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3月6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劉曉陽 攝影報導)社區食堂是煙臺市政府關注的重點民生工程之一,疫情期間更是不例外。經嚴格審查,我市目前共有11家社區食堂完善所有消毒工作恢復運營,僅限外賣,不做堂食,重點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取餐送餐」服務。特殊時期,社區依託單元網格有機銜接,織成緊密的送餐網,急特殊群體之所急,將社區食堂打造成一個有溫度的煙臺民生品牌。
11家社區食堂陸續恢復營業
4日中午11點45分,芝罘區御龍山小區居民葉先生來到市民社區食堂,經過測試體溫:36.1度,登記姓名後,他進入到社區食堂進行取餐。當天的菜品有白玉菇炒牛肉、官府紅燒肉、麻辣小海螺、清炒西蘭花等近30個品種。
「我們於2日復工,昨天中午,有30戶居民通過社區微信群訂了餐。」萬科御龍山社區食堂負責人韓月良經理告訴記者,市民社區食堂復工,食品安全、就餐環境安全等是特殊時期門店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從體溫測試到公共衛生,從清潔措施到衛生規範,從安全須知到通風換氣,從食材加工到洗消規則,從排汙排廢到安全距離,涉及員工分類管理、清潔消毒管理、工作環境防護、生活環境防護、員工健康信息、員工餐飲管理、防疫宣傳教育等諸多內容。食堂暫時不開堂食,訂餐居民可到食堂自行取餐。此外,食堂還可以為免費送餐,昨日工作人員就為社區8戶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送了餐。「責任和擔當是我們給大家最好的答卷。」韓月良表示。
萬科市民社區食堂位於福山區,從3月1日起,社區居民可以通過美團外賣選擇訂餐送餐,第一天便接到15單送餐業務。記者了解到,截至3月2日,已有芝罘區翡翠市民社區食堂、芝罘區御龍山市民社區食堂、福山區奇泉市民社區食堂、福山區三裡店市民社區食堂、福山區萬科市民社區食堂、萊山區鹿鳴南區市民社區食堂、開發區海韻市民社區食堂、開發區磁山市民社區食堂、牟平區文興路市民社區食堂、牟平區新城街市民社區食堂、高新區容大東海岸市民社區食堂等11家市民社區食堂恢復營業。
社區基礎網格助力食堂送餐
在翡翠社區,以居民樓單元為網格,社區細分為210個基礎網格,設置「紅鋒在線」網格管理小組,網格間有機銜接、織成緊密的送餐網。
臨近午餐時間,通世裡68-2號網格負責人、黨員夏洪英來到社區食堂,打包一葷兩素的盒飯,為住在10號的93歲失能老人呂鳳華送餐上門。93歲的呂鳳華因腦血栓後遺症癱瘓在床,疫情期間,夏洪英多次為老人送愛心盒飯。在翡翠社區,一名黨員負責一個單元網格,構建起街道社會管理「縱到底、橫到邊」的「定人定崗定責」責任體系。
社區網格,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翡翠社區居委會主任高振璐告訴記者,為牢抓防疫不鬆懈,社區食堂將貼心送餐延伸「最後100米」,在疫情期間,食堂對居家隔離人員及社區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預約免費送餐服務,居民可以通過社區微信號預約送餐。每個基礎網格配備1名網格責任人,實行一攬子統管,網格內黨員與所駐網格的樓片長有效地銜接在一起,打造「社區一根針,系住千條線,千線連萬家」的新理念。對於無樓長或樓長年紀較大沒有微信的單元網格,通過社區的基礎網格,黨員志願者將信息準確傳達給每位居民,社區食堂成為社區居民真正的「後廚」。
打造有溫度的煙臺民生品牌
煙臺市民社區食堂,百姓「舌尖上的幸福」,暖身更暖心。
隨著一家家社區食堂陸續在煙臺大街小巷陸續恢復營業,整個社會的敬老愛老風氣也更加濃鬱。市民社區食堂以服務老年人特別是生活不能自理、孤寡、獨居、空巢等老年人為重點,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了方便、健康的用餐場所,更是給他們融入社會的機會,對老年人身心健康都有極大裨益。
在芝罘區翡翠社區市民社區食堂,老年人在享受便利的同時,還自發在食堂裡做起了義工。今年74歲的姜玉珍是市民社區食堂的常客,也是翡翠社區義工團隊的負責人,食堂營業期間,團隊會有兩位義工來食堂幫忙,幫助攙扶行動不便的老人,幫老人端盤子、打包、收拾碗筷。「敬老愛老」的風氣,從市民社區食堂向整個社區瀰漫開來,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自發加入了義工隊伍。
記者了解到,煙臺市民社區食堂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服務,根據老年人用餐特點,設計製作適合老年人消費習慣的少鹽、少油、少糖、鬆軟的營養配餐。企業讓利給老年人,僅收取成本價,同時兼顧社會公眾,通過社會利潤補充,促進食堂可持續運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社區食堂」是一個門頭,更是一個品牌,由市委市政府主導實施,以「敬老愛老、便民利民、共建共享」為原則,突出為民情懷,初步形成了市場運作、政府補助、服務老人、輻射社區的市民社區食堂「煙臺模式」。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去年6月份我市第一家社區食堂落地營業,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設市民社區食堂55處,日均服務3700餘人次,其中老年人1020餘人次,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家門口」的食堂,打造成一個有溫度的煙臺民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