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文藝之聲推出特別策劃
今日繼續分享名家學者心中的經典之作
讓文藝作品帶給我們信心和力量
由黑澤明執導的《生之欲》,於1952年在日本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個身患絕症的人,結束自己三十年渾渾噩噩的「木乃伊」生活,尋找人生意義的故事。今天,我們把這部影片送給在疫情中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的每一個人。戰勝疫情,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盡職盡責。
以《生之欲》致敬
每一個在疫情中盡職盡責的普通人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是影片《生之欲》要尋找的答案。影片聚焦一個身患癌症、時日無多的老公務員,在自己離世前四個月找到了人生的價值。甚至可以說,他感覺人生在這一時刻出現了新生。
影片在1952年上映,距今已將近70年。久遠的作品中出現的這些困境,就像我們今天所遇到的很多焦慮一樣普遍存在。影片在跨越時空之後,仍能帶給我們極大的心靈震撼。
市政府市民科科長渡邊堪治,是近三十年全勤的模範地方公務員。家庭主婦們聯合向市政府申請填平地下水道的積水,在上面建造兒童遊樂場。申請書轉了一圈後,又被踢回市民科。一年後,主婦們第二次到市政府提出建議。一個月後,渡邊科長因身體不適,去醫院被查出胃癌,而且只能活4個月左右的時間。渡邊回到家,望著妻子的遺像,追憶往事,感到孤獨無助,又得不到兒女善待。絕望中的渡邊沒有去上班,取出存款中的一半,在酒館借酒澆愁,希望能得到解脫。女科員小田切給了絕望中的渡邊以啟示。第二天,渡邊上班了,在堆成山的文件中取出了那份家庭主婦的聯合申請……
五個月後,渡邊死在了新建的兒童遊樂場的鞦韆上。
這部影片之於日本的意義,就像《公民凱恩》之於美國電影一樣,是極其偉大的現代主義作品。《生之欲》的敘事方式和命題都非常令人感動。影片向內深入了人的內心,向外關注著二戰後的日本社會。黑澤明將亂世感置於面對死亡之刻。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末期的男主角渡邊堪治,從渾渾噩噩的痛苦過渡到想盡情玩樂、想尋找青春的種種掙扎,最終產生一種自覺。於是為了一群婦女孩子,盡職盡責的與機關官僚主義抗衡。黑澤明在影片中屢屢強調著這種面對死亡產生的自覺,需要極強的意志力,也面臨著無法挽救的孤寂。
「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談戀愛吧!
趁紅唇還沒褪色前,趁熱情還沒變冷卻,
誰都不知明天事,誰都不知明天事;
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談戀愛吧!
趁黑髮還沒褪色前,趁愛情火焰還沒熄滅,
今天一去不復來,今天一去不復來……」
影片最後的雪夜,渡邊坐在新公園的鞦韆上,哼唱著《生命是短暫的》,雪花紛紛揚揚落在渡邊的肩頭,快要將他全部染白。就在這靜悄悄的雪夜,他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或者說,伴著每一次鞦韆的擺蕩,渡邊獲得了「新生」。這一幕揭示出電影悲傷表象下催人奮進、發光發熱的精神內核。
在當下嚴峻的疫情防治情況下,每一個人要真正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才能對得起自己這份工作,才能真正把自己的職業精神體現出來。圖文編輯:劉辰瑩 李津嬋 趙倧博
合作聯繫:zhaozb@cnr.cn
每 天 帶 給 你
新 鮮 的 獨 家 專 訪
熱 辣 的 文 藝 資 訊
值 得 關 注 的 熱 點 趣 聞
微信:wenyi1066
微博:文藝之聲
抖音:1378275242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