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
轉眼你已經111歲了
2017年,我們成為對門兒59年了
隔著那條窄窄的馬路望著你的身影
把你多年來的陰晴雨雪收進眼底
喜怒哀樂裝進心扉
為了每一年的今天能對你說聲
生 日 快 樂
今天 小晚
想帶你一起翻開這59年的相冊
1906年 你誕生於六朝古都南京
1933年 我出生在廣州石榴崗
1952年 我又獨自來到石牌
你肯定記得 那是1958年
我們第一次在廣州見面
我看著風塵僕僕的你第一次衝我露出微笑
以後就是對門兒了 請多多指教呢
我認真地點點頭
1996年
我們都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啦
我們還要一起努力 共同進步
2004年
我進駐大學城
2014年
你的番禺校區也迎來了第一批學生
到了2017年已有近萬人生活在這片土地
三地五校區的辦學新局面順利開啟
十年後,我們又在大學城相遇
然後 2010年
我們第一次擁有了屬於我們的BRT站臺
師大暨大站
我們倆的名字被刻上這條川流不息的馬路
連同我們之間的回憶親手放進歲月的長河
對了對了 還有2011年
你成為國務院僑辦、教育部
和廣東省政府共建的高校
2015年
我成為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地方師範大學中
唯一一所進入省部共建高校的大學
還記得嗎 2016年
中國大學社會科學綜合的排名
你位列全國高校21位、廣東第2名
我位列全國高校第33位、廣東第3位
同年,你與伯明罕大學攜手
共同成立暨南大學伯明罕大學聯合學院
成為廣東省第一所
開展「4+0」模式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2017年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資金安排方案公布
你獲得建設資金2.72億
我獲得建設資金2.35億
一同在邁向高水平的路上穩步前進
你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220項
批准金額8768萬元 立項排名全國32位
實現了項目增長的三級跳
還記得嗎 2017年
我們一同入選教育部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你的藥學(自定)躋身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我的物理學也率先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
「2018年亞洲大學排名」中
你位列亞洲184位
中國大陸綜合排名44位
如今
我 一校三區 石牌 大學城 南海
學科門類齊全
是華南地區教師教育的龍頭
你三地五校 廣州 深圳 珠海
文理工醫兼備
原來我們都走了這麼長的路了
在未來的日子裡
我們還要一起進步 共同努力
送來真誠的祝福
唐森&區惠芬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唐森 84歲 暨大歷史系退休教授
區惠芬 87歲 華南師大歷史系退休教師
2017年,也是他們結婚的第60個年頭了。唐森是廣東梅州市人,1952年,很幸運地趕上了全國第一次統一高考,考上了華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更幸運地是在這裡他遇到了可以相守一生的區惠芬。「我們是在三年級的時候在一起的」,那時候,她身體不好,他是班裡的學習委員,所以承擔起了為她補課的責任,「後來有個同學說她對我有意思」——就這樣,他們愛情的種子在華師萌芽了。
1956年,唐森順利考上了中山大學隋唐史的研究生,而區惠芬去了海南參加搶救少數民族歷史工作小組,1957年,兩人喜結連理。婚後,因工作的關係,兩人一直「分居」各地,「一年在海南工作十個月,只有兩個月回來的」唐森回憶道。研究生畢業後,唐森就來到了暨南大學任教,直到1978年,區惠芬才被調來華師歷史系,兩人才免了分離之苦。
退休後,區惠芬腿腳不好,唐森也時時伴她左右,「我們兩個就好像捆綁了在一起」,不會自己外出旅遊而留她一人在家。
