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薦書目:
《新賣桔者言》
推薦理由:
他,嬉笑怒罵拒絕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一篇博士論文,震驚經濟學界
他,當選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此位置上唯一的外國人
他,逃過謊,賣過古董,搞過藝術展
他,打的了官司,當的了分析員
他,一部《新賣桔者言》,洛陽紙貴
他,是張五常
中國唯一一個敢拒絕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男人
對於張五常,可以用兩個詞概括:狂生,天才。
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天才。34歲,以博士論文《佃農理論》震驚了西方經濟學界。從不拘泥於學術,十多年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像個瘋子一樣」,賣橘子、賣珠寶,在街頭巷尾逛出了「張式經濟」。他是經濟學家,也精通攝影,書法,收藏,攝影作品可以於簡慶福一較高下。他養過魚,倒賣過玉石,也大年夜賣桔子,每每都能在折騰中發現些什麼。
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狂生。拒絕過諾貝爾獎,理由是評獎委員會太「功利」。他受邀作為嘉賓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大典,也常常對同行的理論手起刀落,批的體無完膚。他是演講大師,不論是精英會,還是中學開學典禮,總是語出驚人,驚世駭俗,譬如「號召打開秦始皇的陵墓」、譬如「中國現在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他的狂氣瀰漫在每一個他接觸過的領域,對書法,收藏,攝影屆也是評頭論足,絲毫不口下留情。
反感他的人,看不慣他身上的狷狂之氣,但也不得不承認他在學術界的天賦和造詣。
《新賣桔者言》書名源於他多年前曾夥同幾名教授帶著學生在大年夜蹲在街頭賣四季桔,由此推翻了價格分歧理論的故事。這本書是他幾十年來在報刊雜誌網絡上發表文章的合集,讀者總是嫌棄他太愛研究,不愛紀錄,發表的文章終是散落在各處,想請求他編一本合集,於是就有了這本書。文章都是從觀察現象開始然後引進理論或假說做解釋的文章,內容按照發表的時間排序,按照研究方向分為不同部分。收錄的多為散文,這也是他的拿手好戲,把經濟原理,研究方法,抑或是人生哲理用輕鬆隨意的文字表達出來,結合有趣的經歷或是世界熱點,通俗易懂,膾炙人口。
最新編的《賣桔》共54篇文章,分為12部分。這些文章涉及的理論很多,有推翻價格分歧理論的,也有提倡產權私有的;有批評格雷欣定律(劣幣驅逐良幣)的,也有嘲笑博弈論的;有從舊貨幣看歷史風雲,也有反思打假貨行為,甚至一塊口香糖都可以告訴我們風俗習慣可以減少交易費用。
而且,書的內容並不只局限於經濟學,細細翻來,你總能在字裡行間找到張偷偷夾帶的「私貨」。《養蠔的經驗》告訴你該怎樣養生蠔;《從玉石市場看訊息費用》可以讓你目睹賭石市場手蓋毛巾的交易過程;《燕子風水說》看到張這樣的經濟學家也開過一個不怎麼成功的飯店,忍俊不禁。
「考古說」部分講述了他自稱的「經濟學家考古記」,看他從一個經濟學家的角度研究古董,用供需關係在古玩市場「撿漏」,聽他喊著「是打開始皇陵墓的時候了」,殷切的期望著西安能回到楊貴妃時代的盛世繁華。半夜讀到他自稱是文物專家,一本正經的說真正的專家在鑑定時都會說不知不知,譏笑美國專家小看他張五常是有眼不識泰山,小看中國文化罪不可赦,差點笑出來。心想:這老頭實在是太狂,太可愛了,腦子裡自然地浮現出他好像氣鼓鼓的一臉傲嬌的自稱專家的樣子。
《賣桔》的文字極淺,通常是在開頭講述一個自己或是友人的生活趣事,引出一個經濟理論,從一個特殊單所有人都能明白的角度切入,或贊同或批評(多半都是批評的啦),有時還會提出自己對於理論的糾正。每每讀到此處,都會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即使沒有糾正,也會看到曾經課本上乾巴巴的理論有了一個生動的解釋。譬如我讀到《荒謬的「定律」-兼與林行止商榷》時,看到張對于格雷欣定律的評論,就對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豁然開朗,想到定律假設對賣家智商的忽略,也就明白了所謂的劣幣與良幣之分也就是一種隱形的雙幣制這個道理。
但這不是《賣桔》最想讓我們明白的,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你會看到張最想讓你明白的不是支離破碎的理論,而是研究方法。以真實世界現象為起點,然後用經濟學理論分析,看不到則驗不著,這是經濟學界實證第一人幾十年來不斷吶喊的。現在的經濟學界,即使是西方的學者,做經濟研究時都是先在小黑屋裡用數學或是邏輯推論,再到現實中牽強附會一個實際的例子。經濟學本是源於社會,源於市場的,脫離實際的理論不加驗證就發表來誤人子弟,簡直是本末倒置。張幾十年遊蕩在街頭,用眼睛興致勃勃的觀察這個世界,這就是「五常經濟學」的起點,也是精髓。他曾說過:一個有真實數據支撐的毛頭小子也能把學術泰鬥打的體無完膚。
除了學術,我在反覆翻看他對於中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關注,不得不感嘆他的執著。他本可以在美國安安穩穩的做他的學術天才,卻跑回這個剛剛有一個市場雛形的祖國,直言:這是一個最好的制度!整日用雙腿度量著中國的大街小巷,不論演講的舞臺是世界的學術研究會,還是一個二線城市的中學教室講臺,他都能投入最大的熱情,講述著他對於中國的看法。他明白所謂名利不過浮雲,名望如日中天時也是一副隨意的樣子;受人排擠,門庭冷落時就偏安在香港一隅,尋處海灣養養石斑魚,在網絡和博客上更新文章。
他在美國呆了十幾年,在中國的童年也是充滿了逃荒,戰亂,被學校退學這樣的陰暗,但還是個徹徹底底的中國人,喜歡從小吃到大的粵菜,喜歡中國的書法,喜歡中國的女人,喜歡中國。在芝加哥大學演講時為中國青年平反:我今天能站在這裡是很榮幸的。但我要你們知道,當你們在亞洲的農村那裡看到茅舍前那些在爛泥地上打滾的孩子,我曾經是其中一個。假若他們有我的機會,他們也可能站在這裡。
拳拳赤子心,嘆哉惜哉!
責任編輯:Samantha
本文由ACCAzone(微信號:zbctzh)原創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