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 從來不止一種樣子

2021-02-21 LITTLEBIGBOSS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國產教育紀錄片,豆瓣評分就飆升到9.2分。

講述的是一名二胎媽媽、戰地記者周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英國及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時的關於教育的見聞和思考。

優秀的,溫暖的童年應該是什麼樣?多個國家,多個兒童教育實幹家,給我們展現了原來童年沒有教科書,正能量的童年也可以是自由自在,多姿多彩。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每個人答案不一樣。但是,那些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或許值得我們用在家庭教育上。

本期專題導讀 

1、日本:團結與獨立 並不衝突

2、芬蘭:快樂學習,如何才能做得到

3、以色列:失敗並不可怕 不敢嘗試才可怕

4、別讓孩子成為「聽話的老實人」

日本人在國際上,給人的感覺是:嚴謹、規矩、禮貌、素質、開放、合作…

不得不說,這是從娃娃教育抓起的。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皮卡察曾說:我最重要的知識是在幼兒園學到的。

作為世界上享負盛名的幼兒園之一,位於東京的藤幼兒園被設計成了一個獨特的圓形建築,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巨大的空間裡奔跑。

設計師之一的手冢貴晴說:「在普通幼兒園,孩子不能決定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在這裡,孩子可以決定距離。」

草坪被故意設計得不平整,手冢貴晴的理由是——面對不方便,孩子們會開始思考,並形成他們自己的理解。

幼兒園裡隨處可見「不方便」的地方:進屋的地板會設置鞋子擺放的標誌;門被設計得無法自動合上,需要孩子自己關緊門;

洗手處沒有水槽,如果不主動關掉,鞋子會被水流濺溼……

藤幼兒園的做法也受到觀眾的質疑。

有網友認為,這種理念超前、設計精緻的幼兒園是否具備推廣意義:「幼兒園收費多少?幼兒園和學校教育如何銜接?東京貧民集中地山谷區單親媽媽送孩子去的幼兒園是什麼樣的條件?」

周軼君發現,日本普通家庭也會為孩子設置鞋印,普通幼兒園也有用沙地代替塑料跑道、孩子光腳奔跑的傳統。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日本教育和我們的不同,在於注重體能教育和引發思考。我們從小總能聽到老師說:你們體育老師有事,這節課我來上。

但日本非常注重體能訓煉。

幼兒園的孩子們一大早就光著腳在土地上,瘋狂地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滾,為的是讓身體甦醒。

日本講究團體和規則,練習坐姿,練習從丹田發聲,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一模一樣

但集體教育中也注重個性發展,和引導孩子思考。

幼兒園掛著蔥頭蔬菜,種茄苗,養馬,讓孩子在真實的觸摸中習得知識。

在吃飯的時候還要學習拒絕別人觸碰自己的食物

幼兒園裡有一顆大樹,鼓勵孩子們爬樹,園長認為,最好的童年是「孩子自己有選擇」。

孩子來決定想幹什麼,能夠探索到怎樣的極限,而不是任由家長的「擔憂」為他們設限。

家長只要織好最好那張安全的網就好。

而不是像我們部分家長:「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下來,下來,小心」!

最後,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幼師,講課元氣滿滿,很有力量和節奏感。從踏進校門口直至放學,時刻微笑,她說消極的行為會對小朋友產生不利誘導,這已經成為一種本能。

如果說日本幼兒園勝在有個研究哲學的園長,那麼芬蘭就是保護孩童的教育「理想國」。

首先,芬蘭的教育體制,政府大力支持,芬蘭做教師門檻高,要求高學歷,高素質,教師們五年就大幅度漲薪一次。

這樣特殊的教育體制,導致芬蘭人心裡真的做到了:貧富不重要,聰明很重要,但是快樂才最重要。

日本人對小孩的「無為而治」已經有點讓中國人心中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的觀念動搖。