談及兩校發展,唐森說,「我們上大學時候課室還是草棚,不像現在環境這麼好」,有心的人無論什麼環境都能堅持學習,也希望兩校的學生都能把握住現在的好時代,好好學習。關於暨大111年校慶,唐森笑言「可能不可以,但是還是希望能參加暨大120年的校慶,看著暨大發展得越來越好,也希望兩校學生能多開展聯誼活動,增進兩校學生的感情。」
馬茂軍夫婦
緣分把我們緊緊拉在一起
馬茂軍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張海沙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圖為馬茂軍夫婦與導師著名文學理論家霍松林教授在一起
「暨大的老師常開玩笑說,對面華師的老師在我們暨大的辦公室寫出書來了。」來自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的馬茂軍老師笑著說起他和暨南大學的淵源。
1995年,馬茂軍從陝西師範大學取得文學博士學位之後,來到華南師範大學任教。和他同期從陝師大畢業來到廣州工作的,還有一位姓張的「女同學」——這位女同學在日後成為了他的愛人。一個在華師,一個在暨大,隔著一條中山大道的兩位老師從相識至相知,走到了「相守」。用馬茂軍引用的一句話來說,這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了。
馬茂軍每天都會到暨大的辦公室「上班」,沒有課上的時候他就在那裡看書寫書,寫出了《宋代散文史論》、《中國古代散文思想史》、《宋代文章學》。暨大的蔣述卓書記、程國賦院長、博士點負責人鄧喬彬教授在辦公室見馬茂軍見多了,便開他玩笑,說要收他辦公室的「租金」。「我就和他們說,我就是暨大的『編外教師』。」講到這裡,馬茂軍和他的愛人都笑了。馬茂軍還經常向蔣述卓教授、劉紹瑾教授請教古代文論問題,向徐國榮教授請教六朝文學問題,並且寫成了《論六朝文派》發表在《文學評論》上。他們不僅是馬茂軍在暨南大學的學術好友,還是羽毛球、桌球球友。
2016年11月,馬茂軍做客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成為華師第一位主講《百家講壇》的學者。這一次機緣與他的愛人有著不可不說的關聯——「當時中央臺找了我的愛人,我開車送她去。其他幾個教授都講完了,負責人就問還能不能推薦誰。我愛人說,『我有一個司機,他也能講。』」於是,馬茂軍前去試講,並憑藉對李商隱《無題》詩的動人闡釋贏得了節目組的肯定,最後登上了央視的舞臺。
說起來是很奇妙的緣分,不少華師的老師,都有一個在暨大的「家屬」。「我們幾個朋友有時也會談起,為什麼兩個人要在不同的工作單位呢?莊子說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隔著一條中山大道,更多了些許的距離美。」馬茂軍笑言。兩個人就這樣,在各自的教研崗位上深耕,追求學術理想,培養學術人才。
龔曉兵&範瑞芳
我願追隨他的腳步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範瑞芳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龔曉兵
範瑞芳和她的丈夫龔曉兵是在家鄉的大學校園裡相識的,本來兩人相約考北京的研究生,但由於一些「陰差陽錯」,龔曉兵老師來到暨南大學開始研究生的學習,研究生畢業後,就留在了暨大。畢業後範瑞芳也追隨丈夫來到了廣州,「他因為要在這裡嘛,我也就一起過來了。」
曾經在暨大居住過較長時間的範老師說,暨大學生更活躍,視野更加包容、靈活;但是華師學生的嚴謹性、自律性更強。「暨大也是一百多年的老校,而且這麼多年幾易校址,從上海到北京到廣州,最後就落戶在石牌這個位置。作為我國排行第一的僑校,其實是有它特殊的意義和作用的。」
有人說
暨大像開放的國際舞臺
華師像沉穩的育人殿堂
而在兩校的求學經歷
讓我捧著書本不忘優雅起舞
馮浩鵬:
大學教會我「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馮浩鵬
本科畢業於華師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傳播學專業
暨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在讀
