這樣很難脫穎而出。要搶到房源,最重要的是有熟悉社區情況的人能優先把信息透露給中介。林信一去找區域裡生意好的店家老闆,希望老闆能夠做他的「樁腳」。


「你們中介都說的好聽,成交之後就不見人影。」一位老闆直接懟了回來。


這讓林信一開始思考,如何能夠與店家老闆建立長期的合作和信任。


如果不先給甜頭,如何能取信對方?第三個月,林信一成交了第一筆交易,他第一時間把3萬臺幣的紅包送給了那位雜貨店老闆。


這3萬臺幣紅包很快就傳開了,許多人因此成為了林信一的樁腳,不必出門,房源自動找上門來。這讓林信一積累了後來創辦星和醫美時與龐大網紅團隊合作的經驗。


此後進入醫美行業純屬偶然。


2006年,林信一有一位很好的醫生朋友,投了一些錢,讓他幫忙做房屋投資,林信一幫這位醫生朋友賺了不少錢。後來許多醫生找林信一做房屋投資。2007年醫生們說想做醫美,林信一就和大家一起做。


那時臺灣市場上醫美診所還很少,大概不到50家,生意容易做。但合作不久,大家產生了管理上的分歧。


2008年,林信一作為大股東,挑頭創辦了星和醫美,開始了自己的醫美創業之路。


妻子洪子琄,80後,設計專業畢業。星和所有診所都是由她設計。洪子琄畢業於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是一位極致完美主義者,星和的內裝連廁所都要美到可以拍照分享才行。



洪子琄身上還有一個標籤,就是網紅漫畫家。


早年在Facebook上發漫畫,吸引了大量忠實粉絲,很多臺灣知名藝人都是粉絲朋友。這為後來星和能夠與3000多位網紅kol合作,奠定了獨一無二的基礎。


但創業維艱,就像矽谷創業家本·霍洛維茨說的,「創業就是完成比難更難的事」。


星和創辦的第一年,就遭遇了08年全球金融危機。談好的融資,遲遲不能到位。只能到處借錢,拼命做業績。


夫妻創業,也難免有衝突。


林信一專注市場與業務,善於處理與人的關係。而設計出身的洪子琄更專注產品、設計與管理,兩人難免因為理念的不同而發生分歧。


「最嚴重的一次,我記得是一個跨年夜,她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林信一笑著回憶說,因為他決定給幾個員工發獎金,沒有走公司流程,讓洪子琄一怒之下走了。


「後來公司就建立了非常規範的規章制度和SOP,比如溝通要發郵件等等。」林信一說。這也是星和後來形成標準化、可複製化的基因來源。



在臺灣成功的密碼



跌跌撞撞,一路成長。


十年下來,星和成為臺灣最大的直營連鎖醫美診所。


尤其是在網紅kol、明星中享有很好的口碑,許多人通過Facebook、line等社交網絡慕名而來。為此,星和一直以來都不設立在一樓商戶,而是更低成本的二三樓。


有一組數據可以佐證:


一個地區正常的醫美人數是總人數的10%,臺灣地區2300萬人,即200萬人醫美,而星和20萬用戶,佔1/10;


臺灣1200家醫美診所,星和診所數量是1/120,而星和營業額在臺灣的市場佔有率卻高達7%,經營效率是其他機構的10倍。


兩個不具備醫療背景的門外漢,為什麼能夠把醫美這件事做得如此成功?


一方面是因為趕上了臺灣醫美行業爆發的節點,乘勢而起;另一方面是因為兩位創始人非醫美行業背景,反而能夠不受思維局限,大刀闊斧創新,做各種各樣的嘗試。


比如「去諮詢師化」,注重極致用戶體驗。



傳統醫美機構一般都設有醫美諮詢師,用戶進來先接受諮詢師的諮詢,然後再接受醫生的治療。


諮詢師往往是超級銷售員,為了提高業績會作出過度承諾,最後一旦達不到承諾效果,就會造成糾紛。


星和的做法是取消諮詢師崗位,通過網際網路和口碑實現獲客銷售。



「在臺灣,星和所有的用戶都是從線上來,沒有諮詢師也能高效運轉。」


「星和的復購率可以達到70%,而大陸大部分店不會超過40%。」林信一說,不需要過分銷售,線上資訊充足,線下復購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是藉助社交平臺線上引流至線下,注重頻效和人效。


