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精英說(ID:elitestalk)
香港,一個遍地繁華的都市,據2018年度胡潤財富報告,香港作為高淨值人群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億萬富豪數量高達21100,差不多每350人當中,就有一個身價過億。
與此同時,它也是貧富懸殊最顯著的地區。
數據顯示,2018香港貧窮人口創新高,高達140.65萬人,人數創下2009年以來的十年新高,貧窮率達20.4%,即每五個人就有一個貧窮。
正如有陽光的地方,就一定有陰影。在紙醉金迷的錦繡繁盛之下,同樣有人正為一口飽飯、一張可供休憩的床而苦苦掙扎著。
其中,並不乏天真稚嫩的面孔,他們,就是生活在香港最底層的「窮孩子」。
或者在導演黃肇邦的鏡頭下,是遊弋穿梭在大都市中,一條又一條小小的魚。
紀錄片《子非魚》的橫空出世,為它年輕的創作者捧回了若干座獎盃,看過紀錄片以後,人們唏噓著、感慨著,因為這是極其少見的以孩童視角觀察貧窮的影片。
一群小學三年級的香港底層孩子出現在片中,描繪著他們的故事與生活,透過孩子的眼睛,能看到遠非個人所能控制的社會圖景。可所有人都秉持的那份希望——「教育改變命運」,又真如口號中那般輕易嗎?
香港紀錄片《子非魚》
●「抽中麵包」的孩子們●
香港九龍,坐落著一所名字獨特的小學——鮮魚行學校,它由當地鮮魚行總會主辦,連名字都透著濃濃的草根味兒。
也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這裡的學生大多非富非貴,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是新移民,有的靠微薄的綜緩維生,總而言之,這是一所「窮孩子」聚集的學校。
在鮮魚行學校,有一個有趣的傳統項目——「貧富宴」,當天會把全校孩子召集到一起抽籤,抽中的孩子可以上臺美美地吃一頓盒飯,而沒抽中,只有兩塊麵包果腹。
校長梁紀昌似乎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貧窮,出身貧或富,有時並非人力所能決定,也不是誰的錯。
就像抽籤抽到盒飯或麵包,是隨機事件。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子非魚》
就當校長拿著話筒,慷慨激昂地講著為了以後吃上盒飯,要做怎樣怎樣的努力,抑或吃上盒飯以後,想著如何如何回饋只能吃麵包的人,佘偉豪卻坐在臺下昏昏欲睡。
關於貧與富的大道理他聽過好多,但在這個10歲孩子的心裡,窮不過意味著當他想買球鞋,卻只得到媽媽否定的回答「沒錢」!
佘偉豪與媽媽,租住在一幢唐樓的其中一間,那是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劏房」,意指把一間房間分割成好幾間,租金也會便宜點。
在逼仄的空間裡,他時常發愣。這裡實在太窄,平時吃飯只能放在冰箱上吃,寫作業要靠著床寫,而床的一頭,緊挨著洗手間。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子非魚》
可就算是租這樣一間劏房,佘偉豪媽媽都已經是竭盡全力,她文化程度不高,基本上只能靠體力為生,在物價高得嚇人的香港,她從來不敢買超過100元的東西。
與貧窮相伴相生的,還有事物的陰暗面。
佘偉豪媽媽帶著兒子搬了好幾次,可他們再怎麼搬,也逃不出相似的底層環境。
不夠圓滿的原生家庭,破裂的親情,家長陪伴的缺失,是許多孩子共同面臨的困境。
纏繞在他們身畔的,真的不僅僅是窮而已。
在貧富宴上,校長的說辭似乎給了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哦,原來我們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是「抽中麵包」的小孩。
●讀書改變命運VS跨代貧窮●
當然,在校長梁紀昌的心目中,學校最為重要的使命,就是幫助孩子們找到改變自身命運的那條路,鼓勵他們向上流動。
「不論出身,大家一定要用功學習。」
「讀書才是同學們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子非魚》
他時常到同學家中做家訪,當看到有個同學一家與另外四家擠在一個小房間裡,沒有書桌,吃飯時五夥人搭夥,長嘆了一口氣。
家訪完畢,梁校長再次鼓勵這個學生好好學習,他迫切地期望這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們能找到奮發向上的動力,翻身在此一舉。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子非魚》
可就算梁校長再怎麼強調「讀書改變命運」的口號,他也無奈地發現,這年頭光喊口號根本毫無用處,跨代貧窮才日益成為常態。