芬蘭整個國度對兒童高度保護尊重的意識,刷新了中國紀錄片團隊的認知。

芬蘭小孩沒有繁重的作業,他們學畫畫,學音樂,老師只要他們做自己,都不設標準考核,也就是說芬蘭的學校沒有考試。

並且芬蘭嚴格規定:不可以用任何形式傷害孩子,違反者將被芬蘭兒童保護部門帶走調查。

在這裡,周軼君作為成年人由衷的羨慕芬蘭人的童年。其實,周軼君本身如此優秀,她的履歷上網一搜,是耀眼的女性。

但是她童年也是遭受「打擊教育」長大的。所謂保守的,害羞的亞洲人,背後是童年的委屈往肚裡咽。

想一想,周軼君童年時不知道未來的她會有所成就。當她是個小女孩的時候,父母只喜歡用言語打擊她,家長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多次扼殺一個優秀的學者。

父母不是助力,而是絆腳石。

多麼諷刺?

周軼君越來越堅定自己拍攝這部紀錄片是正確的,茫然中,震驚中,成年人修復自身,也許還找不到一個標準答案,但是至少看過「愛的教育」後,會警惕,自己不要重複針對兒童的傷害。

以色列是一個在納斯達克上僅次於美國的創業大國,是人均專利率最高的國家。眾多發明包括U盤,滴管技術,語音信箱和小番茄。

同時以色列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移民吸收國,雖然它的面積比北京還小,但60年來吸引了360倍數量的移民。

全世界人民都湧入以色列,有的是為了創業,有的是被猶太人的教育所吸引。

以色列最典型的教育理念是包容失敗。對他們來說失敗了就失敗了,失敗了只不過意味摔了一跤,爬起來再試一次就行了。

失敗並不可怕,不敢嘗試才可怕。

在學校他們會鼓勵孩子們組建創業小組,嘗試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並告訴他們失敗了也不要緊,因為你至少知道了這樣做不行,積累了經驗。

這種教育理念推動了很多年輕人敢去嘗試和創業。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永遠積極主動,不懼失敗的年輕人。

在以色列英雄不是成功人士,而是勇於嘗試的失敗人士。前段時間以色列三個年輕人嘗試登月失敗了,卻成了全國英雄。

投資公司會投資那些失敗的創業者,因為他們認為失敗意味著有一定的經驗,會避開曾經犯過的錯誤。

以色列另外一個典型的教育理念是鼓勵孩子們提出質疑,不要過於尊重權威。

哪怕在以色列的軍隊裡,士兵也可以不聽從命令,他們可以隨時向上級提出想法。

在以色列知名教育家德隆家裡,他和孩子們要經常玩一個叫做「沒有正確答案」的遊戲,即把桌上的物品一個跟一個的排列。

然後告訴別人為何要這麼排列,只要你能讓其他人信服你的想法,你的答案就是可以的。

這樣的教育大大激發了孩子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這部紀錄片,其實是在與刻板思維與教育對抗。

有些家長培養孩子,矯枉過正。他們自詡正義使者,揮著「大人都是對的,為你好!」的尖刀,殺懶惰,殺網癮,殺早戀,殺各種各樣他們認為不該有的興趣。

家長應該知道,有些問題用「殺」的方式,勢必讓大家痛苦,且這樣的結果也不一定好。

於是,誕生了一批虎爸虎媽,很厲害做到完全壓制。一邊扼殺孩子的天性,一邊又期盼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功將孩子管束成兔子一般膽小,長大後企業流行狼性文化。等孩子走出校園,才發現看起來無所不能的虎爸虎媽已經老了,他們光有老虎的脾氣,卻沒老虎的實力。

多數中國孩童,成長過程中,父母不是他們的朋友,父母和孩子一到青春期矛盾便激化。

口不擇言?一時衝動?