在臺灣,對醫美廣告的把控極其嚴格,競爭遠比大陸激烈。


如何低價、高效的獲客?星和的做法是與網紅KOL合作,在醫美領域率先成功實踐「網紅經濟學」。


在網紅還遠沒有成為熱詞的年代,林信一夫妻先靠提供100位博客免費體驗醫美療程得到注目,然後慢慢擴散,現在臺灣有近3000位KOL跟藝人與星和合作,成為星和獨特的優勢和亮點,星和也因此被各大醫美電商平臺稱為「最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醫美機構。


「我們會讓網紅免費來店裡體驗,老闆親自接待,這樣員工會重視。」林信一說,「星和一直強調讓網紅以親身體驗去介紹星和的服務特色,發表真實的體驗觀感,然後吸引更多的人來。也一直堅持不會給網紅付費,那樣就變成廣告了。後來我們還專門組建了公關部,為了和網紅更好地達成一片。」


三是「生美+醫美+保養品」的三美融合模式。


星和旗下既有醫美診所,也有美容院、醫療級護膚保養品,主要圍繞18歲到35歲女性提供科學的皮膚管理服務。


醫美診所負責為美容院和醫療級保養品提供專業背書,和美容院提供差異化服務,實現醫美和護膚一體化;


美容院提供性價比極高的護膚項目,聚集客源為醫美診所和醫療級保養品導流;


醫療級保養品則起到了增強品牌傳播和用戶粘性的作用,而且星和服務了十幾萬次醫美客戶,保養了十幾萬張臉,是最了解醫美術前後肌膚需求的。


「開在商場等人流密集處的美容院,售出一個98元或198元的產品,並不賺什麼錢。但如果經過長期服務,把消費者引導到醫美診所做服務,甚至購買高頻使用的護膚產品,美容院服務人員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而對醫美機構來說,獲客成本幾乎為零。」林信一說,這是他堅定要做三美融合閉環模式的原因,星和在創辦的第一天,就打下了三美服務。


四是首創美容智慧門店直營合伙人模式,擴大流量入口。


服務行業最大的瓶頸在於規模化快速複製,核心在於標準化、極致化、數據化、智能化。


星和一直在往這幾方面努力,無論是服務品類只做輕醫美,還是和美團的線下門店智能化戰略合作,以及開創出星和愛漂亮的經營模式,莫不如此。


星和愛漂亮的合伙人模式,類似美業的「名創優品」,合伙人準備場地,星和醫美帶貨銷售。


自2017年10月起,兩岸已成立近30家星和愛漂亮,每月平均訪客數可達150到200人次,開業滿五個月業績可達7到10萬,前半年開的店已實現盈利,合伙人年化投資回報高達150%。


星和會為合伙人提供標準化的香奈兒裝修風、專人輔導合作直營細節、免費完整的服務信息系統、品牌營銷與導客規劃,以及集團總部提供的行政、財務等後端支持,星和還搭建了轉介醫美業績分潤系統、線上商城與現場保養品銷售抽成,最終形成互信、共享、共生的生態。



合伙人只需提供裝修費和每月的水電租金成本,無需加盟費、品牌費以及人力成本,每月按營業額而非盈利額的一定比例分成。


為此在臺灣掀起了一周確定50個投資意向的風潮,預計明年兩岸會開設100家。



為何殺入大陸市場



經過十年發展,星和已經在臺灣成為醫美第一品牌,為什麼會進入大陸市場?


林信一說,從2012年開始,他就派臺灣醫師入駐醫院的醫美部藉此觀察醫美市場,一直到2015年才開始嘗試在大陸開店,2018年舉家搬到上海,發力大陸市場。


大陸美業市場正迎來爆發期。


數據顯示:


中國生美市場容量早在2015年底就突破3000億元,未來有望突破萬億規模;


在醫美市場,今年預計有近2000萬中國人參與消費,整體規模或達2245億元,同比增速27.57%;


