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落幕,阿莫多瓦未能如願摘得金棕櫚大獎,而昆汀·塔倫蒂諾的年度大熱門《好萊塢往事》顆粒無收。
▲ 金棕櫚《寄生蟲》
▲ 坎城影帝安東尼·班德拉斯 《痛苦與榮耀》
▲ 坎城影后艾米麗·比查姆 《小小喬》
坎城金棕櫚頒給了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蟲》,這也是韓國電影第一次榮獲坎城金棕櫚的殊榮。阿莫多瓦電影《痛苦與榮耀》中的安東尼·班德拉斯摘得坎城影帝;英國女演員艾米麗·比查姆則憑藉《小小喬》奪得坎城影后桂冠。
▲ 達內兄弟《年輕的阿邁德》
▲ 瑟琳·席安瑪《燃燒女子的肖像》
最佳導演獎,頒給了達內兄弟的《年輕的阿邁德》;最佳編劇獎頒給了瑟琳·席安瑪導演的《燃燒女子的肖像》;評審團獎則頒給了拉德·利導演的《悲慘世界》以及小克萊伯·門多薩和儒利亞諾·多赫內利斯聯合導演的《巴克勞》。
🎬
獲獎片單
主競賽單元
- Competition-
🏆
金棕櫚
🎞
《寄 生 蟲》
기생충
📽
奉俊昊
真正意義上的爆款,階級問題內核居然能再一次拍出花來,紮實的類型化處理和近乎完美的節奏讓全場觀眾從頭嗨到尾,內容的層次、質量和細節都實在是無懈可擊。某種程度上來說用文字形容本片是無力的,請一定要去看看這部電影。--斯大凌
🏆
評委會大獎
🎞
《大 西 洋》
Atlantique
📽
瑪緹·迪歐普
重霧籠罩下的巨型建築讓非洲也有了少見魔幻氣質,意識流的剪輯與超現實主義的搭配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導演在非洲電影語境下覓得一種詩性表達值得肯定,正如「大西洋」這個意象,塞內加爾的故事也可以是時而壯闊,時而溫婉的抒情詩。--Huanchito.
🏆
最佳導演
🎞
《年輕的阿邁德》
Le jeune Ahmed
📽
達內兄弟
達內兄弟也將鏡頭轉向歐洲伊斯蘭化問題,鏡頭緊跟小孩的視角但依然和他的世界相隔甚遠,這也暴露了當下歐洲創作者的這一困境,他們本身面對穆斯林問題無從下手,那電影對現實的反饋也會十分有限。--Huanchito.
🏆
最佳編劇
🎞
《燃燒女子的肖像》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
瑟琳·席安瑪
前面一個半小時的平淡、緩慢、克制,都是在為最後半小時的情感釋放做鋪墊。篝火晚會、最後離別和結尾處阿黛爾在交響樂中的落淚,都非常讓人動容。女性主義層面也有很多可解讀的空間。--木頭人
🏆
最佳女演員
(艾米麗·比查姆)
🎞
《小小喬》
Little Joe
📽
傑茜卡·豪絲娜
在軟科幻的外衣下,講述的其實還是當代人內心深處隱秘的不安全感。儘管滿屏的紅色花朵顯得如此觸目驚心,它們彌散出的花粉亦可能只是人們潛意識中的幻覺。這也是豪斯娜在《小小喬》中做得出色的一點,正如影片中不停復現的撓人音樂,也許只是某種焦慮情緒再明顯不過的外化。故事本身並不完美,甚至某些部分帶有後現代式的空洞(特別是影片前半部分),但隨著敘事的深入,究竟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臆想,逐漸混做一團,解讀的空間也隨之被打開。--柳鶯
🏆
最佳男演員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
《痛苦與榮耀》
Dolor y gloria
📽
佩德羅·阿莫多瓦
直到落幕那刻眼淚還是流了下來。鏡頭慢慢後推,終於到個散場的時刻。感嘆你所有的相遇,願求,痛苦,榮耀… 在這一刻都湧向那最初的記憶。你回不去,你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一遍遍紀念它。而你後來遇到的所有人所有事,都是它的樣子。--十二辰子
🏆
評審團獎
🎞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
拉吉·利
前半大量車內戲,航拍大全景轉場,其實有一點電視感。好在片頭出來前的世界盃場景,影像力度令人印象無比深刻,聰明地將全片格局與社會性輕鬆點出,在漫天蓋地三色旗的畫面中浮現標題《悲慘世界》,也仿佛呼應莫奈《蒙託格伊街》中法國革命前後無以倫比的國家熱情與欣喜。後續場景中三色旗與凱旋門都不可見,然而這個與外人眼中「標誌性」的法國似乎毫無關係的巴黎郊區,又正是當下法國最不可割裂的現實,是曾經革命浪漫與激情的反諷延續,而在這之前,似乎很少有人如此持續地深耕於此,很少有人帶著這樣的自信輕鬆調侃與剖白。人物建立之高效,劇作的精巧還有衝突的不斷升級,如何走向最後一場戲的發展保證了非常大的可看性,這也是導演的自信:完全不介懷其好萊塢優秀類型片式的創作方式,同時並未將法國獨有的這一複雜現實刻意簡化犧牲太多。--朱馬查
🎞
《巴克勞》
Bacurau
📽
小克萊伯·門多薩
&
儒利亞諾·多赫內利斯
節奏感出奇的好,隱約的神秘主義讓電影充滿吸引力,一步步陷入故事的內部,抽絲剝繭般最後落足社會歷史也將影片再拔高一節,非常自信且有血氣的表達。--Huanchito.