談及在暨南大學讀研期間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馮浩鵬提到其與導師馮廣超因所用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確而爭論的場景。在馮浩鵬心目中,大學最重要的特質便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刨去一些功利心的想法,希望最後做學生的這兩年,能夠真正學到東西」,這是馮浩鵬讀研究生的原因。因高中時有著紮實的數學功底,他選擇了統計學方向的導師馮廣超。導師的嚴格要求時常讓他感到頗有壓力,但能夠遇到一位醉心學術的導師又是無比幸運之事,因為「這些很難的東西必須要高強度的訓練才能學得會」。談及暨大的求學之旅,馮浩鵬說,「暨南大學讀研究生絕不會感到後悔,因為知識層面的豐富是切實各感且令人滿足的。」
張綺琳:
「開學我拖著箱子過個天橋就來到華師」
張綺琳
本科畢業於暨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
華師心理學院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在讀
從暨大到華師,一座天橋連接了張綺琳的兩個夢想。「在暨大最大的收穫是就讀了號稱王牌專業的新聞學,在不斷實踐中接觸到不同的人和觀念,對我的眼界和知識儲備提升很大;在華師最喜歡的是讀到了自己喜歡的專業,每天都很忙碌充實,因為跨專業讀研,每天累成狗,但是十分快樂」,張綺琳說。
談及暨大111年校慶,她說,「仿佛110校慶就在昨天呢,希望暨大越來越好,暨大的學生有更多的思辨精神和獨立自主精神就更好了」。
樊旭:
「我同樣深愛著兩所學校」
樊旭
本科畢業於暨大體育部體育教育專業
華師體育科學學院體育教學專業研究生
他喜歡暨大。「在暨大的學習和生活都很便捷,如今常常懷念高大上的圖書館、環境優美的食堂、宿舍24小時不間斷的熱水澡、方便的宿舍電梯,還有石牌東路一路的美食。」
他喜歡華師。「在華師大學城校區學習的。大學城校區環境和空氣都很好,整個校園也很大,為學生提供很多學習的地方。食堂飯菜的種類特別豐富。」
「喜歡他們都有濃厚的學習氛圍,喜歡他們都有對學生認真負責的老師,我在暨大最大的收穫是愛情、良師和人生觀,在華師最大的收穫是知識和友誼。「
談及暨大111年校慶,他表示有幸身為暨南人,忠信篤敬已牢記心頭,感恩母校當年的悉心培育,「祝願我的母校暨南大學越來越輝煌,越來越強大,桃李滿天下。今年也是暨大體育學院成立兩周年,祝願體育學院越辦越好。「
凌嘉蔓:
「敢仰望的人眼中自有光芒」
凌嘉蔓本科畢業於華師文學院編輯出版學專業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
談起自己在華師與暨大的求學經歷時,凌嘉蔓心生許多感慨。「在華師難忘的經歷太多了,最深刻的是與四個同學一起組隊做科研項目並拿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立項。」立項不易,「但就像一個妹子當時說的『敢仰望的人眼中自有光芒』,這些經歷也讓我更勇敢面對困難」。
而在暨大的經歷也一樣讓她回味。「剛到暨大的第一學期,老師上課習慣用英文PPT教學,並且教的統計軟體是從未接觸的R語言,只能跟小夥伴一起抱著各種統計學的書慢慢啃」。
不同的地方很多,但是兩所學校都有難忘的老師,像華師文學院的系主任,像暨大在家待產還心寄學生的導師。談及兩校發展,「兩所學校都激勵著她成長與進步,給她以溫暖與力量,希望兩校友誼長存」。
暨大珠區與華師大學城距離是110.6公裡
離暨大最近的城軌站之一是明珠站 打車需要13分鐘
廣州南站到大學城北要轉一次車 坐42分鐘地鐵
我知道c出口有一個擁抱在等我
這大概是異校戀最好的故事
——達浪和盔盔
對於在華師就讀的大一學生達浪來說,最快樂的事,就是能跟來自暨大珠區的女朋友盔盔見面。談到對華師的印象,盔盔對華師的黃昏情有獨鍾。「在天橋上看黃昏特別美,每次來華師走過天橋都要待一會再走。」除了黃昏和晚霞,便是楠園美味的晚餐。「時常會想起跟他在華師吃的牛腩鐵板燒,大概是沒有什麼人能像他那樣把肉都給我吃的吧。」
「我是半個華師人,他是半個暨大人。」
