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普遍認為韓國最弱,這國家在當時都差點沒能保住七雄的地位,然而,我們卻發現,一個比韓國更沒存在感的燕國卻能穩坐七雄之一,這是為何呢?
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燕國比韓國地理條件優越,韓國地處四國之地可以說處處危機,旁邊隨便哪個國家都能將其取而代之,而燕國遠離中原紛爭,把發展重點放在了東北方向,燕國在後期甚至都開發到朝鮮半島去了,可想而知其地理潛力巨大。
第二個原因是燕國通過變法強國消除了自身周圍的威脅,燕國的威脅其實就是在他下面那個強大的齊國,齊國崛起後一心想要擴展領土,前是稱霸泗上,後轉過矛頭來就直指燕國領土。
燕國的變法就是從這裡開始,始於一場鬧劇,始於一場滅國之災。
當時燕國是燕王噲在位,他看到各國通過變法先後強大起來,於是他也想在燕國進行變法改革。他希望能有一個有才能的人出來主持變法,恰在這時,善於專營投機的子之,取得了燕王噲的信任,被任命為相,掌握了燕國大權。
後來鹿毛壽跟燕王說,「當年堯帝之所以被人稱讚聖賢,就是因為他把王位禪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因此天下太平。如今您也可以效法堯帝的做法,把位置讓給子之,子之不接受,那麼您也會受到世人稱讚,燕國就此強大起來。」燕王聽後覺得有道理,心想沒準這是個變法的好辦法,於是就答應了。
對,你沒聽錯,這個燕王不知道是不是沒睡醒還是腦子有問題,就這麼把國家權力讓給了子之,而子之這邊也是從來沒見過這場面,天下掉餡餅的事情誰不願意啊,一口就接受了燕王的禪讓,公元前314年,燕國完全淪為子之之手,國事列決於子之。
子之治燕國三年,「國大亂,百姓恫然」,激化了燕國的各種矛盾,更要命的是,燕王噲讓太子平失去了繼承權,這還不算還把太子的官印給收回了,這讓太子很不爽,在這種情況下,太子平與將軍被迫發動政變,發兵圍攻子之,雙方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戰鬥,死傷無數,太子平和將軍在混戰種死去,燕國大亂。
這個時候,齊宣王這個老狐狸來了,趁火打劫,藉口平定燕國內亂,出兵伐燕,僅用50天就攻下了燕都薊城(今北京市西南),殺死了燕王噲與子之,企圖滅亡燕國。這不僅引起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也招致中原各國的幹涉。之後,齊國被迫從燕國撤兵,趙武靈王便把原在韓國作人質的燕公子職護送回國繼位,是為燕昭王,這才是我們的主角。
新君繼位,國內一派悽涼景象:田地荒蕪,房屋倒坍,百姓在廢墟上啼飢號寒。昭王奮發圖強,決心復興燕國,他深知治理國家,最要緊的是多延攬眾多的人才,有了人才能百廢俱興。但如何覓求賢才,昭王苦苦尋思,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為此,昭王不恥下問,很誠懇的去向郭隗請教,說:「先生,咱們燕國現在勢單力薄`國破民窮,是無法向宿敵齊國復仇的。我很想找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能人,來幫助我革新政治,振興國家,而後洗刷我們的奇恥大辱,請先生教我,該從何處著手?」
郭隗答道:「大凡能成帝業的君主,總是與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在一起;能行王道的君主,總是與得心應手的臣子在一起;而那些亡國之君,圍繞著他的勢必是一些庸庸碌碌的奴才。如果君主能放下架子,禮待那些德才兼備的士人,甘當他們的學生,那麼,非但他們會心悅誠服的出力效勞,還能吸引強十倍`百倍的賢才前來投奔,這是自古以來治理國家`獲取人才的規律。大王您如能在招聘到賢才後屈身上門求教,大家看到您思賢若渴,那些有本領的人一定會像百川匯海似的源源而來。」
郭隗接著講了一個故事:古時有個國君,打算用千斤去求千裡馬,但3年也沒買到一匹。一名內侍自薦為國君去購買。3個月以後,輾轉打聽到千裡馬的消息,可惜剛一趕到,那匹馬已死了。內侍就用500金把死馬的頭買了回來。
國君大怒,說:「我要得是活千裡馬,誰讓你用500金賣了個死馬頭?」
內侍從容答道:「死馬頭還花了500金,何況活馬呢?天下知道這消息,就會把駿馬送上門來的。」果然,不到一年,千裡馬就送來了3匹。
講完這個故事,郭隗說出了自己的打算:「大王您如果真想招賢納才,不妨就從我身上做起,讓天下人都看到,像我這樣不才的人尚且收到您如此的尊重,何況那些德才大大超過我的人呢?這樣國內外的賢才就會不遠千裡向我國聚集了。」
於是,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選擇了一個吉祥的日子,舉行隆重的儀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請到新宮殿裡去住。昭王每天都要像學生請教老師那樣前去探望。昭王還在沂水之濱,修築了一座高臺,用以招徠天下賢士。臺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這座高臺便是著名的「黃金臺」。
英才薈萃,國勢漸盛。燕昭王愛賢敬賢的名聲不脛而走,風傳天下,各國才士爭先恐後的奔赴燕國。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將劇辛從趙國來,謀士鄒衍從齊國來,屈庸從衛國來,樂毅從魏國來,真是人才濟濟,鄒衍是陰陽五行家,當時已名聞天下。他在齊國時就受到尊重;週遊魏國時,魏惠王親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趙國時,平原君側著身子走路來迎接他,並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塵,畢恭畢敬。
燕昭王迎接鄒衍時,比魏趙更為恭謹。`他親自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面清潔道路。入坐時昭王主動坐在弟子坐上,敬請鄒衍以師長身份給自己授業。昭王特意為鄒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宮,供其居住講學。後人因此便用「擁慧先驅」和「碣石宮」這兩個詞語來比喻用優厚待遇尊禮賢才。
昭王的這些做法應起了很大的反響,投奔燕國的士人更為踴躍。昭王大開國門,不拘一格地廣為接納。不僅歡迎知名學者,而且把那些有志滅亡齊國的,熟悉齊國險阻要塞和君臣關係的善於用兵打仗的士人,盡數收留下來,並給與優厚的待遇,多方積蓄力量,以利興燕破齊。聚集於燕都輔助趙王振興燕國的眾多士人之中,最傑出的人物要數樂毅。
樂毅的祖先樂羊是個魏國人,樂羊率領魏國軍隊攻滅了中山國。當時,樂羊的兒子樂舒是中山國的將領,魏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中山國國王烹殺了樂舒,還煮成肉羹送去給樂羊,樂羊坐在營帳把一杯肉羹全吃了。在上演了「樂羊食子」的故事之後,中山國滅亡,樂羊在原來中山國的領土上有了一塊封地。中山國復國成功之後,又被趙國滅亡,於是樂毅成了趙國人。
有意思的是,中山國復國成功靠的是一文一武,這個武將居然是樂羊的孫子。中山國和老樂家淵源很深。樂毅原本是要在趙國做官的,但正好碰到「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慘死,樂毅改變了方向,去到了魏國。但樂毅真正揚名立萬卻是在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