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死之華

2021-02-06 華人公寓


讀高中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棋王》,頗為震撼。尤其末尾的幾句話,還抄在本子上——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裡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後來又多次聽說這個鐘阿城有多神,尤其在侯孝賢的電影裡。但記得他寫的《稀有金屬》,說能做侯孝賢編劇的,只有朱天文,在南都看到喬納森寫文章反駁,那吳念真算什麼。

只是阿城另外的書不容易找到,在臺北誠品都有意去找都沒有找到。越是找不到就越想看,終於有機會等來了,買了《脫腔》、《文化不是味精》,雖然有很多刪節。

也看了電影《棋王》和《孩子王》,小說《樹王》也印象頗深。這幾天反覆讀,除了經常出現的重複話題,還是有些啟發,於是再做摘錄。

這兩天總是想起「生之欲死之華」,除了《本命年》,好像他在另一首歌也提到過,也許是印象錯誤,但頭腦中盤旋的是另外一首歌,卻總是想不起來。


一種冠狀病毒造成的非典型肺炎,成為多年來的世界性事件。這其中的一切專業研究,從一開始就被強烈地要求向民眾普及。當我們從普及的範疇有所了解之後,社會性恐慌才會有所克服。普及是有力量的。


人是貪婪的,他會思想所以他貪,動物不貪。人因為會思想,產生價值觀,貪是價值觀的問題。動物佔有資源有限制,沒有像人那麼希望無限地佔有,因為它們沒有思想。動物永遠有一種本能的警覺,相對來說,人沒有這種警覺性,就是因為人貪,地球才會毀滅。


現在這麼多人在宣揚所謂個性,其實知道共性才會知道個性。對共性知道得越多越清楚,個性才會更清楚。人被共性異化的時候,才該宣揚個性,抵制異化。個性是很難的,它是原創性,創造性,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


人的本能是武的,也就是動物性。文是對武,也就是對動物性的約束。相對武化,文化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東西。對資源的掠奪和佔有,是動物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為什麼這種掠奪佔取資源的武性絕不能通過生物技術去掉?勞倫斯提示我們,去掉的話,人類也就失去創造性。


惡是非常有力量的,它常常是本能造成的。比較起來,真善美是教化。上帝不阻止惡,反而常常通過惡,讓人知道善。大到戰亂、權爭、名利,小到家庭、人事,它的紛擾根源都在資源的分配。聰明人會讓每個人都有資源。佛說慈悲,是因為他知道人性中惡的底線,最好都有惡的預反應,然後回頭,看見光明。


中國哲學是直覺性的,西方哲學是邏輯實證的。東方認同自然,人不過是自然的一種生命形式;西方認同人本,與自然對立。東方藝術是狀心之自然流露,所寫所畫,痕跡而已。西方的藝術狀物,所寫所畫,邏輯為本。邏輯實證讓方法成為本體,自然不能明白研究客體的本體,而失去科學的意義。


中國近代唯一的思想家魯迅最後是悲觀的,失望的。魯迅對青年都失去希望,這悲觀真正是冷的。魯迅反對讀中國古書,但他晚年在病中只讀中國古書,他說洋書太重,古書輕,這悲觀是無奈的。魯迅死前寫道,本來要學基督徒的寬恕,但想來想去,決定一個都不寬恕,這悲觀是徹底的。


張愛玲對新中國也是抱有希望的,不過她有一個標準,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思想方式會不會受到侵犯,這個底線不能保持,就走。張愛玲一直到在洛杉磯去世,總是頑強地保持著個人生活方式不被侵犯,這是我最尊敬她的一點。張愛玲和魯迅都是以肉身逃避顯現出他們大於具體的時代。


現代文明,常常會使我們養成一種傲慢,對以前的生活或生產方式不認同,又或者反過來,對以前的生活或生產方式有一種媚。在進步的文明裡,快樂嗎?存在總是有得有失,但,得的是快樂嗎?失的是快樂嗎?文明的進步帶來的快樂中,有不少是因虛榮所致。虛榮會產生壓力,難免終會不快樂了。


雅斯貝爾斯認為公元前六百至前三百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人類的幾大文化模式(古希臘、古中國、古印度)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開始超越和突破原始文化,以理智、道德面對世界,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之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古印度之釋伽牟尼,中國之老子、孔子。


莊子開了中國文化的審醜先河,我們長久沉浸其中,已經不自覺了。因為醜形之內,有自然美好之精神,非懂心者,不能辨之。兩千年後,現代主義藝術中,醜怪之形,凸顯出來,用以傳達人內心的異化和動物性的衝動。一個藝術家如果能夠以原始巫為潛動力,又能夠有覺醒傳統的能力,就能夠感性而深刻。


頹廢很怪,只有不自覺的時候才迷人,所以有時雄奇,若蘇東坡、辛棄疾,有時婉約,若王實甫,有時曠直,若李白,有時簡素,若張岱。頹廢是指鬆懈某種狹隘,敏銳的悲觀。頹廢是造成藝術敏感的重要的質之一。風度在於不自覺的時候,頹廢亦是摩仿不來的,摩仿的結果是可笑。


