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鏡頭還能怎樣進步?從135mm說起

2021-02-14 玩機小胖

嚴格來說任何鏡頭都可以拍攝人像,但在擅長,甚至專注人像領域的鏡頭裡,85mm和135mm是最經典的兩個焦段,其中85mm更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幾乎每家都有至少2顆不同最大光圈的85mm鏡頭,而135mm相對要低調很多,有的玩家甚至覺得100mm就能替代它的作用,但也有不少玩家把它奉為神明(特別是佳能135L),那麼為什麼廠商相對要冷落它?作為肖像、半身特化鏡頭,135mm有什麼設計特點?如果有新技術加持,它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呢?

相對於可以Plannar,也可以Sonnar改型的85mm而言,135mm幾乎都基於Sonnar結構而來,這是一個距今已有近90年歷史的經典設計,照搬教材的歷史我就不多說了,Sonnar設計的經典在於可以讓中長焦擁有較大光圈,但注意!Sonnar本身是一個簡單結構,最開始的蔡司Sonnar 50mm F2僅僅是3組6片,後來的Sonnar 50mm F1.5也不過是將最後一組擴展成雙膠合變成3組7片(如上圖),哪怕是經典程度最高的Olympia Sonnar 180mm F2.8也不過是3組5片,畢竟這些經典結構源自二戰前,照搬到現代數碼傳感器面前就只會是災難……所以現代設計都是在這些經典設計基礎上一步步改進而來,不可同日而語。

鏡頭光學設計的大致順序往往是:確定鏡頭焦段、亮度等規格;摘用經典設計;規格精細化(口徑、防抖);鏡片規格布局(多少鏡片,什麼鏡片,鏡片/光闌位置,F值,周邊光亮調整等等);像差計算(會反覆回到上一步進行調整);MTF評價;總結光學性能。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流程,但其中涉及到的變數也不少,鏡頭的升級主要是為了滿足新型號傳感器的性能需求,這在像素總數不斷飆升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隨著傳感器解析力的提高,鏡頭像差就越發容易成為瓶頸,所以新鏡頭其實就是像差校正效果的總集。

從135mm的設計來看,這是一個用途相對單一的焦段,也是一個比較容易達到高標準的焦段,以經典的佳能135mm F2為例,它的用料很簡單,10片鏡片裡只有第2和第4是相對特殊的FCD1。但值得注意緊接低色散鏡片的第5片是一個厚度很薄的彎月形凹透鏡,第1面的曲率小於第2面,雖然不是特殊鏡片,但它的主要設計目的是校正場曲,因為半徑同號且值差很小(135L的這塊鏡片第1/2面曲面半徑分別是27.722/23.809),所以它不需要很大的厚度就可以獲得給定正光焦度的效果,也是它MTF非常平穩的重要原因之一。整個鏡組第6/7和第8/9是全膠合,沒有非球面,加工和公差控制難度相對不高,而且成像質量有目共睹,不需要我再多贅述。

也正因為這樣一顆發布於1996年的鏡頭在數碼時代依然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水準,也正從側面印證了Sonnar結構衍生設計的優秀性能,但換個角度來看就是說,135mm是一個很難突破的類型,類似的情況在50mm、35mm端也一樣出現過,但這兩個焦段的傳統設計在當下至來看少是有不少問題的(F1.2/1.4級大光圈光線高度較高,容易引發較強軸外像差也是原因之一),而135mm則沒那麼多毛病,而且物美價廉廣受歡迎,這也正是廠商對135mm更新態度不積極的關鍵原因。

那麼,如果要有一顆新的135mm大光圈人像鏡頭,我們的要求只能說是精益求精,比如更少的像差/更高的解析度,更好的焦外虛化效果……這個壓力並不在已經有強力135mm(或105mm)人像鏡頭的品牌肩上,而是在準備推出自家第一款135mm人像鏡頭的品牌,比如索尼肩上,所以135mm F1.8 GM有怎樣的設計與表現,就基本代表了135mm等人像特寫鏡頭相當一段時間的未來上限。

135GM並不是索尼第一顆135mm F1.8,A系單反/單電就有一顆Sonnar T* 135mm F1.8 ZA,從名字上不難看出它的結構特性,這顆鏡頭的總體設計思路與佳能135L比較契合,所以針對E卡口的135GM從策略上來說就必須試著往前邁一步。先看看它的結構吧:

和佳能135L、135mm F1.8 ZA一樣,135GM依然是第2/4採用低色散鏡片,雖然沒有拿到鏡片數據,但第2片應該是FCD100,第4片是FCD1,這兩片低折射率鏡片的異常分散性都比較高,有利於校正二級光譜,所以理論上它的色差校正能力會強於其他兩款。而且第5片採用了非球面鏡片,這顯然是有意圖的增強解析度並優化焦外點擴散形態,除此之外135GM還採用了11片弧形光圈,目的當然是為了全開時孔徑更趨近圓形,佳能135L只有8片,135mm F1.8 ZA則是9片,哪怕同樣是新款鏡頭的適馬135mm F1.8 ART也是9片,且沒有非球面(但低色散鏡片多了2片)。

不過也不是不能挑骨頭,第2片第2面和第3片第1面的曲率非常接近,這就會導致第3片(整個系統第5面)的反射光會在與第2片(整個系統第4面)之間反覆,相對會比較容易形成眩光,事實上135GM的眩光確實是比較明顯的:

而且短法蘭距也自然讓它的出瞳位置更靠後,所以從後部看進去,135GM的光闌要比135L小不少,這方面的原理在以前也詳細解讀過,在這裡也就不多說了:

那麼,對比保有量相當高的佳能135L,索尼135GM的性能優勢有多少?從Lensrental的離機MTF測試來看,135GM幾乎是「拳打佳能腳踢適馬」的架勢,從10pl/mm到50pl/mm的中心部分都遠遠甩開了同類鏡頭,黃金分割點位置雖然領先幅度沒那麼大,但依然是冠絕群雄:

MTF可以告訴我們在特定條件下(比如大多數鏡頭廠商會給定頻率來解不同位置的傳遞值),鏡頭對不同頻率、不同對比度的傳遞能力,但最終成像效果還得級聯傳感器自身的MTF(也就是察覺閾),而135GM的實拍對比如下:

此圖為100%放大,結合A7R3的135GM(右圖)的中心部分解析力明顯強於135L(左圖)+5D4,這裡面有鏡頭的功勞也有高像素機身的功勞,如果你覺得135L焦內都已經相當銳利的話,那135GM的進步可能會更讓你吃驚……

虛化是135mm大光圈鏡頭的看家本領,可以說買它的人幾乎都是奔著虛化效果而來,對虛化效果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是球差、光圈形狀和口徑蝕,這個我在以前專門寫文章說過,簡單來看負球差會導致背景點擴散呈亮度收斂於光斑邊緣的形態,這是形成二線性虛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奶化」的背景虛化就得偏向於正球差,讓收斂於光斑邊緣的光亮擴散開來(但這個程度把握不太好拿捏,稍不注意就會影響解析度),而且還要控制好研磨工藝,否則光斑內部容易出現一個個類似洋蔥圈的同心圓;而光圈形狀越圓點擴散形態就越圓,口徑蝕越小也意味著邊緣光斑形變發生位置不會過於靠近中心,也形態也不會變化得過於明顯。

上面所說的這些理論,都可以成為觀測背景光斑驗證虛化效果的論據,對比一下135GM和135L的背景光斑吧:

先看135L雖然這顆我用了十幾年的老鏡頭內部有點髒了,但也不難發現135L本身的光斑內部比較乾淨,而且8片光圈葉也能做到很圓。邊緣存在一定程度的黃綠色環,實際上這就是軸向色差的體現,這說明它的D線色差校正做得不夠好,二級光譜沒有有效改善,所以它的背景虛化相對會比較容易出現帶色環的光斑,焦內也有比較明顯的倍率色差。

而135GM的光斑可以用漂亮來形容,非球面鏡片的加工工藝很到位,整體呈現是乾淨、圓潤,從光學效果的角度來看135GM的虛化性能上限會更高一點。

不過雖然有82mm口徑,但實際上135GM的口徑蝕還是比較明顯,特別是在對焦點逐漸放遠的情況下,下面就是對焦點設置在0.7米-1米-2米時的虛化差別:

