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樓村位於虞城縣界溝鎮,這本是一個普通的小村莊,一年前,走進村中看到的還是垃圾遍地、汙水橫流、紙屑亂飛,給人的感受是貧窮和落後。現在,走進呂樓村,映入眼帘的是呂樓村民公園,文化廣場、藍天碧水、芳草綠地、竹林幽徑、孝善文化牆、鄉村大舞臺、健身器材……,這裡包河、牛心溝兩水交匯,流水潺潺,林茂草豐,花香四溢,漫步其中,油然而生一種人在畫中行的感覺,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裡可欣賞漁舟唱晚,夾岸桃花,原生態的自然之美融入現代元素,給人一種遠離喧囂、回歸自然的美感。
這是全鎮第一個規模化農民公園,由村民貢獻土地,鎮政府籌資30多萬元建起來的。村支部書記金景峰介紹說,整個公園以前是村中的廢閒地,高低不平,種不了莊稼,也建不了房屋。該村原有村民1520多人,距鎮區1.5公裡,不少村民到鎮區裡務工、居住,守在村裡的村民越來越少。
2019年4月,鎮黨委、政府根據上級要求倡導建設美麗鄉村,呂樓村被黨委政府推薦成河南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示範村,為呂樓村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村幹部和村民代表一合計,號召村民和外出務工、經商、工作人員自願捐款,搞好村中基礎設施建設,儘快改善村容村貌。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個提議一呼百應,得到了全村人的熱情支持,村民們爭相捐款,僅兩天時間就籌集到10多萬元。在村民代表的全程參與和監督下,全鎮第一個農民公園----呂樓公園開工建設。因時因地制宜、依據地形就勢而建,彎彎曲曲的小路旁分區種植了玫瑰、菊花、優質雜果樹、景觀樹等。一眼望去公園錯落有致,四季鮮花盛開,美不勝收。
呂樓村內有五個坑塘,和包河相通,常年清水不斷,原來雜草叢生、垃圾堆岸,鎮政府和村委會整合資金分別對五個坑塘進行了治理,現在這五個坑塘均成為該村新的景點,楊柳垂岸、魚翔淺底、水裡放養著紅珍珠、鵝紅頭、青鰱、紅鯉魚等七八種觀賞魚,供村民們農閒時免費垂釣娛樂。在節假
日更有好多外地人,於紛繁事務中脫身來此垂釣,享受那份淡然和沉靜。在和風細雨的日子裡,更讓人感受到「青箸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浪漫情懷。「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幫扶困難群眾早日脫貧,帶領全村人共同致富,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金景峰帶領村「兩委」班子科學規劃村經濟發展目標,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通過村幹部積極宣傳引導,村民們自發地砍掉了有汙染、經濟價值低的楊樹林,扶貧車間的建設為更多的村民提供了就業條件,現在全村30多名貧困戶全部安置到車間務工,人均月收入1000多元,有效提高了貧困戶的經濟收入。
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產業化,呂樓村人集思廣益,按照鎮黨委政府打造全鎮藥材之鄉的發展思路,探索出了「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轉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實施土地流轉,農戶以每畝土地的5年租金為一股,農戶入股參與藥材建設、藥材種植、參與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讓村民更多地分享土地經營的收益。土地流轉後,村民可到基地或其它地方中務工,遠遠超過了自己種地收入。現在逢人便講,集約經營就是好,土地入股能分紅,不出家門就掙錢。
在項目建設中,農民企業家代運全說;鄉村幹部為了讓村莊更美、子孫後代更富,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操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腿,咱大夥有錢幫忙,有人出力,堅決不能拖後腿,自己半年來捐資6萬多元支持村建公益事業,並承諾為全力打造的自然生態旅遊村項目建設貢獻自己更大的力量。
呂樓村代、金姓村民佔大多數,他們民風淳樸,團結互助,勤勞善良。呂樓村人崇尚「耕讀傳家」、「忠厚善良」,並一直保留著傳誦國學的良好傳統,在生活中實踐著「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的傳統理念。因此,呂樓村人才輩出,出現了丁氏家族姊妹弟兄七人都考上大學的家族,現在該村有在大學任教的博導、有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公務員等,據不完全統計現在該村在校本科以上大學生20多人。還湧現了書法家戴思安、農民書法愛好者戴思民等,在美麗鄉村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以國學教育為載體,弘揚傳統孝善文化,使呂樓樓村民的家風、村風、民風得以改善。
「看到村莊越來越美、村民越來越富,我打心眼裡高興,真太感謝黨委、政府了」,退休的老教師宋景玉開心地說。呂樓村打造自然生態休閒旅遊村和中藥材文化村,縣衛健委駐村第一書記孫海棟、鎮駐村幹部以及村兩委班子沒少操心和出力,這裡的一草一木、一處景觀、一塊石碑、一條幽徑無蘊含著文化底韻,他們要把呂樓打造成全鎮最美鄉村的最靚景點。為了讓孩子從小接受孝善文化,他學校開設了國學道德大講堂,每月邀請老師,給師生和村民免費講授國學知識、孝善文化,創建孝善文化村,多次評選「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婦」和「最美鄉村人」等,並給予資金獎勵。
在村中建立孝善文化牆前,支書金景峰感慨地說,如今村民富啦, 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高啦,我們通過公開評選「好家庭」、大張旗鼓地表彰「好婆婆」、「好媳婦」,通過學做身邊人、感受身邊事,採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化方式宣傳孝善傳統文化。有道是「鄰睦風亦曖、家和萬事興」,讓村民回歸勤勞和淳樸,讓大夥爭做一個孝順、善良、感恩的人,牢記中華族枝繁葉茂、代代傳承的孝善之根。
如今的呂樓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不再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她是美麗、富裕的鄉村縮影。相信呂樓村在界溝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會變得更加美麗、漂亮。(編輯:劉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