🏆
特別提及獎
🎞
《必是天堂》
It Must Be Heaven
📽
伊利亞·蘇雷曼
非常有趣的作品,毫無顧忌地用各種明暗喻表達政治訴求,可惜有些隨意削弱了影像的力量。整體設計很工整,甚至與很多畫面一樣做到了對稱,但對於巴黎和紐約的描繪似乎仍然是陷入窠臼的,這一點令人比較失望。--斯大凌
🏆
短片金棕櫚獎
🎞
《我們與天之間距離》
La distance entre le ciel et nous
📽
Vailis kekatos
小清新的同志短片,在九分鐘內講出了一個在加油站發生的火花,點菸時發生的親吻,和離去時摩託車上的相互擁抱。--huiqin hu
🏆
金攝影機獎
(導演處女作獎)
🎞
《我們的母親》
Nuestras Madres
📽
César Díaz
其實是精細雕琢過的文本。男主角挖掘的不僅是屍骨,尋找的不僅是自己但父親,更是瓜地馬拉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格雷瓦裡·內瓦曾在1983年拍出一部《北方》,或許可以結合起來看。《北方》即時地反映了瑪雅人艱難的出逃之旅,而《我們的母親》講的是歷史傷痕如何延續到作為非親歷者的下一代。前者把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實踐到影像創作中,牽動多重時空碎片把一個家庭的悲劇引申為一次對移民之夢的批判,後者則平鋪直敘揭開了一個家庭、一群人和一個國家共同體的不同傷疤,但然後呢?《我們的母親》並不提供對歷史的反思,而且影像上還是太平淡了。--2miao
一種關注單元
-Un Certain Regard-
🏆
一種關注大獎
🎞
《看不見的女人》
A Vida Invisível de Eurídice Gusmão
📽
卡裡姆·埃諾茲
拉巴基把「一種關注」的大獎頒給這部電影真是非常合情合理了。對女性主義的關注,充沛深沉的感情、富有質感的影像和相對克制的處理,都很加分。在看過坎城這麼多充滿實驗色彩的片子之後,再看這種劇本紮實的情節劇,有一種舒心的愉悅。雖然討論的議題有些老生常談,但女性的基本困境,本來就從未改變。--木頭人
🏆
評審團獎
🎞
《大火將至》
O Que Arde
📽
奧利維爾·拉克謝
Amador Coro因引發火災而入獄。當他出獄時,卻沒有人在等他。 於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加利西亞,一個隱藏在鄉村山區之間的的小村莊,和他的母親Benedicta以及家中的三頭母牛一起生活。直到某個夜晚,火災摧毀這個平靜的小村莊
🏆
最佳演員
(齊雅拉·馬斯楚安尼 )
🎞
《212號房間》
Chambre 212
📽
克裡斯託夫·奧諾雷
只能說是輕巧別致的男女情愛關係探討片,用一個奇幻的夜晚揭開了過往的深處。一眾角色穿越時空來幫助女主角解決當下情感和婚姻的危機,童年性啟蒙階段的戀人,年輕時一往無前想要與之廝守終生的另一半,婚後剪不斷理還亂的露水情緣…一對中年人走到兩人關係的拐點,但在過去發生的事情不能再來過。人真是很奇怪的動物。--2miao
🏆
最佳導演
🎞
《瘦 人》
Dylda
📽
康捷米爾·巴拉戈夫
導演在視聽上的造詣驚人,全片幾乎不用任何配樂,卻通過提高細節聲效緊抓觀眾。戰後的畸形社會投影在詭異的光譜上,催生出令人窒息的心理壓迫感。影片在內容和形式上高度統一,是一次十分大膽且完整的創作。--Huanchito
🏆
評審團特別獎
🎞
《自 由》
Liberté
📽
阿爾伯特·塞拉