縱深關係,縱深感,對我們人類意味著生死存亡。準確判斷縱深,是我們生存的本能意識。我們所謂的審美意識,無不由本能意識一層層疊加上來,直到審美異化了我們自己。我們身處深廣之境,會因為目之所及能迅速判斷無危險而心生浩嘆,也會因遭遇狹長甬道,不知險從何來而恐懼刺激。

相關焦點

  • 黑澤明的《生之欲》與梵谷
    其中尤其以拍攝1952年的《生之欲》及之前1951年的《白痴》和之後1954年的《七武士》這三部作品時期,是黑澤明拍電影最有熱情的時期。      ——且不論對《白痴》的普遍差評,僅是考慮《白痴》《生之欲》《七武士》的片長都大大地超過了兩小時,即可斷定黑澤明在這個時期是最有創作熱情的。這種熱情當然會帶來傑出的作品。
  • 《生之欲》
    當發現自己唯一的精神寄託--兒子,更關心自己的退休金與財產繼承權,他決心利用最後的時光彌補自己,享受一點可購買的歡愉。在萍水相逢的作家帶領下,他們穿梭於各種燈紅酒綠,風月喧譁之所卻沒有令渡邊得到真正的安慰。
  • 《嫋嫋夕陽情》生之欲的釋放
    黑澤明的晚年胸懷自述,生之欲的釋放(黑澤明早年拍過生之欲)生亦何苦,死亦何憂最後的一群孩子在田野間玩捉迷藏的場景,回歸人的本來面目到底人不過是來到世間嬉戲一場的孩子- Maadha Kai? - Madadayo~全片至此 心理釋放完成
  • 生之欲:一個公務員之死
    1美國著名的影評家羅傑·伊伯特在《偉大的電影》裡這樣評論《生之欲》:我覺得,只有為數不多的電影能夠實際上啟發某人去改變生活,而《生之欲》就是其中之一。這麼多年來,我大概每五年就會重看一次《生之欲》,每一次它都令我感動,引我深思。」這段話於我心有戚戚焉。
  • 感情事,剪不斷,理還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誠不以富,亦祗(zhī)以異:這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後兩句。此詩表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子對其丈夫喜新厭舊的悶悶不樂情緒。想跟丈夫離婚,但丈夫又沒休她,導致心中猶疑不決。子張問怎樣才算遵從於道德和明辨是非迷惑的能力。
  • 影評|《生之欲》——渡邊搖擺的鞦韆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他的一部傑作——《生之欲》。開場,一個全景的俯拍,人被公文堆分割,主人公故意被拍得很小,在夾縫之中,顯得非常無力、卑微。他的生命意義仿佛只在於按印章,他的生機、活力整日消磨在無意義的文牘案堆之間。 「他曾經想真正活過,但這種情緒早已在毫無意義的忙碌中消磨殆盡了。
  • 日本經典電影《生之欲》,1952年的黑澤明對於「生與死」的態度
    日本經典電影《生之欲》,1952年的黑澤明對於「生與死」的態度歡迎來到百家號(大康說情感),生和死一直都是人們一直在想,但是極少去討論的話題,同時也是一直在困擾著人們的問題,每個人都應該有著自己的答案。
  • 雖生猶死,向死而生——死亡的意義,《生之欲》
    未到將死之日,必死之凡人何必自苦?——《生之欲》將給出答案。電影《生之欲》海報影片來源於黑澤明的思索:「有時候我想到自己的死亡」。他撂給橋本忍一句話:「一個關於不久人世之人的故事」,於是,橋本忍寫出了劇本《活下去》,也即本片《生之欲》。這是一部關於人生和人性的集大成之作。片中對於生死的界定、對於官僚主義的諷刺、對於人性的深剖、對於人生的徹底反思,深入人心又淋漓盡致。主演志村喬的表演無關技巧,走心又深沉。這部電影第一次看便撼動我心、以及之後的生活。
  • 《生之欲》:讓你看到生命中最閃亮的光
    央廣文藝之聲推出特別策劃
  • 【精彩視頻】豆瓣9分日本經典劇情片《生之欲》完整版
    2、《生之欲》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即便拋開電影對當日日本政府麻木現實的剖析和批判,從人性甦醒的角度也一樣偉大,而單就電影結構而說,也足以是一部偉大的電影,繼承了《羅生門》開啟了《十二怒漢》。主題歌「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談戀愛吧/趁紅唇還沒褪色前/趁熱情還沒變冷/誰都不知明天事」悲觀而積極3、生之欲!一部關於人生、人性的集大成之作,在這部電影中,黑澤明達到了他精神世界的巔峰。
  • 看電影合集:豆瓣9分日本經典劇情片《生之欲》完整版