背景光源的物距大約在100米左右,那為什麼這麼小的對焦點位置變化會引發如此明顯的虛化區別?虛化的計算其實就是彌散圓的計算,我們假設對焦點物距為Ua,像距為Va,背景發光點物距為Ub,像距為Vb,光闌孔徑D=焦距f/光圈N,彌散圓直徑C,那麼有如下幾何關係:

將透鏡公式1/f=1/v+1/u帶入上式並整理可得:

因為Ua遠大於f(135GM的最近對焦距離為700mm,而焦距僅僅135mm),所以為了方便計算,這道式子可以簡化成:

可以看到當Ua變大,也就是對焦點朝遠處移動時,分子在變小,分母在變大,所以C會隨之變小,那麼代入我們135GM的拍攝實例數值進行計算,可得0.7米時C=14.36mm,1米時C=10.02mm,2米時C=4.96mm,可以看到擴散點的收斂速度隨對焦點的位置變化而變化,且較為劇烈(PS:此環境下,85mm F1.4在1米對焦距離時C=5.1mm,與135mm F1.8在2米時比較接近,假設它們的光斑性質一致且視角不能作為參考系,那我們就很難分辨它們之間的區別)。

這裡也可以看出光圈值的影響,如果是佳能135L在1米對焦距離全開光圈,那麼此時的C=8.2mm。當然,這個數據並不絕對準確,但能反映變化趨勢,因此更大光圈+更近對焦距離對虛化光斑的直徑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對焦距離的影響並不僅僅是虛化效果,也會影響像差表現,鏡頭的設計優化基本是針對無限遠處對焦時的鏡片位置,所以在近距離對焦時,像差其實往往會變得相對更明顯,上圖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到無限遠處時的像散、色差和彗差相對近距離對焦都有更好的收斂效果,而這一點其實在135GM上也有呈現:

近距離對焦時可以看到在剛剛脫離景深的位置,存在一定程度前景偏紫、背景偏綠的軸向色差,但這是在放大觀察的情況下才比較明顯,對焦距離較遠時幾乎就沒有色差出現了,所以135GM的總體色差校正做得還是很不錯。

而有口徑蝕的存在也就意味著全開光圈時135GM會有一定程度的暗角,不過對於一顆需要氛圍玄學加持的人像鏡頭來說,暗角反倒能增強主觀美感,所以完全不是問題。

在A7R3的加持下,我對135GM的性能表現很滿意,作為最新款135mm大光圈人像鏡頭,它算是站在前人肩上的一次再進化,目前來看各家的135mm大光圈素質都相當高,這更像是一次華山論劍式的對比,大家都是高手,即便是輸掉的一方也依然有著出色的性能,而想要突破現有設計或許只能等到更高像素機型問世才有希望了,這對於不想特別燒器材的玩家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

