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去北上廣這些大都市給人繁華和虛幻的感覺之外,還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在偏遠的城鎮中生活著,他們的生活選擇更少,平凡真實,也許他們才能代表屏幕下的大多數中國人和底層中國社會的生存現狀。
紀錄片《千錘百鍊》
在熱氣騰騰的中國電影賀歲檔裡,有一部不太顯眼的紀錄片安靜地上映了——加拿大華裔導演的《千錘百鍊》。
《千錘百鍊》曾經入圍2012年聖丹斯電影節,並獲得米蘭電影節最佳紀錄片、舊金山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長片和第4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等多個獎項。
可看性很強的紀錄片
該片的導演張僑勇擅長用故事化的電影語言去拍攝紀錄片,在這部以拳擊為主題的紀錄片中,分三條主線記錄了四川會理縣拳擊教練齊默祥和他的兩個徒弟何宗禮和繆雲飛的拳擊和生活。齊教練已經過了拳擊運動的黃金年華,但是依舊想最後比一場,完成自己的職業理想。他的兩個徒弟雖然訓練成績優異,都考上了省拳擊隊,但是生活的現實和命運卻讓他們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影片剪輯和配樂都十分流暢,強對比性的剪輯和鼓點強烈的配樂,在齊教練和徒弟們的訓練和生活場景中,都產生了極強的節奏感,使得整部影片有了劇情片似的跌宕起伏。加上本片拍攝使用的是當時領先的5DⅡ作為基本攝影器材,其景深極淺、畫質銳利,能夠貼身跟隨拍攝,因此讓整個影片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氣質。影片還使用了大量的空鏡頭,在故事之外關注到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增加了一份空曠感和悠悠的禪意。
以真實的姿態記錄
張僑勇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紀錄片導演,其另一部作品《沿江而上》曾經在2008年斬獲金馬獎。拿獎之後,他馬上投入《千錘百鍊》的計劃和拍攝中。根據導演的自述,他更傾向於紀錄片的影像記錄語態,或者記錄性強的故事片的拍攝,對於他來說,紀錄片是記錄真實的一個人生時段或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線索。
在影片為數不多的生活場景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齊教練和他的徒弟生活的地方,夜市裡甩頭髮賣烤肉的小夥,青春期的男孩在夜市搭訕女孩,兩個教練去中學選拔拳擊苗子時說「選得上就是國家的人了,選不上你就是你媽媽的人了」……這些場景就是真實的中國三四線城市人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
返回故事本身,記錄也是冷酷,甚至有點殘忍的。離開職業拳擊多年的齊教練試圖衝擊WBC拳王爭霸賽金腰帶,我們看到他一點一點開始訓練,用高強度的鍛鍊和身體訓練恢復體力,從眾人簇擁的鎂光燈和掌聲中走向賽場,但是依舊無法面對失敗,被日本選手打敗,拋毛巾(拳擊比賽中認輸)表示放棄,然後影片戛然而止,沒有絲毫回味和煽情。
張僑勇說:「我們跟拍了近兩年時間,其實已經變成了齊教練的朋友和某種程度上他的傾訴對象,我們在情感上也希望他贏,希望他成功,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他的失敗,面對真實。」
製片人韓軼還提到,當時齊教練已經是帶病上場,在凌晨的比賽結束後被送到當地的校醫院急救,那是影片中沒有也不可能提到的很多背後的故事之一。紀錄片導演和團隊不僅要面對如何完成作品和拍攝,其實更多是深入被拍攝人的生活,去和他們一起生活,一起承擔。生活這個編劇沒有給你確定的結局,一切都是未知的,這是紀錄片的風險,但也是它最大的魅力。
底層社會現狀報告
《千錘百鍊》中,可以看到拳擊運動員經過千錘百鍊,挑戰自我的奮鬥精神,但齊教練和兩個徒弟的故事其實是3個失敗的故事。齊教練沒有贏得象徵拳王的金腰帶,他還是在會理縣城裡繼續他作為拳擊教練的生活,去中學選拔苗子,沒有成家,影片上映後據說工資漲了2000元;徒弟何宗禮在省隊裡堅持每日艱苦的訓練,期待有朝一日考上國家隊;徒弟繆雲飛最終在家人的壓力下,放棄了拳擊道路,當了一名普通的建築工人。3個人最後都要自己面對不成功的現實。紀錄片的導演沒有獨白,但是我們隱約看到了導演的自述:失敗也有力量,失敗也是人生。
張僑勇從《沿江而上》開始,就試圖看到那些公眾視野之外的中國人。他常說,因為華裔的身份,他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幽靈,有著西方的大腦和視角,但根又在中國。這部紀錄片也是他試圖貼近真實中國的一種方式。
正是藉助真實的故事和導演的鏡頭,我們看到了當下底層中國人些許無奈的現實生活。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城鄉結合部的街景,年輕人價值觀的混亂,兩個少年對人生道路的迷茫、分歧和選擇,繆雲飛和家人對生活的無奈和妥協……
當我們感動於齊教練的故事,為他的失敗惋惜的時候,在更多人包括大多數海外觀眾的眼中,他們看到了整體: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中國,除去北京、上海這些大都市給人的繁華和虛幻的感覺之外,還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在偏遠的城鎮中生活著,他們的生活選擇更少,他們的生活平凡真實,他們也許才能代表屏幕下的大多數中國人和底層中國社會的生存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