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土,粗物也,錢,重貨也。入而不出,積而不散,故撲之。士有聚斂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敗,而不可誡與?」——《西京雜記》
撲滿,又名錢筒、儲蓄罐、存錢罐、悶葫蘆罐,粵語稱為錢罌,是儲存硬幣的容器。從前多用竹筒或陶瓷製造,現代則多使用塑膠,亦有使用人造橡膠、金屬或其他材質。傳統的撲滿除了竹筒採用原型外,其餘多製作成豬的造形,其大肚子象徵著財富積累;近年來撲滿的造形則比較多樣化。
撲滿是積錢的器物,泥質陶製,圓體,平底,頂上有可以投錢的長條狀孔。撲滿又名「存錢罐」,是古時以泥燒制而成的貯錢罐。現在臺灣還沿用撲滿的叫法,大陸少有。上世紀50年代初,在湘潭古城,玩具攤上還在賣這種蓄錢的小陶罐。它的妙處是硬幣可以放入卻無法取出。因此小孩子平日將父母給的零花錢從小孔中塞進去,到快過年時,錢貯滿了,便打爛小陶罐拿了錢去作快樂的消費。因此人們也稱它儲存幸福和快樂的寶貝。
因為「撲滿」是古時以泥燒制而成的貯錢罐。各地的稱謂不同:北方多名悶葫蘆罐,南方常稱啞巴罐。撲滿的形制多樣,有泥制、陶製、瓷製、竹製等。由於當錢儲滿時,只能將罐打破後,方能取出儲存的錢幣,因此,完整的古代撲滿極少。現存古代撲滿多系陶製,個別為瓷製。
撲滿常被詩人攜入詩中,或增添濃鬱的生活氣息,或被引申出新的含義。宋代詩人範成大在《催租行》中寫道:「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從中可見勞動人民生活的困苦。陸遊則以此設喻,說明過度地聚斂錢財必會招致災禍:「錢能禍撲滿,酒不負鴟夷。」記得一位高僧詩人曾寫過一首叫做《撲滿子》的詠物詩。詩中說,撲滿子「只愛滿我腹,爭知滿害身,到頭須撲破,卻散與他人」。
撲滿」就是陶製的存錢罐,陶器腹下部為輪制,頂部也曾經轉輪打磨,全器僅頂部有一個開口, 錢幣投進這樣的陶罐裡,存到滿了的時候如果想拿出來用,只好將陶罐擊碎。所謂「撲」,就是用錘子、棍子擊打。《史記》《漢書》中屢見的「撲殺」,就是指用鈍器將人打死。所謂「撲滿」,意思是「滿後則撲」,罐子被錢塞滿後,將罐子敲碎。 「撲滿」這個名字在《史記》中就出現了。它本是存錢罐,後來卻成為戒除守財奴特質的象徵。《西京雜記》裡說,漢代的鄒長倩曾給公孫弘送過三件禮物,其中之一就是撲滿。鄒長倩解釋說:「撲滿,是陶土做的容器。用它來存錢,有入口沒有出口。當錢塞滿了,就會被擊碎。土,或者說,人,是粗賤的東西。錢,是寶貴的能吸引來欲望的東西。如果土器(人)對於錢是只入不出,只積攢不釋放,最後是一定會被擊碎的。如果人像陶土做的存錢罐一樣只聚斂而不知疏散、使用,就必定會有被擊碎、被抄家滅族的厄運。這難道不是應該引以為戒的麼?」 老謀深算的公孫弘非常明白這個道理。他由微賤的放豬倌做起,一步步往上升,後來當上了漢武帝的丞相,到80歲的時候平安老死,終於避開了「滿則撲之」的大禍。
前幾天,在淘寶一家手工製品小店,看見撲滿,有陶質、瓷質、玻璃質等,造型也十分豐富,或十二生肖,或各種卡通造型,憨態可掬,探頭探腦,十分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