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個鏡頭揮之不去,是男主角渡邊先生那張始終愁苦的臉,斜上角的光照著他眼裡閃爍的淚,嘴中似乎包滿了一生的苦痛,卻不知向誰人訴說。這張黑澤明鏡頭下獨一無二的臉,我卻偏偏看到了無數人的影子,也許是我的父母,也許就是我自己。
1 開端
電影名叫《生之欲》,即生的欲望,展現了男主角渡邊先生在查出胃癌以後陷入生存的困境,再通過「他救」與「自救」的方式奮力求生,最終坦然走向死亡的過程。電影的力量無疑是強大的,它毫不避諱地揭示生命的苦難,讓我們跟隨著渡邊先生的腳步,重新體認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電影在「回憶」、「他救」與「自救」中,展現了渡邊先生人生的最後時刻,也驗證了美國著名心理學埃裡克森的觀點,即人生發展八階段中最後階段的「回顧、遺憾與自我接受」。
2 回憶
電影的前半部分,是渡邊先生查出胃癌以後,對此生的經歷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詳細回憶。渡邊先生前半生處於幸福滿足的狀態,他將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全都賦予給了他的獨生子,自年輕的妻子離世後,他沒有續娶,但他並未感到孤獨,因為幼子的長大成人,就能填補他內心的缺失。
電影敘事渡邊先生前半生的經歷時,採用了現實與過去交織的手法,有意將渡邊先生前半生幸福滿足的狀態,與現下虛無孤獨的境況強有力的對比,順勢展開了渡邊先生漫長而艱難的「自救」路程。
3 他救
電影第二部分,渡邊先生採取了「他救」的方式。渡邊先生中年以後,幼子已經長大成人,結婚組建了新的家庭,自然與曾經親密無間的父親疏遠,渡邊先生沒能處理好與成年後的兒子之間的關係,仍舊把全部生命的意義寄托在兒子身上。當他無意聽到兒子想要拿他的養老金買新房時,他誤以為兒子不再愛他。這時,他的希望突然破滅了,築起生命的高牆頹然崩塌。所以,他離家出走,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
先是在居酒屋遇到二流的通俗作家,尋求他的援助,在燈火搖曳的街頭揮霍一晚後,仍舊心靈空虛。緊接著,他又找到了原公司辭職的女下屬,像溺水時抓住浮木似的,不肯鬆手,因為她的年輕、她的笑,像一劑回春的藥,可以帶給他生命的希望,但仍舊彌補不了他心底巨大的空虛。
4 自救
電影第三部分,渡邊先生在錯誤的陷阱中兜兜轉轉,終於採取了「自救」的方式。他再也沒有把生命的重量依附在任何人身上,沒有靠作家的指引,沒有靠女下屬的笑聲,而是遵循著內心的召喚,回到公司,從成堆的文件中,找到那份在電影開頭被拒絕的家庭主婦聯合申請修建公園的文書。作為市民科科長,修建公園早就超出他的職能範圍,但他卻把這件事看做生命最後的希望。
渡邊先生曾多次低聲下氣請求其他科的幫助,不顧冷眼旁觀,也不怕黑幫勢力的挑釁,正因為此時他的內心足夠堅定,所以迸發出的生命力量可以摧毀一切阻撓。這一次,他真正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雖然只有不到六個月的時間,但當他臨死之前,在茫茫大雪中蕩著鞦韆唱歌時,我相信,他是真正地快樂,也是真正地無憾。
5 尾聲
渡邊先生是幸運的,卻也是獨特的,導演黑澤明是溫情的,卻也是殘酷的。渡邊先生終於通過「自救」的方式,找到了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獲得了真正的生命自由,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他那樣幸運,因為我們大部分庸人,終其一生,都會活在虛無的恐怖氛圍中,循環又循環,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我們總以為生命是一口永不枯竭的井。
「人生苦短,戀愛吧少女。在你那如赤花般的紅唇還未褪色以前,在你那如潮水般的熱情還未冷卻之前,無人會知明日事。人生苦短,戀愛吧少女。在你那如墨般的黑髮還未褪色之前,趁著你心中的愛火還未熄滅之前,今日一去無復返。」
這首歌,電影中兩次出現,第一次是渡邊先生在歌舞廳中的哼唱,鏡頭中是那張始終愁苦的臉,斜上角的光照著他眼裡閃爍的淚,嘴中似乎包滿了一生的苦痛,卻不知向誰人訴說。此時此刻,他仍在虛無中。
而第二次,是在影片結尾,無邊的黑夜包裹著蒼茫的大雪,渡邊先生蕩著鞦韆在寂寂無聲中笑著唱。此時此刻,天寒地凍,而他卻能感到生命之火的存在。
電影帶給我的力量無意是強大的,我也像渡邊先生那樣問過我自己,如果生命只剩下半年,我會做什麼?現在,我的心底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
那麼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