每個家長也是從孩子過來的,自己有了孩子卻時常用一張「毒嘴」去進行教育。

因為罵人是成本最低的警告方式。

有人不幸,就像生命停留在少年時的孩子,成為一則新聞。有人幸運,也許是書籍,也許是朋友,自己修復並長大成人。

《他鄉的童年》用「看」多個成功教育環境裡孩子的童年解開了中國人教育中的傷口。

高考,考贏了,是勝利者。

可是,光憑這些優秀的案例就證明現有的教育無問題嗎?教育體制,學校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家長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一時失利,保持一顆愛心的父母會成為孩子站起來繼續面對戰鬥的勇氣。

對周軼君來說,焦慮是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源起——「中國父母可能是天下最焦慮的家長。我們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各種方面轉型,我們這一代父母變成了和過去所有的父母都不一樣的人,我們希望給我們孩子什麼,我們對自己上一代的觀念怎麼看,特別沒有參照」。

如果學校和家裡,兩面都是尖刀,孩子即使靠自己堅強存活下來,可是滿身的傷疤,何必?

英國作家切斯特頓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的朋友,當你我年輕的時候,世界已經很老了。」2019年9月,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播出期間,導演周軼君化用了這句話:「當我們討論童年時,這世界已經很老了。」

通往成功教育的方式千百種,不管是哪種教育,主體一定受教育者本身。激發學習的渴望,比教學本身更重要。

對成年人來說,教育一個自我「修復」的過程,你既可以從中得到力量,去諒解但不遺傳那些帶有傷害性的教育理念。

周軼君走出去,是為了看回來。從前人不知道什麼是好,沒有比較,到能夠通過教育觀照自身,和孩子共同成就,這才是我們家長最該學習的。

相關焦點

  • 豆瓣9.1分國產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些隱藏細節你看到了嗎?
    9分的紀錄片治癒了    《他鄉的童年》芬蘭集在優酷上線!上線兩集獲豆瓣9.1分,空降華語口碑劇集榜第二名。 看了兩集的你,除了他鄉的教育理念和活潑可愛的小朋友,是否記得片中「魔鬼般的細節「?本篇文章細數《他鄉的童年》前兩集,戳中易老闆的細節,若你有補充,就給我們留言吧。
  • 豆瓣9.2,這部教育紀錄片不止是大開眼界
    最近,小編看了一部非典型性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給了我契機去認真考慮孩子教育上的各種問題。說它『非典型』,是因為它並不是由專業的紀錄片導演拍攝的,導演周軼君是一位資深戰地記者、一位跨國婚姻的妻子、一位正越來越關注兒童相關問題的母親。她有自己的視角代入,有些觀眾認為這樣不夠『專業』『客觀』,但小編也感受到了另一種有溫度的關懷。
  • 豆瓣9.2分的爆紅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附書單)
    記錄片《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周軼君也是一樣。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是常年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這次,她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了一次關於教育的思考之旅。                                                                                                      《他鄉的童年》這部片子一共六集,已經播了三集。上線不久,豆瓣評分9.2分,口碑炸裂。
  • 只需一部豆瓣9.2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全面解釋了英國教育
    最近,一部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網上引起熱議讓我們跟隨小編一起來探索英國精英教育的精髓揭開它神秘優雅的面紗~對於英國私立學校來說,體育是非常重要的課程。精英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外在的禮儀,身著燕尾服,禮貌地打招呼,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禮儀。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9.1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為你解開「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
    2019年,著名記者、作家周軼君走訪六國拍攝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映之後,僅僅一集,豆瓣評分就達到了9.2分。這部紀錄片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發的反響,其實是因為周軼君將鏡頭聚焦在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個國家的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
  • 《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是成年人不要停止成長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剛播兩集,豆瓣就打出了9.0的高分,並且空降華語口碑劇集榜第二名。作為一個暫未加入家長行列的成年人,我抱著好奇心看了兩集。收穫遠大於設想。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五個國家,從家庭、學校、社會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最後回到中國。在他鄉的童年生活裡,我看到了教育不是只針對孩子,也逐漸明白,好的教育,是成年人不要停止成長。孩子是大人的父母第一集,導演一行人探訪了日本。
  • 《他鄉的童年》觀後反思:我們距離理想的教育有多遠?
