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中旬,從北京豐臺區馬家堡地下挖出了一個巨大的球狀怪物,引來眾多群眾觀看,一時間各種猜測傳得沸沸揚揚。有人說發現了「怪物」,有人說發現了「怪肉」,也有人說這是菌類,究竟是什麼呢?科學家對「怪肉」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研究。從外表看,怪物整體近於球形,直徑約60釐米,重量約30千克,表皮粗糙,棕紅或鏽褐色,似松樹皮,被剝開的部位皮層近革質,似牛筋,內部乳白色似肥肉,有韌性,含水量很大,手指壓此物稍有柔軟感。
科學家首先取內外層切片進行顯微鏡觀察,沒有發現真菌所具備的細胞組織結構,也沒有發現任何孢子及Melzr反應。科學家推測,如果是有生命的物質,必然有蛋白質和核酸細胞遺傳物質。所以又對其做了「260」和「280」紫外線「吸收峰」試驗來測試。結果沒出現典型的「吸收峰」,說明沒有核酸的存在。再取樣用「蛋白顯色反應法」做蛋白質測定,結果無任何顯色反應。據此,科學家得出結論,它不是真菌類生物,而且屬於非生命物質。
1982年在內蒙古河灘上曾發現過這樣的「怪物」,其重量達23.5千克。1992年8月,在陝西周至縣也曾發現過類似的怪物,從外表看其色澤、質感、形態均很接近。經西北大學組織生化、生理、動物、植物、細胞、微生物、真菌、醫藥等方面13位專家研究鑑定後,將其結果發表在該大學校刊上。在題為「關於『不明生物體』」的文章中,把這一怪物定為「大型黏菌複合體」。文中描述,該物體表面結構凹凸不平,質地較硬,呈褐色並有密集脈紋結構,內部呈白色,結構細膩、鮮嫩、柔軟,且具有韌性。
經動植物專家鑑定為非動植物。但該物具有呼吸和生長能力,且含蛋白質和核酸,實屬生物。經內部和表皮顯微鏡觀察後認為,該生物體是以多種黏菌和黏細菌等形成的黏菌複合體。該複合體以細菌、酵母菌、黴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甲殼質為營養,故認為該生物體是以黏菌為主體的特大罕見黏菌複合體。當時這一罕見黏菌複合體的發現和報導震驚了我國真菌界以及黏菌研究者。
除此之外,1993年7月,河北省某村民打井時,也發現重達10千克左右的「怪肉」,有人認為此「怪肉」是3種真菌的共生物,有人則認為是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述的「太歲」或「太歲菌」。到現在為止,科學家依然沒有研究出它到底是菌類,還是其他的非生命的東西。它的化學成分又是什麼呢?後來中科院化學所高分子化學專家又到現場觀察並取樣分析,結果認定,此物含有多種醛類和酸類,但不含生命物質「氮」。據此有人認為它是化學物質,但是卻無人知道這些化學物質究竟是怎樣聚合在一起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