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敲打我窗,是誰在撩動琴弦,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漸漸地回升出我心坎……」
蔡琴那首《被遺忘的時光》,旋律很美歌詞有意境,壓力大或心情不好的時候聽一聽,感覺很治癒。
音樂能讓人放鬆,它還有治療疾病的作用?
下面介紹的這份職業——音樂治療師,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陌生,但它確實存在,還幫助許許多多的患者走出陰霾,重獲新生。
李林森就是中山目前為數不多的音樂治療師之一。
李林森說,音樂沒有好壞之分,只要我們能從中感到它能陪你哭、陪你笑、陪你快樂、陪你憂傷,那就是適合自己的音樂。
▼
音樂治療師李林森
當廈門六中合唱團的杯子歌《稻香》在朋友圈出現時,李林森下意識地收藏了,因為「有可能用得著」。
李林森畢業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音樂專業,是一名音樂治療師。
音樂治療師,指的是用音樂手段對來訪者進行相應治療工作的一門職業。1944年和1946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和肯薩斯大學先後建立專門的音樂治療課程,世界上第一批音樂治療師就此誕生。該職業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近年來以其應用領域廣泛、滲透學科深入等特點,逐步進入相關的醫療、衛生、教育、社會工作等領域。
作為音樂治療師的李林森畢業後曾在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工作,目前供職於中山市心理衛生中心。
「希望30歲之前能將音樂治療完全推廣出去,讓更多人認識,讓大家一提起音樂治療就會想到中山市心理衛生中心,或者一提起中山市心理衛生中心就能想到音樂治療。」李林森說。
這個願望的「擬實現時間」,距離現在還有三年。
▼
「蓄謀已久」的人生選擇
四年前,音樂系本科畢業生李林森提著行李去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報到的時候,背後牽引著的是家人和朋友不解的目光。
「家裡希望我當公務員。」一起畢業的同學也紛紛走向了音樂教師、音樂經紀人、藝術品經紀人之類的崗位,對比之下李林森確實有點特別,但他的選擇其實「蓄謀已久」。
早在大二的時候,他接觸到一位在英國攻讀音樂治療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師兄,第一次聽說了音樂治療師這個職業,立馬就來了興趣,師兄在英國實習期間幫助老年人做臨終關懷的經歷更是深深感動了李林森。
「有些傷痛無可避免,但是音樂可以帶來安寧,就像一道希望之光。」
李林森給小患者做音樂繪畫治療。
從那以後,李林森開始有意識地去接觸這個行業,看相關書籍,利用寒暑假去北京、上海、香港、澳門等地的音樂治療工作坊觀摩學習,聽國外專家的專業講座,加了許多音樂治療相關的微信交流群。
「你必須呆在這個圈子裡,因為像香港一些音樂治療工作坊,培訓班都是小班制,一次只招十個人的樣子,不在圈子裡的人是很難及時獲得這些信息的。」
李林森很多理論知識來自國外的論文,不斷翻外文著作、字典看。豐富的理論,歷史的經驗,還有自己運用過音樂手段去治療並且積累了不少成功個案,這些都使他堅信音樂治療之路是可行的。
厚積薄發,任重道遠,是李林森從業四年的感悟。他知道距離理想的豐滿還有一條長路,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對患者的音樂治療,還有對「音樂治療」本身不遺餘力的科普和推廣。
▼
收集故事的音樂治療師
得到大家的認可,反過來可以幫助更多人,可謂是音樂治療師助人自助的精神。關於助人自助,李林森有很多體會。
畢業不久接觸的一個案例令他印象深刻。
一位60多歲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老婆婆,脾氣非常暴躁。「第一次我剛開口,老婆婆就大吼『我不想聽,出去』,連續去六次都吃了閉門羹,直到第七次,我轉變方法,什麼都不說直接拿著吉他為她彈唱了一曲 《映山紅》,老婆婆跟著我的彈奏打起了拍子……」
治療結束後,老婆婆問李林森什麼時候再來。
治療阿婆的鬱躁,阿婆的正向反饋給他信心。作為音樂治療之路上的初行者,李林森把這些當做推著他前行的力量。
團體音樂治療。
「從小對阿婆沒有免疫力」的李林森收集了不少「阿婆的故事」,2015年去無錫精神衛生中心進修時幫助過的一位阿婆是其中之一。
阿婆患有嚴重社交障礙,說話不敢大聲,同寢室的另一位阿婆拉開窗簾或者開燈玩手機讓她失眠,她也不敢吭氣。
李林森通過鼓圈技術和交誼舞的治療方式逐漸將阿婆拉進人群中,讓她有社交,有朋友,最後阿婆「勇敢表達自己」,請玩手機的阿婆拉上了窗簾。
李林森也常有和病人「共情」的時刻。
用音樂打開患者心扉之後,患者會把自己的故事一點一點說出來,有時候患者哭,李林森也跟著哭。「他會覺得你能理解到我,這個基調有助於後期和患者一起制定治療計劃,共同完成。」
至於用什麼形式的音樂,李林森說:「鋼琴、古箏、非洲鼓、吉他你都得會,因為你不知道你的病人喜歡聽什麼。」
剛好一位患者喜歡周杰倫,之前收藏的杯子歌《稻香》派上了用場。李林森買來道具杯子,對著視頻自學,然後帶著患者一起打拍子唱歌,幾次治療之後,原本對外界毫無感應,智力相當於12歲孩童的成年患者臉上開始有了笑容,對生活有了參與感。
▼
「小確幸」與「小確喪」
「李老師,我很喜歡參加你的治療活動,在活動中我覺得很快樂,你每次都能幫大家排除一星期的煩惱,這是今天我家人來探望我的時候給我買的蛋糕,我想請你吃。」
對李林森說這話的是一名精分症患者。
那時候李林森剛畢業不久,在第三人民醫院住院部工作。在一次團體治療結束後,這位患者悄悄走到他身邊,遞給他一小塊蛋糕。
每次被患者認可都是李林森視為「小確幸」的時刻,「我覺得那是一種幸福的味道。」李林森說。
李林森跟其他同齡人一樣,下班後喜歡泡咖啡廳,放鬆心情。
和生活一樣,工作中除了小確幸,還有不可避免的「小確喪」。
「最喪的時候應該是工作沒有被理解吧,音樂治療活動中往往會被人誤會成上音樂課,或者玩樂器,但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音樂治療強調個性化,每一個治療活動都是根據來訪者的不同問題而針對性設計的,看似在玩的同時,其實已經在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
李林森笑著說,每次遇到這種時候都需要和家屬反覆溝通,剛開始的確很煩惱,但隨著音樂治療逐漸被大家所認識,這種情況已經好了很多。
李林森是個音樂「發燒友」。
他一直是個樂觀愛笑的人,離開工作崗位就會搖身一變,成為熟人眼中的「瘋子」,一名多年未變的「發燒友」。
下班回到家,打開琴蓋,撥動琴弦,開始一段物我兩忘的彈奏,那是李林森最享受也最放鬆的時刻。
李林森最喜歡的一件白T恤上印著細細的英文「Best music」,這是他留給自己的標籤。
圖/李林森
編輯/林燕
圖文由中山畫刊原創
刊登於《中山畫刊》2018年8月刊
如需轉載請後臺回復「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