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錄片 子非魚.Fish Story.2013 記錄香港貧窮線下的小學生生活反思香港教育制度

2021-03-02 BBC紀錄片

《子非魚》黃肇邦導演以三年的時間紀錄了鮮魚行學校一班活在貧窮線下小一至小三學生的學生生活。故事圍繞班中成續優異的佘偉豪和他的好朋友。這些孩子在嬉笑頑皮背後,承受著非一般的經濟和家庭壓力:他們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靠微薄的綜緩維生,所住的板間房曾面臨騷擾;有的是新移民,仍在學習適應……這些孩子親述面對貧窮和各種家庭問題的感受。電影從小孩子的眼睛出發,透過他們天真無邪的對答反映出他們如何從日常觀察?片中亦加入了很多小孩子兒時面對的困惑,如友情、愛情,笑中有淚。媒體報導等認識自己無力控制的成人世界和社會問題。

這套紀錄片不禁令人反思:香港教育制度是否依然能夠作為一向上流動的階梯。出身自基層家庭的我,相信教育可為小孩子提供一個公平的平臺,讓所有小孩子,包括任何階層,任何背景,都可以有一個較平等的起步點,只要學生努力讀書,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神,便會得到合理的回報,亦可公平地向上流動,因此,自己最後決定執起教鞭當老師。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現時的社會發展好像並非如此,很多時因為社會制度及結構的發展,令不公平的情況出現,就是俗語說的:輸在起跑線上。例如因為電影的主角是新移民,在媽媽獨力照顧下生活艱苦,在學校裡有不少課外活動也因費用問題而不能參與,亦會影響其升中機會;片中一眾小朋友亦會因為自己的家庭背景承受不同的壓力,小朋友無論在社會資本(人際網絡)、文化資本亦會比良好家庭背景成長的孩子遜色。教育作為一個社會選拔(social selection)制度,理應是把學生放在同一個起點上受教,選出優才,為社會作貢獻,而學校有責任擔當一個社會均等者(Social equalizer)為學生提供均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黃肇邦導演及梁紀昌先生(鮮魚行學校校長)卻有另一種看法。導演指他當初計劃拍攝此紀錄片的原因,是因與時下青少年接觸後,對於那些「邊青」的過去感到好奇,亦不明白為什麼社會及整個教育制度好像把他們拒諸門外,認為這樣有違教育的原意。所以,導演希望可以看看那些青少年的過去,看看他們是如何成長,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一個年青人。導演後來發現,大人眼中的貧窮,原來在小學生眼中未必是什麼一回事,或根本未必是一件很大的事件,反之,小朋友有的是那種由心而發的生命力,對世界及身邊的事充滿好奇,就是這一份好奇,令他的人生閃閃發亮及充滿光彩,只是後來,這種生命力慢慢隨時間而消失。梁校長亦分享,他認為最糟蹋的情況不是學生的出身背景有多差,而是他對於未來沒有想像力,對未來失去盼望,而沒有發奮的動力。所以,校長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必先要對學生的未來抱有希望,並加以鼓勵及栽培,而非著眼於學生面對的困難及失敗,或單只訴諸於制度上的不足。

教育最美麗的地方,是為社會上不同的人士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不論其身份背景都可以有均等的機會,靠自身努力作一番成就,這個自我實現的過程重點在於它給社會大眾一個訊息: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另外,自己對電影一開幕主角的朗誦畫面最為深刻,亦貫穿了整個故事:小魚兒是種子,種子因有強大的生命力而有著無限的可能性。有時除了問魚兒們是否過得快樂,其實換個角度看,小朋友心中或許沒有快樂不快樂的概念,反而是純粹地充滿生命力,充滿一種對外界的好 奇,天不怕地不怕,就算是在石隙中依然茁壯成長。莫欺少年窮,其實窮富老嫩都莫欺,因為那股由內而發的生命力是生命的最根本。

