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沙龍103期
兩生花
主持 | 老左
時間 | 12月7日(周六)18:30
地點 | 圖書館四樓視聽室
活動流程 | 主持開場→觀看電影→交流觀感
或許,你也和片中的維羅妮卡一樣,
堅信著另一個世界有另一個「你」,
憧憬著與陌生人宿命中的隱秘聯結。
對這部電影我不想做文本細讀,實際上,《兩生花》的剪輯極為破碎跳躍。全片拆解下來就是數十個關聯性不強的生活片段,即使分開咀嚼也扒拉不出什麼情節。
而在90分鐘的時長中,這些生活片段是無縫銜接的,甚至也少有對白佐以解釋。不瞞你說,初看的時候我也有點游離於影像之外,頭昏沉沉的。
「悶片」的標籤自然不是選擇講這部電影的原因,真正讓我沉溺其中的是影片的質感和設定:迷人的昏黃濾鏡和關於神秘主義的遐思。
不知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神遊經歷:幻想自己在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有著完全不同的成長過程,過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就我個人來說,
我雖不大相信雙生的概念,
卻一直固執地認為人有前世,
在我們軀殼中寄居的,
不過是遺忘了前生所有記憶的靈魂罷了。
私心裡,《兩生花》和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於我有太多意義。
彼時的我仍痴迷於敘事優秀的類型電影,更偏向藝術片的無情節電影則因靜不下心去看而敬而遠之。
對這部電影的喜愛改變了我的觀念,後來我又看了許多基氏的作品,通過其接觸到了其他的電影大師,走上了迷影的不歸路。
值得一提的是,《兩生花》本身也算基氏的轉型之作。
以本片為節點,前期的作品多包含對波蘭社會及其政治生態的反思,後期的藍白紅三部曲則是更個人化的,充滿著人文主義關懷。
夾在中間,「主題不明」的《兩生花》似乎是一個無解的神秘故事,可結合歐洲聯合的歷史背景和基氏後期的作品特徵,也便不難理解了。
最後是一些碎碎念:
共情力一直是我評價電影的重要考量,一些電影能通過引人入勝的劇本、悠揚的配樂或是剪接轉場上的神來之筆使觀眾進入情境引發共鳴;
另一些電影的共情則需要觀眾放低姿態主動融入探索,這些情感氛圍的體驗有一定的門檻,並不容易獲得,伴隨之而來的後勁卻非常大。
電影中的時光在人生命線上的投射
絕不僅僅局限於觀影的兩三個小時
而是在觀影過後持續施加影響
使無數人像洄流的魚兒一樣
一次次地走進電影院去重溫心目中的
「special one」
文案 | 老左
排版 | 夏沫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