    2、《生之欲》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即便拋開電影對當日日本政府麻木現實的剖析和批判,從人性甦醒的角度也一樣偉大,而單就電影結構而說,也足以是一部偉大的電影,繼承了《羅生門》開啟了《十二怒漢》。主題歌「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談戀愛吧/趁紅唇還沒褪色前/趁熱情還沒變冷/誰都不知明天事」悲觀而積極3、生之欲!一部關於人生、人性的集大成之作,在這部電影中,黑澤明達到了他精神世界的巔峰。
  • 生命的死循環——電影《生之欲》
    ‍1 開端 電影名叫《生之欲》,即生的欲望,展現了男主角渡邊先生在查出胃癌以後陷入生存的困境,再通過「他救」與「自救」的方式奮力求生,最終坦然走向死亡的過程。此時此刻,天寒地凍,而他卻能感到生命之火的存在。 電影帶給我的力量無意是強大的,我也像渡邊先生那樣問過我自己,如果生命只剩下半年,我會做什麼?現在,我的心底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 那麼你呢?
  • 從電影《生之欲》談起!
    如果你也曾有這樣的時刻,那麼我推薦你看一部電影——《生之欲》。如果你正在準備公務員考試,那你更不能錯過這部電影。《生之欲》是一部60多年前的日本老電影,影片由黑澤明執導,志村喬主演。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不怕劇透。市政府市民科科長渡邊,是近三十年全勤的模範公務員,中年喪妻後沒有續弦,獨自撫養兒子長大,生活過得平靜又體面。
  • 《生之欲》:未經省察的生活不值得過
    《生之欲》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渡邊先生就是這麼一個公務員。他是一個科長,每天的工作就是處理民眾的抱怨。雖然如此,他只是每天把一摞文件依次蓋章,再堆成另一摞,代表這些文件已經處理過了。就這樣,他在辦公室裡度過了二十多年。
  • 《金色豪門》:因愛生欲,由欲生罪,愛命為果的豪門家族史詩
    影片根據伊莎貝爾·阿連德的小說《幽靈之家》改編而成。《金色豪門》展現了一幅愛恨情仇的畫卷,描述了半個世界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本世紀的智利,講述一個智利豪門家族20年代—70年代的興衰史,以及七情六慾帶來的美好與醜陋.揭示了電影的主題:因愛生欲,由欲生罪,愛命為果。
  • 《生之欲》:「我該如何存在?」
    黑澤明導演的《生之欲》(1952年)雖然不像《羅生門》(1950年)和《七武士》(1954年)那樣聲名遠播,但它同樣是一部堪稱偉大的作品。
  • 一個死了三十年,又奇蹟般活了五個月的人——渡邊的《生之欲》
    未到將死之日,必死之凡人何必自苦?——《生之欲》將給出答案。電影《生之欲》海報影片來源於黑澤明的思索:「有時候我想到自己的死亡」。他撂給橋本忍一句話:「一個關於不久人世之人的故事」,於是,橋本忍寫出了劇本《活下去》,也即本片《生之欲》。這是一部關於人生和人性的集大成之作。片中對於生死的界定、對於官僚主義的諷刺、對於人性的深剖、對於人生的徹底反思,深入人心又淋漓盡致。主演志村喬的表演無關技巧,走心又深沉。這部電影第一次看便撼動我心、以及之後的生活。
  • 看了黑澤明的《生之欲》,你打算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前段時間,心煩不已,看到了一位不相識的友人推薦電影《生之欲》,是黑澤明導演的作品。對黑澤明導演的了解,除了網上各路人馬的評論,我自己的了解大概就算是之前看的電影《羅生門》了。 黑澤明導演就我自己感受而言,是一個對社會認知比較深刻,並且能通過畫面傳遞出自己感受的導演。又讓我想到了我國優秀作家餘華,深刻的體悟,樸素的詞語寫出來。
  • 《生之欲》貪婪是一種美德
    在《生之欲》這部電影裡,主角渡邊是在得知自己患了胃癌並將不久於世的時候,才覺醒的。 在得胃癌以前,他是市民科的科長。他有一張很霸氣的獎狀「三十年全勤」,那張獎狀就掛著他的臥室,日日抬頭便可見。但他的工作實際上很無聊,就是從早到晚地蓋章,已經到了高度機械的程度。
  • 黑澤明現代題材電影觀後:霓虹燈下的生之欲 | 十七號觀影室
    可我又總感覺自己活得如此之少,於是我開始沉思,心情卻並不悲哀。」黑澤明這樣提及拍攝《生之欲》的初衷。沉思不難,真正難的是「並不悲哀」。死亡不難,更難的是活著。《生之欲》劇本曾經叫《渡邊勘治的一生》,橋本忍在年邁時寫回憶錄,仍不喜歡黑澤明改的這個名字,認為「有點拿腔捏調的味道」,可是另一位編劇、處於掌舵人位置的小國英雄支持了這個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