從窮困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都沒能靠著讀書改變命運,反而是墜落進更加深不見底的貧窮深淵,一代代傳承下去。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子非魚》
窮孩子讀書一定不努力嗎?未必。
在片中,佘偉豪就是個當之無愧的小學霸,他的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每當有記者來採訪,他都能拿出成績單,驕傲地說出名次。
可就算他學習怎麼努力,成績再怎樣優秀,每當遇上和入學資質密切相關的課外活動,佘偉豪還是有可能因為交不起費用而缺席。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子非魚》
在香港這樣一個國際都市,英語在升學與求職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佘偉豪英文一直不夠好,僅靠學校所教也很有限,但母親再焦急,也依舊拿不出給孩子補習英文的錢。
「外面上一節課要100元,真的拿不出來。」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子非魚》
可以說,家長的經濟實力,從方方面面限制了孩子獲得更好機會的可能性,而他們的文化背景與視野,也幫不到孩子分毫。
其實我們無法苛責,這些掙扎在貧困線的家長,最大的努力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更高層面的東西,並不在他們能力範圍之內。
但久而久之,僅僅為了生計而存活於世間的觀念,也悄然浸染了下一代的心靈。
當年的一組數據顯示,以領取食物援助的群體為例,有40%左右都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折射出跨代貧窮現象的細枝末節。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子非魚》
從客觀上來說,底層孩子缺少與更高階層孩子競爭的經濟、文化與人脈資源;從主觀上來看,許多孩子也已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讀書改變命運,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僅僅是聽上去很美的一句口號,真的要通過努力學習而考入名校,考入名校後再躋身上流階層,這種萬裡挑一的概率,離現實很遙遠。
●相差幾百公尺的起跑線●
在《子非魚》展映前後,香港RTHK《窮富翁大作戰》真人秀,就請到了一位富家千金到鮮魚行學校做幾日的交換生,交換過程中,恰好寄住在董汝峰家中。
近距離接觸,也讓「窮孩子」們深受震撼。
圖片來源於
《窮富翁大作戰》第二季之《窮學生 富學生》
這個走進鮮魚行學生中間的「白富美」叫Tiffany,父母都受過良好的教育,父親更是某外資銀行的高管,家境殷實。
當佘偉豪不得不因為經費問題連本地的學校旅行都缺席時,同齡的Tiffany已登頂過巴黎鐵塔,去瑞士打過雪仗,下海洋親過海豚。
讓底層孩子可望而不可及、讓底層父母囊中羞澀的英文補習,在Tiffany這裡也不是問題,因為父母早已斥重金請來美國外教,每周有好幾堂一對一的線上口語課。
圖片來源於
《窮富翁大作戰》第二季之《窮學生 富學生》
臨時到鮮魚行學校交換的Tiffany,也的確沒有辜負媽媽的期望,表現得異常優秀。
孩子們或許還不能夠理解這種差距意味著什麼,只是玩作一團,在他們的世界裡,對階層等概念的理解還不清晰,來短暫交換的Tiffany是個可愛的玩伴,這就足夠了。
圖片來源於
《窮富翁大作戰》第二季之《窮學生 富學生》
在《子非魚》的結尾裡,佘偉豪背對著鏡頭,面向維港的水面背誦著一首叫《播種》的小詩,虔誠的聲音迴蕩在這座城市的上空,仿佛映襯著它的繁華與希冀。
像佘偉豪這樣的孩子也是有夢想的,比如想去美國留學,甚至想去哈佛念書。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子非魚》
而在《窮富翁大作戰》的那檔真人秀結尾,完成鮮魚行學校交換的Tiffany則回到家中,打開電腦,用流暢的英文寫下了感悟:
「我認識到自己是個幸運的女孩……我有很好的父母,有舒適的生活……將來我希望能多多幫助底層人士,捐款給慈善機構……」
無論是佘偉豪還是Tiffany,在孩子們心中,都懵懂地堅信著目標一定會實現,未來在他們眼前平整地鋪開,仿佛並無差別。
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承諾與保障。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投資可能帶來本金損失;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