護膚品的市場規模也將近4000億元,增速達22.09%。


林信一說,臺灣市場規模有限,星和經過十年發展,已經不容易有大的增長。


而大陸市場空間巨大,醫美覆蓋率只有2%,而臺灣是10%。在新技術的運用方面,臺灣比大陸要提前2到5年,有的甚至10年。


所以,星和進入大陸市場有優勢。


但要做起來並不容易,臺灣與大陸雖然距離很近,但兩者所處的市場環境有一定差異。



由此造成的惡果是用戶花了很多錢,但真正花在醫美服務上的錢卻很少,最後導致不滿意和投訴。


「這就像惡性循環,」林信一說,「比如用戶花了30萬,期待值很高,但錢都花到營銷費上了,最後沒有達到效果,用戶自然不滿意,這是行業最大的痛點。」


星和進入大陸,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一開始一直處於等待和觀察狀態。林信一曾與新氧合作,擔任新氧醫美部的總裁,管理新氧線下門店,一邊做一邊學。


市場環境也在慢慢發生變化。


新氧、更美,這樣的新醫美流量平臺誕生,天貓、美團點評也開始發力美業市場,進行線上導流,媒體對醫美行業的報導和關注,也讓消費者變得更加成熟,信息不對稱在逐漸消解。


最近兩年也是「新零售」風起雲湧的兩年,線上線下打通,網際網路巨頭開始重視線下門店帶來的流量,重新思考流量創造邏輯。


這些都讓大陸的醫美市場醞釀一場新的變革,而星和10年基因恰好具備應對這場變革的經驗和實力。



A輪融資與未來布局



林信一看到了大陸市場的變化和巨大的機會,決定發力大陸市場。


星和在臺灣本來已經籌備上市,但考慮到在大陸的布局,林信一決定將臺灣門店與大陸市場打通,整體進行A輪融資,謀求更大的發展。


由於星和持續盈利,本輪僅融資1億多,即足夠本階段發展。10月份啟動A輪融資以來,已陸續有多家頂尖投資機構聯繫星和,也有國內知名投資人注資。


在未來的打法上,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將在臺灣經過市場檢驗成功的模式移植到大陸,比如「生美+醫美+保養品」的三美融合模式。


林信一依然看重線下生美店對醫美的導流價值。星和愛漂亮智慧門店剛在上海落地,會用2個月打磨本土化模式,再啟動合伙人招募計劃。



在大陸市場,星和的目標是在一二線城市3年開設100家輕醫美機構和3000家生活美容智慧門店。


同時,在臺灣試驗成功的「去諮詢師」 和KOL運營模式也將複製到大陸市場,並積極開拓線上平臺合作。


前不久,美團宣布全面落地「新美業」概念,美團點評麗人推出了提升運營效率+優化用戶體驗的綜合解決方案——「美業店美團芯」計劃,初期在美容、輕醫美和美妝領域進行試點。



其中,星和作為唯一輕醫美機構,和美團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新美業線上線下體驗店。


打法是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團隊,星和團隊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熱情。