「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然後自然而然愛上那個他的大學。會因為他,關注華師的表白牆並琢磨是否要讓他上個牆,關注『晚安華師』了解校園動態,會為華師暨大都有學科入選『雙一流』而擁有雙份驕傲」。和盔盔有著相同的感受,達浪將暨大看作他的第二個校園,「很幸運擁有一個暨大的女朋友,讓我看到了暨大人自由包容的精神,亦給了我上進和奮鬥的動力」,對於兩個人來說,暨大和華師是他們聯繫的紐帶,「願暨大桃李滿天下,亦希望暨大和華師的友誼長存。」
「唯一堅持下來的
可能就是跨越這座天橋和他吃飯吧」
——大大和小小
暨大的大大和華師的小小在一起已經兩年多了,談及告白的故事,小小分享道,「高考後看了場電影,散場後就在一起。」如今,身處不同學校的他們,30個月的陪伴,一座天橋的距離,每天一定在一起吃飯的承諾,「我們都喜歡華師的雍園,我愛吃叉燒肉,他愛吃酸菜魚,不管多忙,都要一起吃飯。」閒暇時兩人會去彼此的學校蹭課,窩在圖書館學習。
回想剛剛在一起的時候,小小說:「高考報完志願之後發現大家學校都在廣東,一看地區就在馬路對面」,可是後來才發現大大所在的漢語言文學國家基地班一年級要在珠海校區,「所以一開始覺得異地戀就很傷心」。兩年後,小小開始感謝這一年的異校異地戀,「就像是給我們兩個的考驗,記得有一次生病剛剛還聊著微信呢,沒感覺到啥異常,聊著聊著他就說已經來找我了,很珍惜。」
「語先而跨海,持愛以越洋。」
暨大201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鄭曉萱
於11月3日在朋友圈中寫下的文字
寫給她的好友華師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鄭玉萍
兩人高二相識,一直是同班同學,還是同一宿舍的上下鋪。在鄭曉萱看來,兩人的友情是因為「人以群分」。「我們兩個都是特別認真的人」,高中的時候,鄭曉萱特別喜歡語文,鄭玉萍則格外喜歡地理,在充滿壓力的學習生活中,兩人相互鼓勵著一路向著目標邁進。鄭曉萱平時容易失眠,高考前夕更為嚴重,鄭玉萍總會變著花樣逗她開心,幫助她轉移注意力、緩解焦慮情緒。
大學,這對好朋友最終也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自己最愛的學科。雖然學校只隔了一條馬路,但二人坦言開學至今也只見過一次面,但是老友見面的第一反應還是歡呼加擁抱。微信上肆無忌憚地互相調侃,互稱「醜萍」「醜萱」,雖然很少見面,聊天的頻率也有所減少,「但是知道她在為了地理和大學生活努力的時候就會非常開心」,鄭曉萱如是說。
有那麼一對閨蜜
從前的她們同桌相伴
現在的她們分別
以華師人和暨大人的身份成為了「對門兒」
——張璐 麥紫薇
兩個人從認識到現在有四年光景了。從一開始的相親相愛發展成了後來的互撕互黑,生性活潑的麥紫薇說自己成功把張璐從一個眾人心目中的「女神」調教成了「女神經」。
「網絡一線牽」,雖然在不同的學校學習生活,她們卻對對方的日常生活非常了解。能夠如此親近對方的生活得益於兩人在微信上的親密互動。兩個人還關注了對方學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平時路過華師、看到華師的新聞都會有種特殊的親切感」,麥紫薇笑道。
華師剛過完84歲生日,又迎來了暨大的111歲生日。「我突然想到,如果暨大是一個人,她會孤獨嗎?當然不會啊,因為從她27歲開始,華師就一直不離不棄地陪伴著她。那麼未來,也願華師與暨大一起,再走百年風雨。」就像我在華師,眺望暨大,你不在身邊,卻在心上。
用他們的經歷和情感纏繞成新的相冊
記錄華師&暨大的下一個59年
為了給對門慶生
我們還收集了兩校學生
生日祝福
華師與暨大之間的故事
不僅承載在這些深厚的感情上
也留存在這些年一同走過的風風雨雨裡
今天 是你的生日
在這裡鄭重地道一聲
親愛的對門兒 生日快樂
文案 | 易靜 黃昭穎 鄭敏 謝小婉 梁淑霞 江豫
劉東鑫 李雨萱 林怡婷 劉保瑩 路瑗媛 阮佩雯
攝影 | 王首農 伍登輝 劉博瀚 李楚華
伍煒臻 楊怡 王煜瑩 劉保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製圖 | 楊愛詩 蔣天霖 李文慧 楊怡
編輯 | 劉保瑩
責任編輯 | 鄭宇雲 杜明燦 李梅 楊柳青
後臺回復關鍵詞即可獲取
校歷丨投稿丨招生丨轉專業丨輔修丨雙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