點擊左下"閱讀原文"連結觀看視頻

-THE END-


訂 閱 BBC紀錄片

長 按 二 維 碼

識 別 圖 中 二 維 碼

相關焦點

  • 香港紀錄片折射社會底層命運,貧窮與宿命能否被逾越?
    或者在導演黃肇邦的鏡頭下,是遊弋穿梭在大都市中,一條又一條小小的魚。紀錄片《子非魚》的橫空出世,為它年輕的創作者捧回了若干座獎盃,看過紀錄片以後,人們唏噓著、感慨著,因為這是極其少見的以孩童視角觀察貧窮的影片。一群小學三年級的香港底層孩子出現在片中,描繪著他們的故事與生活,透過孩子的眼睛,能看到遠非個人所能控制的社會圖景。
  • 把英語習語「fish story」,翻譯為「魚的故事」,老師搖了搖頭
    文 | 教育君把英語習語「fish story」,翻譯為「魚的故事」,老師搖了搖頭!對於英語單詞fish,我們都知道它指代的是魚,但是fish一詞跟其他的單詞組合成英語習語,則會延伸出新的含義,比如對於英語習語表達「fish story」,你們可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香港的國民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注意,官網右側發表的「新聞稿」2013年,「教協」出版《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以「佔領中環」為議題》,註明是「公民及通識科教材」,並請到鼓吹「公民抗命」的非法「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做顧問。2016年8月,「教協」領袖葉建源不但表態支持中學生在校園內宣揚「港獨」,更把他們美化成「有主見、個人見解及關心時事的中學生,較有強烈本土意識」。
  • 香港電影節開幕,歷屆獲獎紀錄片大盤點
    第四十二屆香港電影節於今天開幕,有哪些精彩的瞬間呢?一起來看看吧!雖然香港國際電影節屬於非競賽為主的放映節展,但是針對新人作品的火鳥大獎競賽單元也發現了很多優秀的新作,火鳥大獎競賽項目包括[新秀電影競賽]、[紀錄片競賽]和[國際短片競賽]。
  • 香港小學為激勵孩子學習開辦貧富宴:這個世界,從來就不公平
    東西兒童教育(ID: eastwest_edu)影片簡介:《子非魚》記錄了鮮魚行學校一班活在貧窮線下的小學生的生活,即使生活在不安定的環境中,孩子依然努力嘗試展現其生命力,這是成年人不欲或無暇去理解的,亦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本義。
  • 香港適合貨幣局制度嗎?—關於貨幣局制度的反思
    吳立雪 陳清華  貨幣局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2016年年初,採用貨幣局制度的香港又受到一次衝擊和考驗,美元兌換港幣的匯率最高觸及7.819,金融大鱷重返香港攻擊外匯市場的傳聞甚囂塵上,這使得淡出公眾視野多年的貨幣局制度又回到聚光燈下。
  • 杭州 | 過去與未來之間:CNEX紀錄片展映
    欣媛的媽媽生長在中國浙江農村,生下欣媛一歲後,依靠欣媛爸爸的海外關係,夫妻二人去西班牙謀求生計,因為經濟原因,他們六年未曾回國。欣媛由外公外婆帶大,直到七歲那年,才第一次真正的見到媽媽,她不叫「媽媽」,叫「誒」。媽媽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把欣媛和弟弟從浙江鄉下帶到北京的姑媽家,在昂貴的私立寄宿學校就讀。從四年級到六年級,這個女孩的生活與情感是影片的另一線索。
  • 香港去年貧窮人口近150萬,扶貧委員會委員:工資低是問題根源
    【環球時報報導記者 楊偉民】香港特區政府23日發表《2019年貧窮情況報告》,香港最新貧窮人口高達149.1萬,創下11年新高,比2018年多出8.5萬人,貧窮率達21.4%,即每5個香港人便有1個是窮人;如果在綜援、長者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等恆常現金津貼等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仍有109.8
  • 再見,香港!
    在這裡,極端的貧富將人們分隔在同一時空的不同次元,絕大多數人在可怕的貧窮中掙扎,極少數在豪門榮耀中醉夢。這裡的生活是激情四射又暗淡無光的漩渦,只有往昔獅子山下的奮鬥歲月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共同追憶。時代輪轉,獅子山下歌聲不再,當年激情都隨香江東去,那時脫穎而出、白手締造商業帝國的青年們早已成為這片土地的「老國王」。
  • 香港窮孩子、富孩子的對比:從出生開始,起跑線的差距就令人窒息
