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放映信息🎥
放映時間:2020年11月22日(周日)19:00-21:30
放映地點:暫定教三3309
放映影片:羅斯瑪麗的嬰兒 Rosemary's Baby (1968)
圖:《羅斯瑪麗的嬰兒》海報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 羅曼·波蘭斯基 / 艾拉·萊文
主演: 米亞·法羅 / 約翰·卡薩維蒂 / 魯思·戈登 / 西德尼·布萊克默 / 莫裡斯·埃文斯
類型: 劇情 / 懸疑 / 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68-06-12
片長: 136 分鐘
又名: 魔鬼聖嬰(港) / 失嬰記(臺) / 羅絲瑪麗的嬰兒 / 魔鬼怪嬰
影片簡介:
凱(約翰·卡薩維茲 John Cassavetes 飾)有著一個外表單薄脆弱的妻子羅斯瑪麗(米亞·法羅 Mia Farrow 飾),自從他們搬到新公寓後,凱就和鄰居一對老夫婦相談甚歡。而羅斯瑪麗卻並不特別喜歡這對鄰居,令她感到不適的,還有接下來的一連串怪事。 羅斯瑪麗看到了自殺的女人,在日漸詭異的生活氣氛下,她還做著毛骨悚然的夢。夢中,有一個長毛怪物侵犯自己,羅斯瑪麗從噩夢中醒來不久,竟得知自己已有身孕的消息。鄰居老太前來照顧羅斯瑪麗和腹中嬰兒,然而,羅斯瑪麗卻漸漸懷疑,一切的古怪事情,都來自於這個表面和善慈祥的鄰居,甚至還有自己的丈夫!他們正在合謀計算羅斯瑪麗的嬰孩。到底是羅斯瑪麗的幻覺還是確有其事?當她看到出生的嬰兒眼中竟無瞳孔時(準確來說,是野獸般的瞳孔),羅斯瑪麗知道,魔鬼的氣息近在眼前。cr豆瓣PART 2 影片看點(警告⚠️此處包含大量劇透)
圖:《好萊塢往事》劇照,瑪格特·羅比飾莎朗·塔特
回到電影本身。拍攝《羅斯瑪麗的嬰兒》的1968年,無論對恐怖電影史還是對更廣義的歷史而言,都是創造變化遠大過繼承反思的一年。對恐怖電影史來說,1968年是一個清晰的分界線——代表經典恐怖片(classic horror)的《活死人之夜》和代表當代恐怖片(contemporary horror)的《羅斯瑪麗的嬰兒》在同一年上映。前者以其粗糙的質感揮灑不加節制的暴力血腥(無疑是被眾多B級片和今天許多R級片所追捧的),但後者卻無論從何角度來說都是精緻優雅而克制的,不僅全片沒有任何一個直接的恐怖鏡頭,甚至羅曼斯基的運鏡和拍攝方式都稱得上是四平八穩(這也是我最愛菲利普·吉普斯版海報的原因)。有影評人認為,《羅斯瑪麗的嬰兒》應當被歸為新好萊塢電影的範疇內:它的悲觀氣質和深深植根於現實的敏感,以及一個外來導演投向美國的目光。
圖:《活死人之夜》電影海報
波蘭斯基的傳奇命運甚至比電影更精彩:悲慘的命運之痛和搖擺不定的罪名被加在同一個人身上。他由於自己的身份反覆被驅逐,又因自身的才華被接納。他的多重身份某種意義上也是時代的縮影——有人將《羅斯瑪麗的嬰兒》概括為,「1968年,我們孕育了時代的怪胎。」
但歸根結底,儘管《羅斯瑪麗的嬰兒》可以引申出政治性的解讀,它仍不是一部政治的電影。事實上,如果對其加以概括,它是一部聰明的、關於成年人、為成年人準備的城市劇情片。它慎重地思考了高壓之下的成年人生活,僅僅碰巧涉及到了一個撒旦教巫師的集會。(「…it is a horror film that's also a smart, urban drama for and about adults, a deliberate consideration of human behavior under extreme stress that just happens to involve a coven of Satanist witches.」 cr. Tim Brayton) 回想我們曾看過的《著魔》,祖拉斯基將重點傾斜在超現實的神秘力量上。然而在《羅斯瑪麗的嬰兒》中,觀眾對撒旦與其子的力量一無所知,而且幾乎對此漠不關心——波蘭斯基和艾拉·萊文(原著作者)讓觀眾注視自己的日常生活,並且意識到儘管自身選擇了最為中正理性的世俗之路,已知的空間中仍有恐懼。 在寫本期推送時,我感覺對本部電影的再現與其用線性的推送,倒不如用類似「情緒板」剪貼來做更為恰當。不僅僅因為相關信息的雜亂,而且因為《羅斯瑪麗的嬰兒》中的種種細節都清晰地指向現實世界,而現實世界不被一以貫之的邏輯統領。圖:情緒板大概長這樣
羅斯瑪麗的痛苦不來自於超驗的力量,而恰恰來自身邊:丈夫、鄰居、醫生、朋友,以及自己生下的孩子。有人將本片解讀為女性為家庭所累的生育困境(可以聯想到典型的產後抑鬱症狀)。這種觀點儘管過分狹隘,但也確實點明了一點:羅斯瑪麗的恐懼是與很多切實的恐懼相通的。 在我看來,這種痛苦與恐懼本質上是「人失去了人的生存空間」。人的生存空間(person-space,cr. Marya Schechtman),意味著羅斯瑪麗處於正常的生活秩序之中,她是被他人承認與尊重的朋友、妻子、孩子的母親、虔誠的上帝信仰者,這些身份共同構成了她的生活。但隨著故事的進展,這些承認和尊重被一項項勾銷,觀眾隨即切身地體會到生存空間被擠壓到近乎消失的窒息感。確實,羅斯瑪麗像常人會做的那樣,選擇試圖逃離掌控她的丈夫和鄰居,但她(和觀眾一道)立刻絕望地發現自己事實上無處可去,舊有的外部世界秩序已經全部崩潰。故事中最令人費解的部分可能是結尾處,羅斯瑪麗自願加入巫師們並成為孩子的母親。這種行為表面上是妥協,但真正重要的是意識到,此刻的羅斯瑪麗事實上別無選擇:在所有身份都被剝奪後,她只剩下唯一一個先前不為她所知的身份:惡魔聖嬰的母親。如果拒絕這個身份,她被剝奪了生存空間也不可能再度回歸;但如果選擇佔據這個身份,她或許還有機會以人的方式生活下去——她也確實這麼做了,並在心中暗暗期望以自己的母愛可以改變這個孩子邪惡的天資。可惜的是,我們無法知道之後發生的事——如同1968年(或任何變革時代)的人們無法知道未來發生的事一樣。【ROSEMARY'S BABY QUOTES】
Roman Castevet: Rock him.
Rosemary Woodhouse: You're trying to get me to be his mother.
Roman Castevet: Aren't you his mother?
圖:電影中的米亞·法羅
●《羅斯瑪麗的嬰兒》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可能是貫穿始終的配樂:游離怪異的搖籃曲與尖銳的電子樂,以及米亞·法羅神經質的吟唱。
● 片中老夫妻華麗的衣衫與棕黑的背景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
● 米亞·法羅驚人的表演充分展現出羅斯瑪麗愈發脆弱、愈發容易受到傷害的氣質。
● 波蘭斯基將各種元素搭配(超現實、聊天情景劇、黑色喜劇),反而使得電影中悲慘腐朽的世界更豐滿、更有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