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國產教育紀錄片,豆瓣評分就飆升到9.2分。
講述的是一名二胎媽媽、戰地記者周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英國及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時的關於教育的見聞和思考。
優秀的,溫暖的童年應該是什麼樣?多個國家,多個兒童教育實幹家,給我們展現了原來童年沒有教科書,正能量的童年也可以是自由自在,多姿多彩。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每個人答案不一樣。但是,那些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或許值得我們用在家庭教育上。
本期專題導讀
1、日本:團結與獨立 並不衝突
2、芬蘭:快樂學習,如何才能做得到
3、以色列:失敗並不可怕 不敢嘗試才可怕
4、別讓孩子成為「聽話的老實人」
日本人在國際上,給人的感覺是:嚴謹、規矩、禮貌、素質、開放、合作…
不得不說,這是從娃娃教育抓起的。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皮卡察曾說:我最重要的知識是在幼兒園學到的。
作為世界上享負盛名的幼兒園之一,位於東京的藤幼兒園被設計成了一個獨特的圓形建築,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巨大的空間裡奔跑。
設計師之一的手冢貴晴說:「在普通幼兒園,孩子不能決定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在這裡,孩子可以決定距離。」
草坪被故意設計得不平整,手冢貴晴的理由是——面對不方便,孩子們會開始思考,並形成他們自己的理解。
幼兒園裡隨處可見「不方便」的地方:進屋的地板會設置鞋子擺放的標誌;門被設計得無法自動合上,需要孩子自己關緊門;
洗手處沒有水槽,如果不主動關掉,鞋子會被水流濺溼……
藤幼兒園的做法也受到觀眾的質疑。
有網友認為,這種理念超前、設計精緻的幼兒園是否具備推廣意義:「幼兒園收費多少?幼兒園和學校教育如何銜接?東京貧民集中地山谷區單親媽媽送孩子去的幼兒園是什麼樣的條件?」
周軼君發現,日本普通家庭也會為孩子設置鞋印,普通幼兒園也有用沙地代替塑料跑道、孩子光腳奔跑的傳統。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日本教育和我們的不同,在於注重體能教育和引發思考。我們從小總能聽到老師說:你們體育老師有事,這節課我來上。
但日本非常注重體能訓煉。
幼兒園的孩子們一大早就光著腳在土地上,瘋狂地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滾,為的是讓身體甦醒。
日本講究團體和規則,練習坐姿,練習從丹田發聲,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一模一樣。
但集體教育中也注重個性發展,和引導孩子思考。
幼兒園掛著蔥頭蔬菜,種茄苗,養馬,讓孩子在真實的觸摸中習得知識。
在吃飯的時候還要學習拒絕別人觸碰自己的食物。
幼兒園裡有一顆大樹,鼓勵孩子們爬樹,園長認為,最好的童年是「孩子自己有選擇」。
孩子來決定想幹什麼,能夠探索到怎樣的極限,而不是任由家長的「擔憂」為他們設限。
家長只要織好最好那張安全的網就好。
而不是像我們部分家長:「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下來,下來,小心」!
最後,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幼師,講課元氣滿滿,很有力量和節奏感。從踏進校門口直至放學,時刻微笑,她說消極的行為會對小朋友產生不利誘導,這已經成為一種本能。
如果說日本幼兒園勝在有個研究哲學的園長,那麼芬蘭就是保護孩童的教育「理想國」。
首先,芬蘭的教育體制,政府大力支持,芬蘭做教師門檻高,要求高學歷,高素質,教師們五年就大幅度漲薪一次。
這樣特殊的教育體制,導致芬蘭人心裡真的做到了:貧富不重要,聰明很重要,但是快樂才最重要。
日本人對小孩的「無為而治」已經有點讓中國人心中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的觀念動搖。
芬蘭整個國度對兒童高度保護尊重的意識,刷新了中國紀錄片團隊的認知。
芬蘭小孩沒有繁重的作業,他們學畫畫,學音樂,老師只要他們做自己,都不設標準考核,也就是說芬蘭的學校沒有考試。
並且芬蘭嚴格規定:不可以用任何形式傷害孩子,違反者將被芬蘭兒童保護部門帶走調查。
在這裡,周軼君作為成年人由衷的羨慕芬蘭人的童年。其實,周軼君本身如此優秀,她的履歷上網一搜,是耀眼的女性。
但是她童年也是遭受「打擊教育」長大的。所謂保守的,害羞的亞洲人,背後是童年的委屈往肚裡咽。
想一想,周軼君童年時不知道未來的她會有所成就。當她是個小女孩的時候,父母只喜歡用言語打擊她,家長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多次扼殺一個優秀的學者。
父母不是助力,而是絆腳石。
多麼諷刺?
