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教育,怎樣才叫會學習,這15部紀錄片會告訴中國家長答案

2020-11-17 澎湃新聞

原創 精英說編輯部 精英說

當今時代,育兒焦慮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普遍話題。

圍繞著孩子的教育問題,每個國家的原則和理念都大不相同,也由此衍生出迥然相異的教育模式。

那麼,怎樣才是最好的教育?誰才是最會學習的人?以及什麼樣的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迎接未來?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整理了15部高分經典教育紀錄片,讓您足不出戶,去探索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人如何學習,為什麼學習,以怎樣的方式學習,在相同和不同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創新教育。

01

英國

探訪國家:英國

紀錄片名稱:《交換學校:階級劃分》

圖片來源自豆瓣

推薦引言:

不知從何時開始,教育界一條涇渭分明的「規矩」已然成型——

有錢人會絞盡腦汁把孩子送進又好又貴的私校,讓孩子在接受精英教育之後,繼續成為同一階層乃至更高階層的精英;而工薪家庭,唯有讓孩子就近入讀公立學校,至於下一代的未來會怎樣,聽天由命。

在英國,情況也大體相似。

當兩組分別就讀於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孩子,與對方進行為期一周的交換,通過學生們的視角,我們能夠看到這兩類學校之間到底孰優孰劣,有什麼不同。

圖片截取自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

芬蘭、波蘭、西班牙

探訪國家:芬蘭、波蘭、西班牙

紀錄片名稱:《國際交換生(Class Swap)》

圖片來源自Bilibili

推薦引言:

面對亞洲學子近幾年的異軍突起,只有芬蘭身經百戰而屹立不倒,波蘭逆流直上而進步神速,其他的,類似於愛爾蘭、西班牙之流,基本是半斤八兩…

為此,愛爾蘭特意設計了一個歐洲本洲大型國際交換生的項目,並且全程記錄跟拍。三組愛爾蘭師生分別被送到了西班牙、波蘭與芬蘭,以親身經歷揭開了歐洲人內部的「教育鄙視鏈」。

擁有著傲人高等教育的歐洲各國,在面向十幾歲孩子的基礎教育上,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透過交換生的眼睛,他們又能從鄰國的佼佼者身上,獲得哪些教育啟示呢?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國際交換生》

印度、中國、法國、德國

探訪國家:印度、中國、法國、德國

紀錄片名稱:《印中法德的高考》

截圖來源:紀錄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推薦引言:

談起「高考」,記憶很快就能回到那個炎熱的夏天,空氣裡充斥著迷茫、虛無、期待、雄心……

即使多年過去,這場考試所帶來的影響卻可以一直縈繞:有人不斷懷念它,也有人竭力逃脫它,但無論哪種人,都會時常回頭去凝視那個當下。

在此之前,大多數人的人生很少有如此關鍵的72個小時,可以這麼大程度地影響你以後的際遇。

但與此同時,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各個角落,「高考」所包含的意義,可能遠比我們想像中更為複雜。

截圖來源:紀錄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中國臺灣

探訪地區:中國臺灣

紀錄片名稱:《宅·私塾》

截圖來源於紀錄片《宅·私塾》

推薦引言:

在這個新時代,學校教育的合理性和普適性遭到越來越多人的質疑。許多家長由於各種原因,選擇「逃離」學校教育,把孩子帶回家自己親自教。

早在2013年,中國臺灣就拍攝了一部名叫《宅·私塾》的紀錄片,將鏡頭對準3個家庭,這些家庭的父母們由於不滿臺灣體制內教育,而選擇在家「開私塾」。

然而,自學教育究竟是好是壞?人云亦云...