相關焦點

  • 鏡頭 | E卡口135mm F1.8 Art—為虛化而生的人像鏡頭
    而長期以來,135mm 這個焦段更新較為緩慢,索尼也在最近才更新了其 135mm 的焦段鏡頭。其實對於我來說 135mm 是我日常使用率最高的一枚人像鏡頭,在之前的那段空白中,我只能使用 F2 的 135mm 鏡頭配合 MC-11 進行拍攝。 隨著機身性能的不斷更新,MC-11 已經滿足不了我 A9 的連續對焦性能了。
  • 索尼FE 135mm F1.8 GM鏡頭 拍攝漢服人像
    索尼FE 135mm F1.8 GM鏡頭,是我最喜歡的索尼G大師鏡頭,這次我就拿它來拍漢服人像。
  • 入手索尼E口小眾人像鏡頭,蔡司Batis 2.8/135mm很拉風
    蔡司Batis 2.8/135蔡司Batis 2.8/135的鏡頭尺寸為81mm×98mm(不含遮光罩)搭配索尼A7系列全畫幅相機也還是相當協調的,從其鏡頭結構上,我們可以看到,蔡司Batis 2.8/135採用了11
  • 索尼FE 135mm F1.8 GM鏡頭 漢服人像拍攝初體驗
    今年2月,索尼正式發布了備受期待的E卡口全畫幅大光圈遠攝定焦G大師鏡頭FE 135mm F1.8GM,這也意味著終於可以在索尼微單上使用原生135mm人像鏡頭,A口的135mm傳統得到了延續。一拿到這支鏡頭,趕忙請@蒼墨Cmomoo 出場,來拍攝一組照片。正值春暖花開之際,我們拍攝的是一組漢服主題人像。
  • 使用索尼FE 135mm F1.8 GM鏡頭 拍攝夏日清新人像寫真
    轉眼又到了盛夏時節,這次我帶著索尼G大師鏡頭FE 135mm F1.8 GM,和小姐姐一起去植物園拍攝夏日人像寫真。
  • 鏡頭專題 之 佳能18-135mm STM鏡頭
    同時搭載了高精度非球面鏡片抑制殘存像差,實現了高畫質。對焦鏡片的驅動採用新開發的STM步進馬達,短片拍攝等時可以安靜、流暢地進行對焦。外觀評測:佳能EF-S 18-135mm f/3.5-5.6 IS STM這款鏡頭的最大光圈範圍是f3.5-f5.6,鏡頭結構為12組16片,濾鏡尺寸為67mm。
  • 人面桃花相映紅 索尼FE 135mm F1.8 GM鏡頭下的桃花人像
    今年模特終於有檔期了,恰逢索尼G大師鏡頭FE 135mm F1.8 GM到手,又特別適合這種桃花人像。其時,穆陽桃花節,正是漫山遍野桃花盛開的好日子。天時地利與人和,還有什麼理由不能出大片。先上本組照片中最滿意的一張。利用山地的高低落差,在高處俯拍,拍攝出模特位於桃花林中,翩翩起舞的感覺。拍攝時,找好機位,透過前景(虛化前景),找一片桃花環繞,並且不會擋住模特臉的地方。然後就是模特的表演。
  • 帶上索尼FE 135mm F1.8 GM鏡頭 拍攝情緒質感人像
    最近想嘗試拍攝暗調人像照片,暗調攝影的魅力就在於用簡單的光影和背景表達和製造出人物情緒氛圍。
  • 人像拍攝選它就對了 索尼 FE 135mm F1.8 GM 逆光人像拍攝體驗
    135mm大光圈鏡頭的魅力,在於其強大的焦外虛化能力,以及對背景的壓縮效果,因此這次我選擇在日落時拍攝,一來可以體會一下FE135mm F1.8 GM柔美的虛化效果,二是可以看看其逆光拍攝的表現。A7R3 FE 135mm F1.8 GM f/1.8 1/4000s ISO-100如同所有G大師鏡頭一樣,135GM鏡頭擁有著出色的焦內高解析度表現,及柔美的焦外虛化效果。可以看到在拍攝橫構圖的半身人像時,135GM可以賦予鏡頭超乎尋常的細節描繪能力。將照片焦點放大至100%,細節令人震撼。
  • 散景之王135mm 買還是不買?135mm鏡頭兵器譜你了解嗎?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談到拍攝人像,鏡頭是選50mm呢?35mm呢?還是135mm?
  • 佳能三個人像頭對比85mm/1.2 135mm/200mm/2
    >佳能EF 85mm f/1.2L II USM與EF 135mmf/2L USM是佳能的頂級人像鏡頭,前者更被稱為「人像鏡皇」。而手動對焦時,鏡頭通過電動方式來控制鏡片組的移動,因此僅需輕觸即可完成焦點的微調。此外,鏡頭內置高速CPU的採用與自動對焦算法的優化,大幅提升了自動對焦速度,使拍攝更加輕快流暢。·135/2L USM參數135mm焦段與85焦段都是標準的人像鏡頭焦段,雖然EF 135mm f/2LUSM最大光圈只有F2,但相對較長的焦距,也為獲得柔美的焦外效果提供了硬體支持。
  • 也許是最好的人像鏡頭 致索尼G大師鏡頭SEL135F18GM
