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如何搶救?
這5個環節要把握
據娛樂媒體帳號報導,高以翔摔倒後心臟停了3分鐘,被醫生搶救進行心臟復甦15分鐘後,才恢復心跳。
猝死是一種結果,而心臟驟停是一種狀態。
當發生心臟驟停,如何才能從中搶回生命,避免猝死?
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存鏈,包括5個環節:
第一步,當有人發生心臟驟停,尤其是發生在醫院之外時,有目擊者、旁觀者能第一時間發現其是心臟驟停,並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
第二步,不是等急救車,而是馬上開始心肺復甦;
第三步,能夠在周邊場所獲得自動體外除顫器;
第四步,急救車能及時趕到;
第五步,救護車將患者拉到醫院進行高級生命支持,進一步的護理和治療。
如果這五個環節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早期高效的實施,心臟驟停的存活機會就會變得大大增加。
光看視頻沒學會?沒事,接著往下看!
為提高池州市公眾急救能力,池州市人民醫院面向社會持續開展「星急救·心連心」免費公眾急救培訓項目。讓更多的市民都能掌握急救技能,守護生命,給予身邊的人更多的關愛。
報名對象:非醫療專業的社會公眾人士(個人及團體均可報名)。
培訓內容:單人成人心肺復甦(包括按壓、通氣、自動除顫)、窒息急救等,培訓合格後將頒發證書。
培訓時間:一般為每月第二個周末,培訓時長約1-2小時(具體時間電話約定確認,為確保培訓質量,每期培訓人數不超過20人)。
歡迎大家掃描下方報名二維碼積極報名,請在電子報名表「培訓類別」中選擇「常規班」,如有較高要求,也可選擇「BLS培訓班」。
聯繫電話:唐老師 2816125
掃碼報名
讓我們一起為生命護航
近年來,猝死者逐漸年輕化
30歲至50歲這個年齡段人群
是猝死的主力軍!
有時人們感慨:
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突然就「走了」?
其實從醫學角度講,不存在無緣無故的猝死。所謂「好端端一個人」,其實早有疾患在身,當誘發的條件成熟就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高鹽、高油、高糖成為時下年輕人流行的飲食習慣,晚睡、熬夜、看電視、玩手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嚴重擠佔休息時間,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壓力等因素,使年輕人的健康狀況加速惡化。
猝死分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佔80%以上。心源性猝死是異常兇險的心血管疾病,心臟驟停通常是引發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尤其在冬季,更是高發!
猝死看似事發突然,實則有跡可循。當身體出現以下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猝死發生。
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後可緩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
如果以前就有胸悶的症狀,近期症狀加重,說明以前穩定的斑塊,隨時可能發展為大的破損,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
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
多數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較小,不會引發猝死,但如果是頻繁發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則有發展為室顫的風險。
心臟的跳動是由特定的起搏細胞發起的,起搏細胞功能變差,就會導致心臟跳動速率減慢,嚴重時會引發心臟停搏。
心率小於50次,血壓變低,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導致猝死。
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暈厥有時持續幾秒鐘後能自行恢復,如果不能恢復,便會造成猝死。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非常警惕,儘快查明原因。
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乏力,或伴有胸悶、水腫,應警惕猝死的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
心肌炎在年輕人中比較多見,通常見於感冒1~2周後,出現疲乏、胸悶、乏力等症狀,極易引起急性心衰。這種情況下應嚴禁重體力活動,臥床靜養。
腦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現單側看不到東西、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
很多猝死的患者均有心臟病史,但也有不少猝死者的家屬都有疑惑:患者年紀輕輕,沒聽說過有心臟問題,平時體檢結果也都正常呀!
普通體檢正常並不意味著沒有心腦血管等方面的隱患,事實上至少有一半的冠心病患者靠做心電圖是無法被查出來的,有些年輕人有心臟病卻不自知。
當下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建議年滿30歲的人每年至少要做一次體檢,尤其是心臟及大腦。可通過做心臟彩超及腦CT及時發現問題。
到了40歲以後,建議每年至少做兩次體檢。
特別是家裡有心腦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就更應做好上述項目的體檢,做到及早預防。
此外,每天保持充足睡眠;戒菸、限酒;清淡、低脂飲食;適量運動,增強體質,培養心肺功能;注意培養興趣愛好,當壓力來臨可以通過興趣愛好來調節;保持良好心態、減輕壓力、避免焦慮抑鬱的出現。
逝者已逝,更望此類悲劇不要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