截圖來源於紀錄片《宅·私塾》

中國香港

探訪地區:中國香港

紀錄片名稱:《子非魚》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子非魚》

推薦引言:

香港,一個遍地繁華的都市,據2018年度胡潤財富報告,香港作為高淨值人群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億萬富豪數量高達21100,差不多每350人當中,就有一個身價過億。

然而,在紙醉金迷的錦繡繁盛之下,同樣有人正為一口飽飯、一張可供休憩的床而苦苦掙扎著。其中,並不乏天真稚嫩的面孔,他們,就是生活在香港最底層的「窮孩子」。

對於他們來說,所有人都秉持的那份希望——「教育改變命運」,真如口號中那般輕易嗎?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子非魚》

中國香港

探訪地區:中國香港

紀錄片名稱:《沒有起跑線?》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推薦引言:

隨著一線城市名校入學競爭的白熱化,引發了全社會、尤其是生育年齡群體的集體焦慮。越來越多的年輕的家長早早信奉起「不要輸在起跑線」,讓孩童間的「軍備競爭」不斷提前。

就在內地家長們為下一代的比拼而憂心忡忡時,殊不知,在祖國東南隅的香港特區,也有一群被壓力裹挾著前進的家長與孩子,相比之下,內地父母的焦慮與糾結,也許還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新加坡、芬蘭

探訪國家:新加坡、芬蘭

紀錄片名稱:《未來學校》

紀錄片《未來學校》

推薦引言:

如果僅考慮PISA成績,芬蘭也好新加坡也罷,都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新加坡能輕而易舉地奪冠;而芬蘭也很少跌出過前幾名,更是歐美地區的「老大哥」。

有意思的是,分別作為東西方教育模式的極致體現,新加坡與芬蘭卻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一個緊一個松,一個嚴肅一個自由,一個應試教育一個素質教育。

但這兩種「相剋」的模式,卻偏偏催生出了不相上下的好結果。這也讓人難免迷茫:這到底咋回事?所以到底哪種路徑才更優秀?

圖片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

探訪國家:新加坡

紀錄片名稱:《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圖片截取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推薦引言:

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磯的一半,自然資源匱乏,卻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強國。

在如此光芒耀眼的學習成績背後,這個國家卻迎來了50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教育變革!

這次改革的核心,是取消將不同成績的學生放置進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機制,學生可享受統一的學制,還可與高於或低於自身水平的同學一起上課。

這聽起來似乎是好事,這不就是想要「促進教育公平化」嗎?但也未免讓人疑惑,在許多國家,教育資源的公平與均衡早已被視作重要的奮鬥目標,怎麼到現在,領跑全球的新加坡才剛剛開始進行此方面的變革?

圖片來源於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日本

探訪國家:日本

紀錄片名稱:《自立的日本孩子》

圖片來源於SBS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推薦引言:

試想一下,如果你家娃剛上小學,學校離家不算近,每天需要乘公交、倒地鐵,你能放心在沒有大人的陪伴下,讓孩子一個人走完這段路嗎?

恐怕大多數中國父母的回答,都是「不願意」。

可就在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讓年紀小小的孩子獨自上學、放學卻成了一種「約定俗成」。大人們放心地給孩子們獨立通勤的機會,甚至在懵懂的孩子還未意識到這樣做的意義之時,就已有些「被迫」地被大人們推出了舒適區,硬著頭皮也要「自立」。

圖片來源於SBS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美國

探訪國家:美國

紀錄片名稱:《等待超人》

《等待超人》紀錄片海報

推薦引言:

總統家的孩子上什麼學校?為什麼選擇這所學校?這可能一直是美國民眾關切的問題。

不過,無論是甘迺迪、柯林頓,還是歐巴馬、希拉蕊、川普,在給孩子擇校這方面都出奇地一致,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又貴又好的私立。

如果向前回溯一個世紀,你會驚奇地發現:多年來,僅有一位總統將孩子送進了公立學校。

就在無數總統都在振振有詞地強調公立教育價值的同時,私底下卻心照不宣地把子女送入私立學校。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圖片截取自《等待超人》紀錄片

11

中國、芬蘭

探訪國家:中國、芬蘭

紀錄片名稱:《上海, 香港, 芬蘭的學生生活對比》

圖片來源於三地教育對比紀錄片

推薦引言:

一個是上海學生,在2009年與2012年連續兩屆PISA測試中,均奪得所有科目的冠軍。

另一個「競爭者」是芬蘭,這個僅有500多萬人口的北歐小國,卻在PISA測試中連年傲視西方「群雄」,成為歐美國家中表現最好的那個。

對于堅信本地學生已在學習上付出100%努力的香港教育家來說,這個結果是讓人好奇的。

芬蘭和上海的同齡孩子們,每天都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是怎樣的教育模式,讓他們能夠從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這背後又有哪些啟示?