團隊雖然有許多5年-10年的資深員工,但一直在強調不斷學習和突破自我,而且對網際網路保持培養網際網路思維的意識。


比如混沌大學就是許多高管的必修課,今年雙11混沌大學拼團,星和排名全國TOP30,被稱為「最愛混沌的醫美公司」。


談到在大陸市場未來的發展,林信一充滿了信心。


「我希望十年後,星和成為華人皮膚管理第一品牌。通過科學管理,還用戶天生麗質。」




 中國領先創投新媒體

100W創業者及投資人關注

©   投稿合作  微信:cyzqx2013


相關焦點

  • 臺灣「網紅」星和醫美來大陸,獨特」三美閉環」模式締造70%復購率
    通過網紅店內打卡的傳播方式推廣,以超高性價比獲客,再用科學的體系和完善的服務保持高達70%的「回頭客」,星和醫美成了當之無愧的「網紅醫美」機構。其旗下的醫美診所、生活美容智慧門店都開在非核心商業圈的高樓層上,還能有絡繹不絕的客人前來。  十年來,星和醫美在臺灣已經服務了20多萬醫美愛好者,10家醫美門診就佔了全臺灣7%的市場佔有率。
  • 探秘| 創辦十年的臺灣最大直營連鎖星和醫美,緣何與美團達成億萬合作
    10月25日,美團宣布全面落地「新美業」概念,美團點評麗人推出了提升運營效率+優化用戶體驗的綜合解決方案——「美業店美團芯」計劃,初期在美容、輕醫美和美妝領域進行試點。其中,美團將與星和醫美科技(下稱:星和醫美)展開合作,星和將推出生活美容品牌【星和愛漂亮】,與美團共同打造新美業線上線下體驗店。
  • 美團的醫美生意:發力輕醫美,貼近消費者
    今年雙十一,醫美火爆出了新高度,堪稱醫美行業雙十一元年。雙11期間,新氧線上交易額同比增長213%,天貓第一波售賣期醫美醫療訂單量環比增長近7倍。與此同時,美團醫美也頻現於梯媒廣告中,並在美團與大眾點評APP開屏、信息流第一位等位置加大推廣力度,急欲增加在C端的滲透率。事實上,美團已經布局醫美3年,且取得了較高的增長。
  • 摘下美團點評最佳人氣的星和醫美,如何在唯快不破的時代中堅守服務初心
    作為星和醫美的創始人,林信一併非是醫美專業「科班」出身,法律系出身他,2002年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房地產銷售。在摸索了近2年之後,2008年林信一創立了「星和醫美」這一品牌,並選擇了「輕醫美」這種非手術類的小風險領域。
  • 從臺灣海峽飄來的一股清流!星和醫美林信一:什麼是連鎖可複製的關鍵基因?|專訪
    這就涉及到了星和醫美的另一項策略,與網紅KOL合作,在醫美領域率先成功實踐「網紅經濟學」。在網紅這個詞還沒有出現的年代,林信一夫妻靠提供100位博主免費體驗醫美療程得到關注,現在臺灣有近5000位KOL、藝人與星和合作。
  • 臺灣「星和醫美」要做醫美界名創優品,用「三美融合」切入內地美業...
    36氪近期接觸到的「星和醫美科技」(下稱:星和醫美)也是一個輕醫美品牌,它2008年在臺灣創立,2015年10月進軍內地市場。 「生美+醫美+保養品」的三美融合模式 據創始人林信一介紹,與上述品牌不同的是,星和醫美的思路是「三美融合」,即同時從醫美診所、美容院、醫療級護膚保養品三個細分領域切入,以貫穿美容護理全流程。
  • 要做醫美界名創優品,「星和醫美」用「生美+醫美+保養品」切入內地市場 | 早起看早期
    36氪近期接觸到的「星和醫美科技」(下稱:星和醫美)也是一個輕醫美品牌,它2008年在臺灣創立,2015年10月進軍內地市場。「生美+醫美+保養品」的三美融合模式據創始人林信一介紹,與上述品牌不同的是,星和醫美的思路是「三美融合」,即同時從醫美診所、美容院、醫療級護膚保養品三個細分領域切入,以貫穿美容護理全流程。
  • 美唄CEO龔連勝:光電抗衰項目大火 熱瑪吉和歐洲之星成雙11爆款
    美唄CEO龔連勝:光電抗衰項目大火 熱瑪吉和歐洲之星成雙11爆款 來源:財訊網 • 2020-11-21 17:14:09
  • 青眼看臺灣 | 醫美之下皆是「醫」
    其中,2007年誕生的ERH,目前主要覆蓋了東南亞市場和臺灣市場的醫美渠道,成為十藝生計公司業績的最高貢獻者。除了美妝產品,醫美對臺灣美業的滲透,還給了一些跨界分食美業蛋糕的企業以機會。 在一眾企業對醫美渠道虎視眈眈的同時,臺灣醫美機構本身,在自有渠道的基礎上,也不可避免地在產品層面進行了探索。成立於2008年的星醫美學集團,在現有兩岸三地共計15家星採/星和醫美診所的基礎上,也推出了自有美妝品牌星採。
  • 醫美亂象屢見不鮮,美團醫美是力挽狂瀾還是推波助瀾?
    根據德勤日前發布的統計結果,快速崛起的醫美平臺正逐漸拉開檔次,目前美團醫美以市場份額第一領銜頭部平臺。但令人疑惑的是,諸如虛假廣告、虛假評論、醫療器械無資質等的醫美行業亂象,在美團醫美平臺上也屢見不鮮。對於人們談之色變的醫美亂象問題,美團醫美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是力挽狂瀾,還是推波助瀾?從千團大戰的最大贏家,到「包攬你的生活」吃、住、用、行、美。