    香港這一寸土寸金的城市,其貧富差距與生活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根據資料顯示,香港作為一個財富與貿易的自由港灣,億萬富翁的數量就高達上萬人,然而一面天堂一面地獄,這裡的貧富懸殊也是最為顯著的地區。
  • 愛會離去,愛也會重來 「愛去·愛來」紀錄片展映-杭州站預告
    【電光倒影】鑑賞:本次參展影片既包括《少年*小趙》《沖天》《種植人生》等近年來獲獎新作,也包括《音樂人生》《子非魚》《不老騎士》等經典紀錄片,敬請關注放映及電影沙龍排期,佳作不容錯過:電光倒影,是南方人物周刊為愛電影的青年族群打造的電影類新產品
  • 香港書展x海港城「旅遊文化講座系列」2013
    今年第24屆香港書展,將於2013年7月17至23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海港城將積極參與其中,首度全力支持書展七大講座系列中的「旅遊文化講座系列」,廣邀兩岸三地及海外知名旅遊作者主講一系列的講座。
  • 什麼是好的教育,怎樣才叫會學習,這15部紀錄片會告訴中國家長答案
    許多家長由於各種原因,選擇「逃離」學校教育,把孩子帶回家自己親自教。早在2013年,中國臺灣就拍攝了一部名叫《宅·私塾》的紀錄片,將鏡頭對準3個家庭,這些家庭的父母們由於不滿臺灣體制內教育,而選擇在家「開私塾」。然而,自學教育究竟是好是壞?人云亦云...
  • 香港深層次問題:香港慈善組織制度下存在的法律和管理問題
    「 香港可獲免稅的慈善組織數目近年急劇上升,突顯了香港現時監管慈善組織的機制所存在的局限。申訴專員早在2003年所發表的報告中,把現有的監管機制描述為「既不全面也不周密,而且東拼西湊,缺乏成效。」 申訴專員指出,慈善組織在運作方面透明度和問責性不足,而現有的監管措施,既非涵蓋所有慈善團體,亦非涵蓋所有慈善籌款活動。
  • 報告指香港2019年貧窮指標承受前所未見上升壓力
    中新社香港12月23日電 (記者 張曉曦)香港特區政府23日發表《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受本地社會事件嚴重幹擾,2019年香港基層家庭所受衝擊頗為明顯,加上人口加速高齡化及住戶持續小型化,香港貧窮指標承受前所未見的上升壓力。
  • 國安法之後,香港亟待去除教育「臺灣化」
    當時家住香港尖沙咀的58歲勞工葉嘉喬(音),專門跑到港英政府所在地附近違規燒了一把紙錢,他用這種方式表達對58年間被英國殖民統治下屈辱生活的不滿。葉嘉喬是香港二代市民,其父早在1942年就從廣東到了香港,葉嘉喬和他父親兩代人都是勞工階層。去年8月,葉嘉喬病故,在臨終前曾反覆問其女兒:「回歸前我們在香港永遠是低人一等,回歸後才活得真正像個人。
  • 國安法之後 香港亟待去除教育「臺灣化」
    當時家住香港尖沙咀的58歲勞工葉嘉喬(音),專門跑到港英政府所在地附近違規燒了一把紙錢,他用這種方式表達對58年間被英國殖民統治下屈辱生活的不滿。   葉嘉喬是香港二代市民,其父早在1942年就從廣東到了香港,葉嘉喬和他父親兩代人都是勞工階層。去年8月,葉嘉喬病故,在臨終前曾反覆問其女兒:「回歸前我們在香港永遠是低人一等,回歸後才活得真正像個人。
  • 紀錄片《香港生命線》的藝術特色
    作者:李寧紀錄片以真實時代背景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通過加工與再現的創作手法,在探尋和挖掘社會重大主題中,保持著對時代發展、個體意識以及群體文化思潮的獨到見解。在眾多旨在記錄和觀照社會發展的文藝作品中,以紀實為基礎的紀錄片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節目樣態。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播出了五集紀錄片《香港生命線》。
  • 【英文有聲繪本】許願魚《The Wish Fish》
    This story is about Bob, Bet, the sea, big fish, small fish and a magic fish.這是個關於鮑勃,貝蒂,海洋,大魚,小魚,還有一條魔法魚的故事。
  • 跟拍香港窮孩子、富孩子的生活,人與人的起跑線到底相差有多遠
    在這樣一個貧富懸殊顯著的地區,富人和窮人過著天差地別的生活,而這種階級之間的差異也在他們的後代中影響和蔓延。紀錄片《子非魚》就是以幾個底層階級孩子的視角,為大家展示了一個真實又殘酷的世界。故事開始於香港的鮮魚行小學,來這裡讀書孩子的父母大多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男孩佘偉豪小男孩餘偉豪和媽媽一起租住在「劏房」裡。這不足十平米的狹窄空間就是母子倆生活娛樂的自由空間。由於生活艱難,餘太太說她買東西都不會買超過100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