圖片來源於三地教育對比紀錄片

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

探訪國家: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

紀錄片名稱:《他鄉的童年》

六集系列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上線不到一周,豆瓣評分9.1

推薦引言: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常年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周軼君,化身教育方式的探索者,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五個國家,關注「他國」教育中一個個頗具誘惑力的個體感受,希望以此解答自己的困惑和焦慮。

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

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

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

原來教育可以如此不同!

美國、印度、中國

探訪國家:美國、印度、中國

紀錄片名稱:《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推薦引言:

美國曾拍過一部紀錄片,將目光投向了不同國度的中學生,同樣是剖析各國在學習生活和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可惜的是,在這場跨國大比拼中,中國學生並沒有勝出。

在高中時段,同齡的印度孩子、中國孩子將如何分配時間?他們對未來有何規劃和想像?最後又是否能夠如願?這部看似輕鬆詼諧的紀錄片,卻揭開了頗為殘酷的真相。

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

韓國

探訪國家:韓國

紀錄片名稱:《學校互換:韓式教育》

圖片截取自BBC紀錄片《學校互換:韓式教育》

推薦引言:

韓國號稱全球中學教育最殘酷、壓力最大的地區之一,它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測試)中的表現,也是一貫地優異。

當三位英國學生來到韓國「留學」三天,體驗到真正的亞洲教育。在震驚與崩潰之後,有關於東西方教育的反思,也在比較中日漸清晰。

圖片截取自BBC紀錄片《學校互換:韓式教育》

韓國

探訪國家:韓國

紀錄片名稱:《差生3》

紀錄片《差生》

推薦引言:

金字塔尖的「別人家孩子」畢竟是少數,當人們踮起腳尖仰望這些耀眼新星,卻少有人關注那些依然在努力奔跑的「差生」。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升學率成為套在學校頭上的緊箍咒,為了完成KPI學生被分為「三六九」等,「火箭班、平行班、慢班」成為了區分學生成績好壞的「標籤」。

人們不禁發問:在父母普遍期望偏高、沉重學業負擔的高壓下,資質平平、不受重視的差生就真會輸在終點,被所有人遺棄嗎?

