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舊衣服這東西應該很多人都穿過吧,現在條件好了,很多小孩子已經體會不到了,但是在以前的年代,收入普遍都比較低,在遇上兄弟姐妹多點的家庭,肯定或多或少都穿過別人穿過的衣服。這在當時完全是習以為常。
不管是我自己還是身邊的友人,回憶起小時候,那時家裡條件比較差,還有很多兄弟姐妹,經常一件衣服是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三弟穿,三弟穿完了又送給其他親戚什麼的,一件衣服可能被好多人穿過。
但是你知道嗎,如果從心理學來看待穿舊衣服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奇妙,常穿別人衣服會產生心理缺陷,還會對喪失自我生活的控制感,穿個衣服還有這麼大學問?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心理缺陷一:控制感缺失
需求層次理論的提出者,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控制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我們主宰自己的命運,以及對世界的安全感,都是來自於這個「控制感」。
因為我們覺得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命運,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所以永遠控制感會讓我們得到安全感。
但對於常穿別人舊衣服的人來說(往往是孩子或孩童時期比較多),他們被動接受別人穿過的衣服,不能自己去選擇穿什麼衣服,衣服的樣式、顏色、風格都是既定的,和自己毫無關係,穿什麼衣服這件事情跟自己毫無關係。
一次兩次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次數多了,覺得自己「連穿什麼衣服都不能做主」這種想法在心中出現,也就會覺得自己沒有「控制感」,長期的被動局面會導致這些人養成被動接受的習慣,喪失自我判斷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主見」,這類人往往主觀能動性嚴重不足,沒什麼自信心,甚至比較自卑。
心理缺陷二:自我價值受損
穿別人舊衣服一般多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所以家裡的父母長輩會讓孩子穿兄弟姐妹或是親戚的舊衣服,對於這種情況,父母長輩需要好好對孩子進行溝通說明,讓他們明白穿別人舊衣服並不是因為父母不愛他或是對其他兄弟偏心。
讓他們明白穿別人舊衣服是不得已而為之,安慰孩子的心靈創傷
如果父母沒有進行認真合理的說明,只是強制性的讓孩子穿上,那麼孩子的內心可能就會產生「爸爸媽媽不愛自己」的想法,從而產生負面消極的情緒,養成自卑心理,導致自我價值受到損害,再嚴重一點,可能會把自己當做一個「被施捨」的角色,這樣的想法和認知在不斷延伸加強後深入骨髓,然後完全把自己當做是個不重要的角色。也就不會以認真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人生。
在這種心態下成長的價值觀必然是不健康的,會對事物產生畏縮情緒,遇事就會選擇妥協。
心理缺陷三:過度補償心理
「過度補償心理」一個真正或幻想的身心缺陷,可以通過過度代償得到超乎尋常的糾正,也就是小時候越缺什麼,長大了就要瘋狂補償自己,俗稱「矯枉過正」。
小時候總穿別人舊衣服的人,長大了,沉迷買衣服,通過瘋狂買買買的方式來改變自己小時候產生的心理缺陷,即便衣服成堆,還是不會停下來,當然不是因為需要這麼多衣服,買這麼多就是為了傳給別人看,「看,我根本不需要穿別人的衣服。」
所以,小的時候經常穿別人舊衣服的那些人,當自己長大成年了,擁有賺錢的能力,也有經濟收入之後,通常就會出現這種「過度補償心理」。
這樣的通過「買買買」來糾正自己心理缺陷的方式,可能會讓自己走上更難的路,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全部消費在這上面,甚至是借錢也要去買衣服,提前過度消費,滿足自己的補償心理。
所以,穿別人的衣服可能並不是什麼好事,可能會對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隨便讓孩子穿別人的衣服,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缺陷。
作者 | 湯先生編輯 | 湯先生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