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黃肇邦導演以三年的時間紀錄了鮮魚行學校一班活在貧窮線下小一至小三學生的學生生活。故事圍繞班中成續優異的佘偉豪和他的好朋友。這些孩子在嬉笑頑皮背後,承受著非一般的經濟和家庭壓力:他們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靠微薄的綜緩維生,所住的板間房曾面臨騷擾;有的是新移民,仍在學習適應……這些孩子親述面對貧窮和各種家庭問題的感受。電影從小孩子的眼睛出發,透過他們天真無邪的對答反映出他們如何從日常觀察?片中亦加入了很多小孩子兒時面對的困惑,如友情、愛情,笑中有淚。媒體報導等認識自己無力控制的成人世界和社會問題。
這套紀錄片不禁令人反思:香港教育制度是否依然能夠作為一向上流動的階梯。出身自基層家庭的我,相信教育可為小孩子提供一個公平的平臺,讓所有小孩子,包括任何階層,任何背景,都可以有一個較平等的起步點,只要學生努力讀書,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神,便會得到合理的回報,亦可公平地向上流動,因此,自己最後決定執起教鞭當老師。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現時的社會發展好像並非如此,很多時因為社會制度及結構的發展,令不公平的情況出現,就是俗語說的:輸在起跑線上。例如因為電影的主角是新移民,在媽媽獨力照顧下生活艱苦,在學校裡有不少課外活動也因費用問題而不能參與,亦會影響其升中機會;片中一眾小朋友亦會因為自己的家庭背景承受不同的壓力,小朋友無論在社會資本(人際網絡)、文化資本亦會比良好家庭背景成長的孩子遜色。教育作為一個社會選拔(social selection)制度,理應是把學生放在同一個起點上受教,選出優才,為社會作貢獻,而學校有責任擔當一個社會均等者(Social equalizer)為學生提供均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黃肇邦導演及梁紀昌先生(鮮魚行學校校長)卻有另一種看法。導演指他當初計劃拍攝此紀錄片的原因,是因與時下青少年接觸後,對於那些「邊青」的過去感到好奇,亦不明白為什麼社會及整個教育制度好像把他們拒諸門外,認為這樣有違教育的原意。所以,導演希望可以看看那些青少年的過去,看看他們是如何成長,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一個年青人。導演後來發現,大人眼中的貧窮,原來在小學生眼中未必是什麼一回事,或根本未必是一件很大的事件,反之,小朋友有的是那種由心而發的生命力,對世界及身邊的事充滿好奇,就是這一份好奇,令他的人生閃閃發亮及充滿光彩,只是後來,這種生命力慢慢隨時間而消失。梁校長亦分享,他認為最糟蹋的情況不是學生的出身背景有多差,而是他對於未來沒有想像力,對未來失去盼望,而沒有發奮的動力。所以,校長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必先要對學生的未來抱有希望,並加以鼓勵及栽培,而非著眼於學生面對的困難及失敗,或單只訴諸於制度上的不足。
教育最美麗的地方,是為社會上不同的人士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不論其身份背景都可以有均等的機會,靠自身努力作一番成就,這個自我實現的過程重點在於它給社會大眾一個訊息: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另外,自己對電影一開幕主角的朗誦畫面最為深刻,亦貫穿了整個故事:小魚兒是種子,種子因有強大的生命力而有著無限的可能性。有時除了問魚兒們是否過得快樂,其實換個角度看,小朋友心中或許沒有快樂不快樂的概念,反而是純粹地充滿生命力,充滿一種對外界的好 奇,天不怕地不怕,就算是在石隙中依然茁壯成長。莫欺少年窮,其實窮富老嫩都莫欺,因為那股由內而發的生命力是生命的最根本。
點擊左下"閱讀原文"連結觀看視頻
-THE END-
▼
訂 閱 BBC紀錄片
長 按 二 維 碼
識 別 圖 中 二 維 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