紀錄片《差生》

原標題:《中國家長必看的15部紀錄片,探訪不同國家學習差異,真正激發孩子內驅力!》

相關焦點

  • 這15部教育紀錄片,直面現實,讓人深思...
    今天給大家推薦15部教育紀錄片,這些教育紀錄片涉及多個國家的諸多教育現象。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鏡頭,了解更多實際生活中的教育問題,思考背後的原因!5《中國門》(導演:王楊;上映時間:2011年)本片講述了高考紀錄片《中國門》講述關於高考的"中國式奮鬥"的故事,從甘肅會寧、北京、上海三處拍攝,試圖以三段不同背景下關於教育的故事,組成一幅當代教育現象集中呈現的現實圖景,體現了鄉村孩子艱苦學習的環境。
  • 這15部教育紀錄片,直面現實,讓人深思……
    今天給大家推薦15部教育紀錄片,這些教育紀錄片涉及多個國家的諸多教育現象。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鏡頭,了解更多實際生活中的教育問題,思考背後的原因!(導演:王楊;上映時間:2011年) 本片講述了高考紀錄片《中國門》講述關於高考的"中國式奮鬥"的故事,從甘肅會寧、北京、上海三處拍攝,試圖以三段不同背景下關於教育的故事,組成一幅當代教育現象集中呈現的現實圖景,體現了鄉村孩子艱苦學習的環境
  • 豆瓣9.2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 從來不止一種樣子
    多個國家,多個兒童教育實幹家,給我們展現了原來童年沒有教科書,正能量的童年也可以是自由自在,多姿多彩。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每個人答案不一樣。但是,那些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或許值得我們用在家庭教育上。孩子來決定想幹什麼,能夠探索到怎樣的極限,而不是任由家長的「擔憂」為他們設限。家長只要織好最好那張安全的網就好。而不是像我們部分家長:「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下來,下來,小心」!最後,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幼師,講課元氣滿滿,很有力量和節奏感。
  • 家長會上之乾媽媽發言稿:關於孩子愛讀書、會學習、好習慣養成的那些事兒
    )、神奇校車系列、法布爾昆蟲記系列、動物日記系列、森林報、地圖(人文版)、水下地下(人文版)、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小牛頓第一套科普繪本、動物世界大百科、什麼是什麼。  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一般能穩定持續15分鐘--20分鐘左右(男孩子要差一些),所以家長如果強迫孩子長時間地學習、做功課,那麼是違背科學的。即使孩子被迫坐在那裡,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到一直專注,反而還養成了拖拖拉拉的壞習慣。家長應要求孩子,凡學習就專心學習,玩就盡情地玩,用腦時間要合理,不能只管拉長時間,而要講求學習效率,這樣才能培養良好的注意品質。5、思維非常具體。
  • 豆瓣9.1分紀錄片《高考》: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高考這件事上,我們都很容易本位主義,因為我們只了解自己能看到的事情,但是中國真的是太大了,毛坦廠、貧困縣、異鄉人、城市裡的中產家庭……我們不一定深刻的思考過,高考對不同階層的人來說,有著怎樣不同的意義。
  • 家長請收藏,9部數理化經典紀錄片,這樣學習真的比課本有趣多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帳號:丹媽讀童書 原創:丹媽 原標題:9部數理化經典紀錄片,這樣學習真的比課本有趣多了! 未經授權請勿隨意轉載。大家最期待的科學主題,一直是心中沒完成的作業,精選再精選,終於來填坑了。考慮到科學範疇太大,所以我這次是按照數學、物理、化學這三個方向去甄選的,兼具趣味性和學習性,我想這應該也是你們最想讓孩子學習的吧。
  • 《告訴世界我可以》這個教育類的紀錄片值得每位寶媽觀看學習
    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內家庭也越發看重孩子的教育,父母們對孩子的愛也體現在了教育支出上。根據2018年法國公布了一項在世界15個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家庭教育投入數據報告。數據顯示了家長平均在子女教育上的總投資排名,其中中國大陸排在第六位。而在請私教上的花費,中國則排名第一。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關於成長,沒有正確答案
    這部豆瓣評分9.2的教育紀錄片,真實地向中國父母和中國孩子揭示了什麼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童年」。也給了千萬中國家長深深的觸動: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成為合格的家長,所有人都需要經過同樣的試煉和學習。正如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周軼君所說——「最好的教育,在於大人也變成學習者,不要停止成長。」
  • 俞敏洪對話朱永新:未來的教育,究竟會怎樣
    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家庭,教育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才更需要學習,更需要閱讀。 情感、態度、價值觀比知識技能更重要俞敏洪:中國的基礎教育這幾十年來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誠如您所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用單一的標準、單一的評價去衡量學生。朱永新:是的,因為我們強調標準答案,所有的東西都有一個標準答案。
  • 15部紀錄片4000+分鐘,或許是一次最有價值的生命教育!
