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本地老洋房 外灘以西
現在,人力車(黃包車)進歷史博物館,大街上有時看到零星,那是旅遊項目助助興,收費高。本專題借了黃包車這一載體看上海歷史風貌區,先搞清楚「黃包車」這個詞來歷,一查還蠻有趣,來自日語:
論詞源,漢語裡的「人力車」和英語裡的「rickshaw」都來自日語裡的「人力車(じんりきしゃ)」。英語是將平假名轉寫成羅馬字母jinrikisha,為了發音方便和拼寫規範,稍加改動,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我在日本東京淺草寺門口看到,一道城市風景。
在人力車(以下均採用黃包車這個很上海特徵的名詞,包括三輪車)橫行的上世紀前幾十年,猶太畫家許福在上海為黃包車(人力跑的和三輪蹬的)漫畫,很生動,許福外國名字叫弗利德裡希·希夫(Friedrich Schiff,1908-1968)。
比許福更有名的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他創作出了當今世界上最有名漫畫人物之一的丁丁,丁丁1936年在《丁丁歷險記之藍蓮花》中來到上海,坐上了黃包車。
再看電影,帶黃包車的鏡頭數不清,截圖來自兩位著名導演的上海故事片:史匹柏導演的《太陽帝國》和李安導演的《色·戒》。
《太陽帝國》片段
《色|戒》片段
豐子愷《黃包車夫的夢想》
說個黃包車的故事,1945年12月駐滬美軍突發奇想,搞了一次上海黃包車德比賽,盛況空前,比賽當日全上海轟動,比賽沿途那個人山人海,裡三層外三層,電臺實況轉播的哦。
注意哦,上圖跑過的地方是今天南京西路青海路、吳江路口,遠處是德義大樓,如果德義大樓算居中的話,左右兩側老房子大都已消失。
冠軍有點像陳佩斯,下面得獎選手和範志毅神似。
連結點進去看看:
比賽起點在外灘,沿南京路一路到陝西北路轉彎,南上,到今天的文化廣場,當年的逸園,進入到逸園賽場後,有一萬現場觀眾看見了姜二毛飛奔而來,撞線奪冠,時任中國戰區美軍司令的魏德邁將軍(Albert Weydemeyer)親自為冠軍頒獎,
1942年至1946年,來自臺灣的攝影師張才在上海街拍,其作品集中沒有人力車德比賽的報導,但有他拍攝到當年上海灘黃包車夫日常生活片段。
黃包車夫等客頭時買個盒飯就吃上了,辛苦的。上圖在外灘,下圖在王家沙門口,這個街角有同孚大樓,馬路對面原先是周純卿大宅,1937年由著名建築師李錦沛設計(亞美營造廠營造,造價12萬元),周在此居住了八年於1945年撒手人寰。
盛康年的夫人周素瓊在95歲高齡時才披露,上海剛解放時,陳毅等華東局領導就想找個合適的地方與工商界代表人物見見面,宣傳中共的工商政策。潘漢年便把這個意思告訴了盛康年。盛康年跟夫人商議後,便向潘漢年建議,見面會是否安排在他丈人,也即周素瓊父親周純卿留下的靜安寺路806號花園洋房裡。陳毅與上海工商界的第一次見面會,便在這座靜謐優雅的花園洋房內悄悄拉開了帷幕。這棟建築,後在1950年代成為靜安區少年宮,改革開放後被拆建造商廈(唐旻紅)。
從「食硯無田」的微博中發現了周純卿住宅花園小景,上圖。下圖可看到周純卿大宅的圍牆和建築一角。他大哥周湘雲的老宅還在,不遠,青海路44號,新瑞和洋行的設計師為之命名為「villa bayankara」,巴顏喀拉別墅。
這是一個有點雜亂無章的時代,但凡看老照片,街上不見人力車的可能性非常少。
1919年,工部局規定,人力車一律噴塗黃漆,於是人們就順口將人力車改稱「黃包車」。到了1934年,上海有人力車兩萬多輛,車夫近八萬人。人力車成為當時上海灘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我們感興趣的是黃包車路過的街道,那些留在黑白彩色(1945年後有彩色照片)裡,黃包車在前景,今天都是古董級別的年代建築作為背景。
南京大戲院,如今上海音樂廳。
連結點進去看看:
坐在四個輪子裡的攝影者沒有放在「運動模式」上。
被拍攝對象看到了拍攝者,但沒有放慢奔跑的步伐。背景裡的河濱大樓,他跑過是河南路橋。
