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味年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眾多圖書中,記錄恩師之情的不在少數。近期正在製作當中的田先生個人文集《邊鼓集》,也滿懷深情地表達了對恩師的懷念和感激。
1949年,17歲的田先生在失學多年後,在其七姑母的幫助下到已經解放的濟南求學,考入華東大學附屬中學。田先生深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除了學好功課外,還積極參加校內活動,爭取加入共青團組織,並積極撰寫詩文給校牆報投稿。其中一篇反映解放區新農村生活的詩歌在校牆報刊出後,受到了校長的注意。
校長姓王,「四十歲左右的年紀,白淨,瘦弱,文質彬彬,有一頭濃密的黑髮,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這是田先生印象中王校長的樣子。此前他就知道王校長是從延安來的,心裡充滿著崇敬感。有一天,王校長把田先生叫到辦公室。簡單交談之後,王校長給了他一本書,是作家劉白羽的報告文學集《時代的印象》。
田先生按照王校長的要求,看過書後很快就寫了讀後感交給了王校長。轉天,王校長就又把他叫到辦公室說:「我覺得你適合向文學寫作方向發展。學校的圖書館現在只有一位美術老師兼管著,忙不過來,你課外時間就到圖書館勤工儉學吧,還可以搬到圖書館來住。這既緩解了你的生活問題,也不誤你的學習,還能多看些書。」
王校長的這番話,對於當時寄居在親戚家,經濟拮据,但又渴望讀書的田先生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從此田先生以圖書館為家,如饑似渴地讀書,文學、歷史、哲學,什麼都感到新鮮。
1949年5月的一天晚上,學校舉辦紀念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周年的文藝晚會。田先生參加晚會後才知道,王校長是著名文藝作品《兄妹開荒》的作者、首演者王大化烈士的哥哥,更為自己能夠遇到這樣的領導和老師而慶幸,同時思想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那就是把對文學的喜愛,變為把文學作為服務祖國和人民的事業去追求。
此後,田先生更努力地讀書,更勤奮地寫作。1949年冬,他的處女作《小張辦報》在《文學新地》報上發表。1950年夏天,短篇小說《婆媳倆》在山東《大眾日報》發表。接著,田先生以農村抗旱鬥爭為題材的中篇小說《他們是英雄》,以及一本詩集和一本童話詩陸續由山東新華書店出版。王校長感到很高興,並推薦田先生上了華東大學文學系。
那時候,田先生對王校長滿懷感激之情,只覺得王校長對他好,給了他新的生命。但王校長為什麼這樣,卻沒有更深地去思索。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田先生才逐漸體會到,其實王校長對他的關懷和幫助,不僅僅是對他個人,而是出於對革命文學事業的高度責任感。王校長不是作家,但他熱愛文學,深深懂得文學在整個革命事業中的地位與作用。所以他作為教育家,自覺地做培養人的工作,甘做人梯。更重要的是,王校長重視用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武裝文藝青年,引導他們走上了一條正確的文學之路。
田先生與恩師的故事已經過去七十餘年了。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他一生寫出了大量作品,但他在和百味年華商定個人文集的篇目時,反覆強調《眷眷恩師情》這篇文章是一定要收錄的,因為王校長是他的恩師,是他走上革命文學之路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