    85-135焦段一向被稱為人像攝影的黃金焦段。透視感舒服,也沒有明顯的變形,對背景的虛化控制也都很好,是拍人像的好幫手。不過,85mm可能太深入人心,各家在135mm焦段上感覺沒有85mm名氣大,其實索尼當年的SAL135F18Z已經很不錯了,我當初也是第一時間入手的。
  • 拍攝人像拿手好戲 | 索尼FE 135mm F1.8 GM評測
    FE 135mm F1.8GM是索尼發布的第31款全畫幅FE鏡頭,也是第49枚E卡口鏡頭。它是一款定焦大光圈鏡頭,具有良好的解析度表現和柔美的焦外虛化效果,非常適合拍攝人像照片。作為G大師鏡頭,這款產品自發布以來就受到了眾多索尼用戶的關注。
  • 蔡司品質延續,Batis 135mm F2.8 鏡頭評測
    近幾年來,無論是傳統單反卡口 Otus、Milvus 鏡頭,還是針對更年輕無反系統推出的 Batis、Loxia、Touit 系列鏡頭,都可看出蔡司在研發與創新方面的努力。不久前,蔡司推出了新款 Batis 鏡頭 Batis 135mm F2.8 APO Sonnar,作為第四隻 Batis 鏡頭,它的推出進一步完善了這個系列,為用戶提供了新的中長焦定焦鏡頭選擇。
  • 135mm的頂級之作?索尼G大師鏡頭FE 135mm F1.8 GM體驗
    因此,FE 135mm F1.8 GM是一支適用於多種環境的「特寫鏡頭」,諸如婚禮現場、人像寫真、街拍紀實、產品特寫等題材,都相當的合適。比預想的更便於使用  單純從950克的重量參數來說,FE 135mm F1.8 GM並不能算是一款小重量鏡頭,但與其他品牌的同規格定焦鏡頭相比,其確是目前體積最小,鏡身設計最緊湊,相對重量更小的一款135mm定焦鏡頭。
  • 為什麼說75mm-90mm的鏡頭適合人像?
    ,實際上只要你有足夠距離的挪動,常見鏡頭都能拍到各種格局的畫面,但是由於鏡頭角度不同,背景會不一樣,比如你從21mm到200mm,雖然人物都是全身,但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鏡頭角度不一樣。在攝影器材裡,75mm-90mm的鏡頭(135),往往被稱為人像鏡頭,而且這個類型的鏡頭往往也會擁有比較大的光圈,比如我們看佳能EOS頭裡1.2光圈的就是50和85,徠卡過去也有75/1.4的頭,這兩年又推出了75/1.25的超大光圈鏡頭。大家可以去看看,各家一定都有這個規格的鏡頭,而且不少的光圈還比較大。
  • 尼康50mmF1.8的鏡頭拍人像好嗎
    在尼康鏡頭品牌中也是有一款50mm的定焦鏡頭,那就是50mmF1.8的鏡頭,它的光圈值是1.8,那麼尼康50mmF1.8的鏡頭拍人像好嗎?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我們知道對於單眼相機這種可更換鏡頭的相機來說,拍攝不同的場景所採用的的焦段也不是不同的,定於定焦鏡頭來說也就是採用的鏡頭不一樣,比如說在拍攝人像的場景中,一般都採用的是適合拍人像的焦距鏡頭,拍人像一是焦距要合適,不是說別的焦距不能拍
  • 全天候拍攝 富士18-135mm WR鏡頭評測
    不過之前受限於富士鏡頭群中沒有擁有全天候拍攝能力的型號,X-T1在一些拍攝環境下的使用還是受到了限制。而伴隨著新款XF 18-135mm F3.5-5.6 R LM OIS WR鏡頭的發布,這一問題迎刃而解。新款的富士18-135鏡頭不僅是現在XF鏡頭群中變焦比最大的一枚,同時也是第一枚具備防塵防滴濺全天候拍攝能力的鏡頭。
  • 佳能135 F2 鏡頭
    的確,大光圈鏡頭在成像上往往具有獨特的魅力,可以營造出非常唯美的淺景深虛化效果,將拍攝主體從背景中抽離出來,無論是在人像還是在靜物拍攝方面都非常有優勢。今天,筆者在此就向大家推薦幾款非常實用的佳能大光圈鏡頭。
  • 拍人像,50、85、135你會選什麼焦段?
    不少人問,拍人像用什麼鏡頭好。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全幅機身配人像鏡頭最好選擇85mm或135mm焦距,而殘幅配50mm或85mm鏡頭是最合適的。拍一張好的人像照,攝影師必須對姿勢和表情進行適當的指導。85mm鏡頭能讓視覺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同時還能更好的表現人景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