下圖,最著名的照片之一,已不用奔跑,用力蹬三輪車前行。背景裡的俄羅斯東正教聖母大堂,洋蔥頂上的十字架如今不見了。
美國總會的福州路飄過,喲,用的是慢門技巧。
1945年美國海軍士兵在上海坐三輪車留念。
Shanghai in 1945
Photo by Walter Arrufat (1920-2007)
上圖,背景看著眼熟但不確定,有朋友知道的話請告知。下圖,1948年,一個美國大兵靠著黃包車留影,背景是法國總會。
等在路邊,同行交流一下蹬三輪經驗。
淮海中路、常熟路口淮海大樓還在的,跌落式造型已破壞,2010年世博會前,也利用了地鐵7號線施工期,大樓翻新,據說沿路窗戶全部統一換成仿舊鋼窗,並統一配置木百葉遮陽簾。圖右的車庫更早時候和舊巡捕房(後為徐匯區公安分局辦公樓)一起推倒,原址建造了愛美高大廈,也曾叫過百富勤大廈如今又換了新主人。
最近,淮海大樓和隔壁瑞華公寓被包裹起來,十年一輪的大修。
黃包車在上海各處攬客、奔跑、數錢,笑逐顏開·····
下圖是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說《駱駝祥子》的英文版封面裝幀設計圖,小說名字就是直譯的,用這個Rickshaw,《駱駝祥子》後來改編成電影故事片成就了張豐毅和斯琴高娃,那是1982年。
下面這位是為上海拍攝了很多優秀人物肖像的攝影師沈石蒂(Sam Sanzetti),老玩童,拍攝者應該也不是很業餘,構圖和抓拍「咔嚓」都非常到位,本色出演。和他一樣頑皮的藝術家還有好萊塢著名華裔攝影大師黃宗霪,玩得一樣嗨皮,不過此照片拍攝地在北京。
南京路的繪畫作品裡缺不了四大百貨公司,也不會沒有黃包車。
有關上海的書籍也要配上動感十足的黃包車和錫克警察,貓和老鼠的故事。
更早等在外灘上海總會門口的黃包車,於是我們才想起當年的洋涇浜英語,外灘新天安堂的牧師主持德溫特1899年到上海後,花了五年時間編寫出了《上海旅遊手冊/客居指南》,照片拍得專業之外,總結了大量的洋涇浜英語句子,其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今天上海普遍採用的口語詞:
差頭=charter ['tʃɑːtə]
像在上海總會的豪華場所等客的黃包車,一定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就和現在的大賓館和大酒店門口的定點叫車模式,一樣一樣的,百年來未曾改變,潛規則也應該是沿襲下來,一脈相傳的。
在黃包車的車後也應運而生一個新行業,推車者。
營業的三輪車大概1980年還有的,車道上的三輪機動車我們親切地叫它烏龜車,其實是摩託車加個殼,前有駕駛員,後座擠一擠,可以坐三人。
行文至此再寫個溫暖的上海故事,1930年代上海接納了不少來自歐洲的猶太難民,他們在虹口霍山路惠民路一帶有自己的社區,很早發現過一個叫「黃包車」的網站,有當時猶太難民生活狀況的照片,創辦這個網站的是Rene Willdorff,小時候在上海生活過,現在點不開了,估計老人年事已高,無法打理。
下圖是他們前幾年回上海和當地居民座談,猶太社區裡的黃包車奔來跑去,當時的小孩子也跟著跑跟著奔,他們有的是活力,不知道疲倦,也不知道前途在哪裡?
不知道載人還帶貨收費是不是要高點?但一天跑下來他們都是非常的勞累,倒頭就睡。
再回到1945年12月那一天上海人力車德比賽,在萬人矚目下,有十四年拉車經驗的姜二毛率先衝到終點,從外灘到逸園只花了20分鐘。這絕對國家運動健將級別,還沒有算負重和平衡。
估計當年拉到洋妞美女的話,黃包車夫會很開心。
Woman in rickshaw, Shanghai1946
by George Silk © Time Inc.
Mark Kauffman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連結點進去看看:
原標題:《上海灘滿城跑著黃包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