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瘋·提爾」
文/陳佳俊
每年總會有那麼幾部電影充滿了爭議。
它可以是年度十佳,也會成為一些人最糟糕的觀影經歷。
要說今年是哪部影片。
毫無疑問,下面這部:
《此房是我造》
這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影片,能夠毫無疑問地當選年度最有爭議?
或許它在坎城的首映就很好的說明了問題。
據說放映的過程中,有將近100多名觀眾中途直接離場,並大罵「變態、噁心」。
而堅持到最後的觀眾卻在看完電影後起立鼓掌數分鐘。
喜歡的人視為經典,厭惡的人避之不及。
實際上,與其說有爭議的是這部電影,不如說是該片的導演:
拉斯·馮·提爾。
喜歡的他的影迷一般叫他拉斯·瘋·提爾,而討厭他的觀眾則直接認為他就是一個瘋子。
如果你對這個名字非常陌生,那麼最好先回憶一下是否無意間接觸過他的影片。
《狗鎮》、《黑暗中的舞者》、《女性癮者》、《反基督者》這幾部算是他比較出名的影片。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絕望。
這種絕望來源於導演喜歡把尋常電影裡最常見的真善美統統撕碎。
他在給你展現人類最黑暗角落的同時,也在不斷挑戰著你的心理極限。
因此,這一次的《此房是我造》並不算是特例。
故事從一個名叫傑克的連環變態殺手的回憶開始。
劇情被分為了五個章節,層層遞進。
一開始是覺醒。
傑克駕車在半路遇到一個車子出故障的女人(烏瑪·瑟曼飾),為了幫助她傑克只能選擇載她一程。
沒想到一路上女人都在一旁喋喋不休地說著:
「你看起來好像一個連環殺手啊,如果你真的是殺人犯,那我咋辦?唉,不過看你你慫成這樣,也不可能有膽殺人的。」
忍無可忍的傑克拿起一旁的千斤頂直接砸在了女人的臉上。
沒有一絲猶豫。
這裡可以看出來傑克是一個極其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人,他一直未婚,也沒什麼親密的朋友。
之後有一個細節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他對著鏡子在模仿別人開心和生氣的表情。
換言之,他其實沒有普通人的共情能力,這讓他在殺了第一個人的時候沒有出現傷心,愧疚這樣的情緒。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釋放。
影片裡他用在兩個路燈下面走路的例子來描述這種心理狀態,就像是剛剛接觸毒品的癮君子,開始遏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於是他開始主動尋找獵物,一個獨居的老婦人。
不同於第一次的被動直接,這次的作案過程充滿了慌亂。
拙劣的撒謊和極不專業的殺人過程。
因為強迫症和潔癖的原因,每當要離開犯罪現場的時候,傑克的腦海裡總是出現留下血跡的場景。
為此他只能反反覆覆地回到屋內,檢查各處縫隙,用清潔劑擦洗每個角落。
最後甚至直接把屍體綁在車子後面一路拖回了藏屍地點。
按理說,警察只需要跟著路上的血跡就可以找到兇手,可突如其來的一場大暴雨把所有的血跡全部衝刷乾淨。
和漢尼拔以及《七宗罪》裡那些著名的變態殺手一樣,他們都需要一個理由來說服自己把殺人當做一種藝術。
很顯然,這場大雨成為了傑克走上不歸路的藉口。
他認為這是神在幫助自己,繼而推斷出自己的殺戮是合理的。
介紹到這裡,這聽起來也就是一個普通殺人狂的故事。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不喜歡這部電影呢?
是因為後面虐殺孩子的劇情嗎?還是最後用屍體搭建房子的瘋狂構想?
這些的確是很多人離席的理由,但也不能完全成為影片遭受爭議的原因。
從尺度和重口味的角度來講,比《此房是我造》更嚴重的比比皆是。
而拉斯·馮·提爾之所以每一次的作品都能成為「爭議漩渦」的中心,和以下幾點密不可分。
首先是受眾。
八次金棕櫚獎提名、一次金棕櫚獎、外加捧出三位坎城影后,擁有如此成就的瘋提爾,怎麼看都是一個不應該被忽視的導演。
和那些只滿足於極少數影迷口味的邪典片不同,瘋提爾並非希望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影片。
不可忽視和獨特的電影風格意味著他永遠既是主流,也是異類。
「這些評論讓我心情放鬆了下來。不被所有人喜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所有人都喜歡你的話,那你就已經失敗了。但我也不確定他們是不是足夠討厭我的電影。如果這部電影受人喜愛,那就有問題了。但現在的反響看起來還不錯。」
這是馮·提爾接受採訪的態度,有點像數學裡的反證法。
別人都是通過完滿結局的故事證明真善美的存在,而他卻在不斷地創造一個個真善美都不存在的世界,故事的盡頭都是絕望。
當你討厭這個世界的時候,恰恰也就證明了真善美沒有消失。
其次,馮·提爾確實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導演。
對一個導演而言,如何通過自己的鏡頭將觀眾帶入到自己的世界是至關重要的。
什麼樣的影片是公認的爛片?
一定是那些看起來很假的電影。
馮·提爾的電影一點都不假,可惜他的世界是地獄。
他擁有高超的電影技巧,片中大量的手持攝影搭配傑克瘋狂的作案會讓坐在銀幕前的觀眾感同身受,如坐針氈。
甚至有人評論:「拍這部電影的導演一定就是個殺人犯。」
無論是喜歡或者討厭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會產生不適。
不同的是有人因這種不適而離場,有人由於導演能調動他的情緒而大加讚賞。
最後,他的電影總是夾雜著大量的私貨。
這麼說大家可能不太理解。
可以簡單對比一下國內的姜文導演,也喜歡放私貨,《邪不壓正》同樣有爭議。
而馮·提爾在這方面可以說做到了極致。
分段落的章節故事、故事之外的對話、四處插入的關於藝術作品和文學典故的解釋...
不僅給你講故事,還告訴你為什麼講這個故事。
你需要擁有極其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比較清晰地理解影片的含義。
不同於一般晦澀難懂的藝術片,一些影片隱藏的細節可以自動忽略。
馮·提爾喜歡把這些私貨一一擺在桌子上,強迫你去理解。
一次觀影結束後觀眾和導演之間的對話或許可以簡單描述一下這種關係。
影迷問:「我不喜歡它,我很生氣,因為我覺得自己被操控了,你覺得呢?」
馮·提爾笑著說:「我覺得很開心。」
這就是拉斯·瘋·提爾,這就是拉斯·瘋·提爾的電影。
之所以討論這部電影,並不是說推薦每個人都去看這部電影,甚至喜歡這部電影。
如果把電影比作美食,我覺得瘋·提爾的影片很像是鯡魚罐頭。
絕大多數人會因為刺鼻難聞的氣味不敢接近,即使吃了也難以下咽。
當之無愧的「黑暗料理」。
可有趣的是,在一些人眼裡。
它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味。
推 薦 閱 讀
期待你分享到朋友圈
加小編微信dypc5252,進電影爬蟲用戶交流群
獲取及時的電影資訊,獨到的觀點,線下活動信息
還有更多福利哦~
ಠᴗಠ
點一下好看,筆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