1774年,法國大革命前不久,在波茨坦和柏林之間的某地,Dumeval夫人,Tesis公爵和Wand公爵相遇了。他們都是被路易十六從清教徒宮廷裡驅逐出來的縱慾之人,想要投奔傳說中的Walchen公爵。Walchen公爵是一名充滿魅力,思想自由的德國人,卻孤獨地生活在這個偽善的國家中。 他們想把這股摒棄道德與權威束縛的自由之風帶入德國,同時,也想尋找一處歡愉高過法令的安全之地,繼續他們墮落的遊戲。
🏆
評審團心動獎
🎞
《上坡的路》
The Climb
📽
麥可·安蓋洛·科維諾
Kyle和Mike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彼此感情深厚。然而Mike卻和Kyle的未婚妻有染。在經歷了歡樂,痛苦和憤恨等等情緒後,兩人的友情依舊長存。影片探討了關於親密關係中恰當界線的問題。故事中的友情也與現實共鳴。導演將這種深刻的關係升華為一部充滿人道主義輝光,同時又富有人情味的影片。
🎞
《兄弟的女人》
La femme de mon frère
📽
莫妮亞·肖克裡
在學校哲學系未能謀求教職後,35歲的索菲亞被迫搬去和她的哥哥卡裡姆住在一起。雖然卡裡姆很樂意和他的妹妹一起住,但當卡裡姆墜入愛河的時候,兄妹間的紐帶不可避免地受到考驗。索菲亞感到被遺棄,不得不質疑自己生活的目的,並做出成年人的選擇。
🏆
評審團特別提及獎
🎞
《貞 德》
Jeanne
📽
布魯諾·杜蒙
是這種對電影的相信,讓一直明確表示自己是無神論者的杜蒙從來沒有放棄過在電影裡尋找神性的存在,「我完全不信教,但我相信電影,相信神聖在藝術中的呈現。神聖到處都是,你聽的巴赫的音樂,你墜入愛河,它也可能在一杯廉價的紅酒裡。我相信這個,現實的精神性,我們是精神的存在,藝術是精神生活的領域。」--朱馬查
🏆
費比西影評人獎
-FIPRESCI-
💡
主競賽單元
🎞
《必是天堂》
لا بد من السماء
📽
伊利亞·蘇雷曼
非常有趣的作品,毫無顧忌地用各種明暗喻表達政治訴求,可惜有些隨意削弱了影像的力量。整體設計很工整,甚至與很多畫面一樣做到了對稱,但對於巴黎和紐約的描繪似乎仍然是陷入窠臼的,這一點令人比較失望。--斯大凌
💡
一種關注單元
🎞
《瘦 人》
Dylda
📽
康捷米爾·巴拉戈夫
在處理起戰爭這一沉重題材時,這位90後導演有著和年齡不相符的穩重,他帶著思索深入與他相離甚遠的戰後時期,去注視兩個女人以及她們被戰爭所籠罩的畸形生活。導演似乎對呈現戰後廢墟的宏大場面沒有多大興趣,相反,他將鏡頭對準殘缺的身體:失去知覺的腳掌、想要振翅高飛的斷臂、剖腹產後在腹部留下的凸出的疤痕。為數不多的外景戲被安插在老式電車的周圍,但很快便又切回人物面部的特寫。--Huanchito.
💡
平行單元
🎞
《燈 塔》
The Lighthouse
📽
羅伯特·艾格斯
和《女巫》相比,《燈塔》更加極端。《燈塔》還拋棄了色彩,限度了畫幅(1.19:1),放大了聲音的效果。但兩部影片都把主角們帶到了一片與社會隔絕、隱秘又開放的地方,前者聚焦於住在森林旁邊、為生計憂愁的一個家庭,後者則把人物限定為兩個不相熟的男人。除此之外,兩部影片的共通點還在於,核心的奇幻角色都和特定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女巫會潛藏在茂密的樹叢深處,而一條鬼魅的美人魚則隱匿在波濤之下。--2miao
[ 感謝今日作者 ]
深焦DeepFocus
ID_deep_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