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不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
國圖,生日快樂
從1909年到2020年,從什剎海東北岸廣化寺到白石橋,從京師圖書館到中國國家圖書館,走過百年風雨歷程的國家圖書館館名數易,館址幾經變遷。
如今的國家圖書館已經成為亞洲第一大圖書館,總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擁有超過4000萬冊/件館藏文獻。
今年9月9日,國家圖書館迎來111歲的生日。111年的砥礪前行,離不開代代國圖人的守護。
如果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這一代代的國圖人就是最好的「鋪路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視頻丨代代國圖人
妙手書醫,讓古籍重現光彩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歷史長河中難免有些古籍散佚破損,如何讓這些古籍重現光彩,這就離不開那些「妙手書醫」——古籍修復師。擁有「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文津閣《四庫全書》「四大專藏」等珍貴特藏300萬餘冊件的國家圖書館一直致力於古籍的修復工作。古籍修復最重要的是什麼?國家圖書館都修復過哪些古籍?戳視頻,一起了解一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視頻丨國圖古籍修復
歷史不只留在紙上,還能存在聲音裡?
作為國家記憶資源總庫,收集和保存時代記憶是國圖的光榮傳統。早在抗日戰爭的初期,國圖便與西南聯大合作成立了中日戰事史料徵輯會,對抗戰史料進行了搶救性徵集。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攜手抗疫,為守護這段全民戰「疫」的時代記憶,做好特殊時期的國家記憶保存,國家圖書館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廣泛徵集抗疫過程中形成的有價值的代表性主題資源。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還與國家中醫醫療隊、東直門醫院共同啟動了國家中醫醫療隊援鄂口述史訪談項目。
全民閱讀,書香中國
今年6月份,一張湖北農民工在東莞圖書館讀者留言表中的離別留言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書能明理、餘生永不忘你」。
2006年「世界讀書日」前夕,中宣部等11個部委,共同倡導並發起全民閱讀活動,流動圖書角、24小時書店陸續出現,農家書屋、職工書屋、社區書屋不斷完善,神州大地閱讀「最後一公裡」的距離不斷被縮短,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圖書館、書店,購書、讀書。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視頻丨全民閱讀
在國家圖書館111歲生日之際
讓我們走進圖書館
與書為友
讓書香飄萬家
製片人丨王宇
記者丨靳丹妮
編輯丨楊毅
鳴謝丨中國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