周軼君越來越堅定自己拍攝這部紀錄片是正確的,茫然中,震驚中,成年人修復自身,也許還找不到一個標準答案,但是至少看過「愛的教育」後,會警惕,自己不要重複針對兒童的傷害。
以色列是一個在納斯達克上僅次於美國的創業大國,是人均專利率最高的國家。眾多發明包括U盤,滴管技術,語音信箱和小番茄。
同時以色列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移民吸收國,雖然它的面積比北京還小,但60年來吸引了360倍數量的移民。
全世界人民都湧入以色列,有的是為了創業,有的是被猶太人的教育所吸引。
以色列最典型的教育理念是包容失敗。對他們來說失敗了就失敗了,失敗了只不過意味摔了一跤,爬起來再試一次就行了。
失敗並不可怕,不敢嘗試才可怕。
在學校他們會鼓勵孩子們組建創業小組,嘗試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並告訴他們失敗了也不要緊,因為你至少知道了這樣做不行,積累了經驗。
這種教育理念推動了很多年輕人敢去嘗試和創業。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永遠積極主動,不懼失敗的年輕人。
在以色列英雄不是成功人士,而是勇於嘗試的失敗人士。前段時間以色列三個年輕人嘗試登月失敗了,卻成了全國英雄。
投資公司會投資那些失敗的創業者,因為他們認為失敗意味著有一定的經驗,會避開曾經犯過的錯誤。
以色列另外一個典型的教育理念是鼓勵孩子們提出質疑,不要過於尊重權威。
哪怕在以色列的軍隊裡,士兵也可以不聽從命令,他們可以隨時向上級提出想法。
在以色列知名教育家德隆家裡,他和孩子們要經常玩一個叫做「沒有正確答案」的遊戲,即把桌上的物品一個跟一個的排列。
然後告訴別人為何要這麼排列,只要你能讓其他人信服你的想法,你的答案就是可以的。
這樣的教育大大激發了孩子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這部紀錄片,其實是在與刻板思維與教育對抗。
有些家長培養孩子,矯枉過正。他們自詡正義使者,揮著「大人都是對的,為你好!」的尖刀,殺懶惰,殺網癮,殺早戀,殺各種各樣他們認為不該有的興趣。
家長應該知道,有些問題用「殺」的方式,勢必讓大家痛苦,且這樣的結果也不一定好。
於是,誕生了一批虎爸虎媽,很厲害做到完全壓制。一邊扼殺孩子的天性,一邊又期盼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功將孩子管束成兔子一般膽小,長大後企業流行狼性文化。等孩子走出校園,才發現看起來無所不能的虎爸虎媽已經老了,他們光有老虎的脾氣,卻沒老虎的實力。
多數中國孩童,成長過程中,父母不是他們的朋友,父母和孩子一到青春期矛盾便激化。
口不擇言?一時衝動?
每個家長也是從孩子過來的,自己有了孩子卻時常用一張「毒嘴」去進行教育。
因為罵人是成本最低的警告方式。
有人不幸,就像生命停留在少年時的孩子,成為一則新聞。有人幸運,也許是書籍,也許是朋友,自己修復並長大成人。
《他鄉的童年》用「看」多個成功教育環境裡孩子的童年解開了中國人教育中的傷口。
高考,考贏了,是勝利者。
可是,光憑這些優秀的案例就證明現有的教育無問題嗎?教育體制,學校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家長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一時失利,保持一顆愛心的父母會成為孩子站起來繼續面對戰鬥的勇氣。
對周軼君來說,焦慮是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源起——「中國父母可能是天下最焦慮的家長。我們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各種方面轉型,我們這一代父母變成了和過去所有的父母都不一樣的人,我們希望給我們孩子什麼,我們對自己上一代的觀念怎麼看,特別沒有參照」。
如果學校和家裡,兩面都是尖刀,孩子即使靠自己堅強存活下來,可是滿身的傷疤,何必?
英國作家切斯特頓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的朋友,當你我年輕的時候,世界已經很老了。」2019年9月,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播出期間,導演周軼君化用了這句話:「當我們討論童年時,這世界已經很老了。」
通往成功教育的方式千百種,不管是哪種教育,主體一定受教育者本身。激發學習的渴望,比教學本身更重要。
對成年人來說,教育一個自我「修復」的過程,你既可以從中得到力量,去諒解但不遺傳那些帶有傷害性的教育理念。
周軼君走出去,是為了看回來。從前人不知道什麼是好,沒有比較,到能夠通過教育觀照自身,和孩子共同成就,這才是我們家長最該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