  • 整容市場發展 臺灣最大直營醫美品牌-星和醫美昨天(9日)在上海開啟...
    整容市場發展 臺灣最大直營醫美品牌-星和醫美昨天(9日)在上海開啟第二家診所 2017-12-10 13:28:00來源:央廣網
  • 新氧和美團的醫美戰爭
    錢小琪是就讀於北京某藝術類學院的學生,她是醫美類產品、服務的深度用戶。在2019年裡,她在醫美領域購買了近15次服務、總費用超過了5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在錢小琪體驗的15次服務中,真正屬於手術醫美的僅有一例。「手術類醫美都需要恢復期,短時間內不可能多次體驗,而且高端手術醫美花費高昂。」以錢小琪為例,她消費次數最高的是水光針和LED紅藍光項目,平均每個月她都會購買相應服務。
  • 從兩組數據,看臺灣醫美市場的興與衰
    臺灣醫美官方雜誌MAKWER創始人、模漾MOYA醫美雜誌創辦人、《FG美型》雜誌總編輯,深耕醫美市場十餘載,於2010年首創臺灣百大醫美評鑑制度,整合臺灣醫美專家/達人/服務/設備資源大平臺,近兩年奔走於海峽兩岸,為大陸與臺灣的雙發展添助力
  • 低價「陷阱」、套路貸、違規經營 美團醫美亂象幾時休?
    未來網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凌萌)「原本只想體驗下的15元祛痘套餐,到店後卻在店員的誘導下貸款了7800元。」在校大學生欣欣(化名)告訴未來網記者,美團醫美入駐機構存在用低價產品吸引消費者,並誘導其消費甚至貸款的行為。同時,籤訂的協議也實為霸王條款,退款需要扣除高額違約金,有的甚至不予退款。
  • 醫美第一網紅新氧赴美上市:2.4億月均流量如何變現為「顏值紅利」?
    另外,招股書還透露出了其他重要信息:2018年4季度,新氧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和特定平臺傳播的內容,平均每月有超過2.4億的觀看量。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調研,2018年通過新氧促成的醫美服務交易總額為21億元,佔當年線上預約醫美服務交易總額的33.1%,在線上醫美服務app中,其品牌知名度、日均使用時長、用戶粘性均名列第一。
  • 美唄的真相:這家醫美中介至少有4大漏洞
    雙11臨近,醫美行業也很熱鬧。10月20日,有一家公司號稱「中國兩大醫美網際網路平臺之一」,搞了個雙11「正品風暴」狂歡節啟動的發布會。這個號稱隨著發布會開始充斥網際網路,但很多人和我一樣黑人問號臉:什麼時候有的美唄? 我知道阿里、京東等在做醫美,還有新氧、更美和悅美,但沒聽說過美唄。
  • 【醫美中國】大陸網際網路醫美科技走進臺灣,寶島業界震驚!
    醫美視界高雄消息 2018年10月27-28日,為期兩天的2018年臺灣美容外科學會國際學術年會在臺灣高雄舉行。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網際網路醫美分會代表協會受邀參加了本次年會。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網際網路醫美分會會長杜曉巖博士作為本次受邀演講嘉賓,做了《網際網路科技助推醫美產業健康發展》的專題演講。把中國大陸幾年來在網際網路+醫療美容的應用經驗,向十多個國家的學者做了介紹。
  • 美團醫美上,幾千塊就能用到進口種植體植牙?醒醒,那是非法的
    日前,因平臺上大量出現國家監管部門明令禁止的宣傳詞語,美團醫美曾遭到了十餘家知名媒體的集中曝光。央廣網記者調查顯示,此前被點名的「水光針」、「鼻綜合」、「溶脂針」等項目已經比較少見,但部分機構將其改頭換面後卻以「水光」等名目繼續經營,給消費者造成了嚴重的誤導。媒體曝光後,美團隊部分涉嫌違規宣傳的產品及機構進行了下架處理。
  • 搭上醫美概念快車,朗姿股份成A股「新晉網紅」
    原創 王敏傑 國際金融報老牌服裝企業朗姿股份從12月7日開始一度連獲6個漲停,成為投資者口中熱議的「新晉網紅」。今年前三季度,朗姿股份醫美業務只佔收入的29.93%,卻貢獻了94%的淨利潤。
  • 雙面美唄醫美:一邊痛斥行業亂象 一邊縱容並謀利
    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GPLP(ID:gplpcn)作者:看平地長得萬丈高2020年的雙11,在眾多促銷大戰當中,醫美行業開始嶄露頭角,堪稱是一次「傾巢而動」的大練兵。資料顯示,從10月20日開始,包括天貓醫美、京東平臺醫美、美團醫美,包括美唄醫美、新氧等都開始加入了雙十一的大促。以醫美網際網路平臺「美唄醫美」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