    有的人說,或許出現今天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太多人缺乏生命教育的原因。那麼,通過觀看下文中介紹的這些紀錄片,相信您和孩子就能體會到「一花一世界」的美好吧。我們精心篩選了15部紀錄片,分為「宇宙與地球」「動物與植物」「人類與大自然」「人類與病毒」四個系列,從外太空到地球,從海洋到大陸,從森林到極地,從荒野到都市,讓我們與孩子一起,靜下心來跟著鏡頭走進地球的角角落落,去看、去聽、去想,回到生命旅程的最初照見生命的起源,體會人與大自然緊密而又微妙的關係……
  • 英國小學的教育,竟已經這麼牛!這一部紀錄片,爸媽營手工贊!
    前段時間,爸媽營的編輯團隊看到了一部紀錄片,話題很有意義:你覺得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子?我們想通過一部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來和各位爸媽一起探討這個問題。或許看完今天這篇文章,爸媽們能找到一個答案。
  • 這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值得家長認真觀看
    這個話題的答案可能隱藏在這部新發行的紀錄片中——《他鄉的童年》目前豆瓣的評分已經達到9.2分。最後回到中國,探索和反思中國人對成長教育的理解和追求。紀錄片的第一站來到了東亞的日本。這就讓負責關門的孩子們,當他們意識到不關門會讓其他學生感到冷的時候,他們會主動重新關門。教室是相通的,只用板子和書架隔開。
  • 推薦:有哪些適合家長學習的兒童教育書籍?
    小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令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感到頭痛的一個事情,因為小孩子會逐漸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教育的方法不多或者不好,對孩子的一輩子都是一個很大的影響,今天小編推薦兩本書給各位家長!《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這是一本具有雙重意義的書。它既能告訴你該怎樣做父母,也能幫助你理解童年的自己,化解內心對於童年的那些「耿耿於懷」。
  • 英國真的要COPY中國的教育模式了,中國教育到底好在哪?
    文/Michael Murphy 編譯/侯明明最近,你可能看了BBC那部關於博航特學校的教育實驗紀錄片,五位中國老師用中國的時間表和中國的教育方式,來教50個英國九年級孩子(初三),時間長達四周。早上7點上學,在校12個小時,做早操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們還要學習面部按摩來減壓(小愛:是眼保健操好不)。
  • 教育資源|30部教育者和父母必看的教育類紀錄片!(附觀看連結)
    《世界的孩子 我在美國讀高中》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高中最真實的學習和生活狀態,讓我們看到美國高中教育是什麼樣的,讓我們意識到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觀看地址 《學習的人》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世界上不同國家的教育背後的文化差異,讓我們看到世界各國學生的學習秘籍,讓我們思考什麼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 生命教育繪本推薦—— 家長老師請告訴孩子這樣保護自己、善待自己
    比如:《不要隨便摸我》來自美國,曾獲得「班傑明·富蘭克林親子教養類獎」等獎項,被家長和老師們當作防性侵教育的最好「教材」。作者珊蒂·克雷文是一位有著幾十年經驗的臨床社工和情緒輔導員,在防止兒童性侵方面,她創作的紀錄片《不要隨便摸我》曾獲得艾美獎。
  • ...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學習「靈魂三問」權威解讀,老師家長...
    學語文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今天我們為您分享浙江師範大學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審、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原理事長顧之川先生關於語文學習的認識,仍然非常具有啟發性,推薦給老師和家長。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老師也好、教研員也好,大家都在研究語文教育、關心語文教育。為什麼要學語文呢?怎樣才能學好語文?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怎樣教中小學生學語文?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幾個話題。
  • 《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是成年人不要停止成長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剛播兩集,豆瓣就打出了9.0的高分,並且空降華語口碑劇集榜第二名。作為一個暫未加入家長行列的成年人,我抱著好奇心看了兩集。收穫遠大於設想。她不喜歡上一代給孩子說「爸爸媽媽不工作,怎麼有錢養你」,卻沒有新的語言回應,也覺得這世界變化太快,沒有標準答案,自己需要重新學習,才能告訴孩子他們未來要面對什麼。
  • 遇見好老師是怎樣的體驗?15部著名教育電影,15種偉大老師形象
    每當我想起從幼兒園到大學教過我的老師的時候,腦海裡總會浮現這四個字:春風化雨。今天小編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做了一份關於偉大老師的影單。這個單子裡,有15部經典教育電影,描述了15個優秀老師的形象。 從這些電影裡,我們能感受到優秀教師所具備的品質。
  • 好未來推出AI智學系列產品,素質教育與AI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好未來推出AI智學系列產品,素質教育與AI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作者:西瓜 發布時間: 2018-12-05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