    看點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參考。周軼君導演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通過走訪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及英國這五個國家呈現出了不同的童年教育。下文中,上海中學語文老師葛璐通過這部影片談了談自己對教育的思考。
  • 豆瓣9.2口碑炸裂!記者媽媽走訪5國拍的紀錄片,刺痛千萬中國家庭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很多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起點君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該片開播不久就獲得豆瓣9.2高分。
  • 用《他鄉的童年》,照照吾鄉的教育
    大概就是教育。  聚焦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一共六集,一集走訪一個「他鄉」,通過觀察和展現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和中國的「童年」,帶領觀眾進行一場沒有標準答案和終點的追尋。  該片的導演、主持人、統籌是同一個人,周軼君。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關於成長,沒有正確答案
    這部豆瓣評分9.2的教育紀錄片,真實地向中國父母和中國孩子揭示了什麼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童年」。也給了千萬中國家長深深的觸動: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成為合格的家長,所有人都需要經過同樣的試煉和學習。正如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周軼君所說——「最好的教育,在於大人也變成學習者,不要停止成長。」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不是單方面的灌輸
    一、好的教育並不單是要給孩子良好的物質條件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身體教育、食物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共同參與。這部紀錄片中,給我震撼最大的便要數日本的身體教育了。
  • 豆瓣9.1高分紀錄片,導演失控痛哭: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沒有什麼最好的,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好,是平等的。」你能相信嗎?這麼成熟的答案,出自幾個只有9歲的孩子之口。這個鏡頭出自周軼君導演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播出兩集後便在豆瓣獲得9.1高分。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被人羨慕的教育並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並非毫無用處。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當你看到世界那麼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時,相對來說就沒那麼焦慮。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紀錄片提供一種「看到」的力量「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9月26日消息,什麼話題能讓素不相識的兩個人打開話匣子,迅速找到共同語言?大概就是教育。
  • 一位行走在路上的母親|專訪《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最近網上大火的一部紀錄片 《他鄉的童年》 引爆了人們關於不同教育模式的熱烈討論 片子質量之高 連一向評分嚴苛的豆瓣 也給出了9.0的高分
  • 《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為您解鎖孩子成長的更多可能
    9分的全球教育紀錄片她是「圓桌派」論道者,與梁文道、竇文濤妙語交鋒她也是2個孩子的焦慮母親用鏡頭探訪6國教育,以人母之心深思成長…9.0分的全球教育紀錄片,我們到底能學到什麼?-什麼才是中國家長教育下一代的最佳實踐?-芬蘭、日本、英國、印度和以色列等各國教育精髓能真正學到手嗎?-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發現孩子成長的更多可能?更多精彩問題直播見!問道全球教育典範,破解中國家長迷思!
  • 豆瓣9.2!這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值得家長認真觀看
    這個話題的答案可能隱藏在這部新發行的紀錄片中——《他鄉的童年》目前豆瓣的評分已經達到9.2分。因為身份的改變,她對孩子的教育很好奇,所以她有了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想法。影片中,周軼君作為主持人,訪問了五個教育理念和社會背景不同的國家。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
  • 周軼君專訪:《他鄉的童年》絕對化解不了中國家長的焦慮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10月9日在大家的熱切期盼中,播完了最後一集。
  • 豆瓣9.0分以上高分紀錄片,這個假期追劇必看
    這個假期不如宅在家裡,看點劇,思寶為大家整理推薦以下幾部紀錄片,讓你的假期收穫滿滿。 4 《他鄉的童年》 教育,一直是人們熱衷關注的焦點。
  • 她週遊五國,拍出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豆瓣9.2
    《他鄉的童年》劇照。圖/ 受訪者提供《他鄉的童年》一位中國家長的教育環遊記《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劉遠航發於第917期《中國新聞周刊》對於芬蘭人來說,究竟哪一所學校才是整個國家最好的學校?當地企業家彼得·韋斯特巴卡拋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周軼君想了一下,但沒有想出來。彼得直接說出了答案,離家最近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