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我被《小歡喜》虐過的心,讓這部豆瓣9分的紀錄片治癒了
《他鄉的童年》芬蘭集在優酷上線!上線兩集獲豆瓣9.1分,空降華語口碑劇集榜第二名。 看了兩集的你,除了他鄉的教育理念和活潑可愛的小朋友,是否記得片中「魔鬼般的細節「?本篇文章細數《他鄉的童年》前兩集,戳中易老闆的細節,若你有補充,就給我們留言吧。
《他鄉的童年》第二集芬蘭集已更新,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觀看
1
最近看了兩部片子,《小歡喜》和《他鄉的童年》。
一個是電視劇,一個是紀錄片。前者演繹的是中國的高考,後者記錄的是異鄉的教育,都很好看。而其中情節兩相比照,讓我感受頗深。
我以前總不太理解,明明是編出來的故事,為什麼有人能看得著急上火——看了《小歡喜》我明白了。陶虹飾演的宋倩,在北京手握幾套房,女兒常年考年級第一,離婚了沒有男人煩——一個中年女人,積八輩子德也就這造化了吧——可她不滿意。
女兒考了個第二,她就開始焦慮,擔心以後怎麼辦。不讓玩樂高,不讓去天文館,不讓報外地學校,整天盯著一套一套地做題,最後端著「我這都是為了你好」的姿態,把孩子逼成了抑鬱症。
這角色塑造得太成功了,以致於我一看到宋倩的臉,心底就湧起強烈的厭惡。而看到女兒英子聲嘶力竭地哭喊,去外地是想逃離媽媽的管控,我直接被虐哭了。
身為人父,我首先意識到的是,我不要做那樣的家長,不要讓自己的女兒成為大人意志的犧牲品。
情緒過後,我開始想。
電視劇是演完了,可中國還有多少孩子,依然在應試教育的流水線上掙扎?有多少孩子,是在被真正尊重的環境下長大的?而大人們,除了「我也沒辦法啊」之外,有沒有別的辦法?
這些我都沒有答案。但在《他鄉的童年》裡,我看到了一些可能性。
2
周軼君,國際議題寫作者。
曾以全球唯一駐巴勒斯坦加沙地區女記者的身份,帶來許多一線的戰事報導。我知道她,是因為喜歡的《圓桌派》,她是常駐嘉賓。
而讓我更進一步認識和敬佩周軼君的,是她這次以兩個孩子媽媽的身份,遍訪六國之後帶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這片子目前在優酷更新了兩集,日本篇和芬蘭篇。我看過後,把深有感觸的點記了下來。
比如在日本。
東京的藤幼兒園,處處可見用心的細節。
除了以禪為理念的建築風格,觸手可及的動植物原生態,還有設計和管理者基於教育的諸多考慮。
草坪有坑有窪,好像沒有打理過一樣,是因為——
在進教室的門口,會有顯眼的圖案,提示孩子們把鞋放好。
教室的門故意留縫,需要費力才能關緊。這是為了提醒最後進來的孩子,多一個動作,顧及坐在門附近同學的冷熱感受。戶外的水龍頭沒有水槽,這樣流水很容易濺到身上,孩子們會迅速關水從而養成環保的意識和習慣。教室之間互通,只有木板和書櫃相隔,這樣迫使老師必須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以防學生被隔壁的聲音吸引注意力。戶外運動、室內劍道、一天緊湊的日程安排,和師生間元氣滿滿的問候,是為了培養孩子「完全燃燒」的積極感。飯前的感恩儀式、家長的體驗活動,讓孩子學會尊敬食物。教認字時,不因為對象是小孩子而採取簡單易懂、節奏緩慢的方式,而是用最適合的節奏、律動、反覆,讓孩子像唱歌一樣地記住。招生入學,家長也需要通過面試。因為大人的回答裡,顯現著他們的價值觀。每個星期,校長會親自在園外更換手書的條幅,與家長們共勉為人父母之道。
3
第二集,多次被聯合國報告列為最幸福國家的芬蘭,更是有很多地方讓我嘖嘖稱奇。老師會發給學生色卡,讓他們根據顏色去森林裡尋找不同的東西。用味道來給植物命名,異想天開全憑感受,根本不在乎標準答案。有意思的是,在尋寶清單上,除了「可愛的」,還有「噁心的」這種在我們看來負面的字眼,
只為了讓孩子能全面地感受大自然,更好地珍愛大自然。家長如果輔導作業不耐煩,就算彈了孩子腦門一下,也會被兒童保護部門三番五次地約談。學校更注重常識教育,通過每周一次的跨學科實踐課,引導孩子學著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激發創意。比如,設計一張能在北歐寒冷環境下生存的動物的臉。設計一個在荒島上的飛機失事避難所。在芬蘭,保障教育的福利和制度,讓國民無愧於「最幸福」這個詞。孩子生下來,家庭就能收到一個政府發放的育嬰百寶箱。這項傳統已經延續了81年。孩子進了學校,可以享受免費的午餐。這項傳統已經延續了71年。
有孩子的家長,可以拿將近全額工資,在家裡待到孩子三歲再出去工作。芬蘭的教師必須獲得碩士學位。但不評職稱、不寫報告、可以自主研究教學計劃。在如此開放的空間下,老師們也激發了很多教學的創意。比如給作業完成優秀的學生發放越獄卡,在他們下次不想寫作業的時候可以使用。當周軼君問老師她會不會告訴家長的時候,老師是這麼回答的——老師拉妮帶著學生去康復中心,讓孩子和老人們一起作畫。這個過程沒有指導、沒有評分、沒有比較。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肆意揮筆。這是自稱「不會畫畫」的周軼君成年後第一次握筆、觀察、表達。在知道鄰座老太太從未學過畫畫,但幾十年來依然堅持愛好,在聽到拉妮老師道出繪畫這件事本質的時候,她心生感觸,委屈地哭了。
因為她像太多中國孩子一樣,
從小到大反覆經歷著一件事——被否定。需要說服自己接受,那些微笑鼓勵我們學說話、學走路的父母,和打壓、挫敗我們興趣、愛好、能力、選擇的,往往是同一個人。
4
原來很多時候我們被批評被教育、並化為自我認知的「不對、不行、不好、不會」,是被錯待了。而在平行世界裡,有人正在和一顆顆的童心溫柔以對。我們,也該學會這種智慧。《他鄉的童年》,不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令人豔羨的教育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可能性。下一次,面對孩子,這麼說這麼做,效果是不是可能會更好?一個大人這麼想,兩個大人這麼想,所有大人都這麼想呢?不止父母,如果老師、校長、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決策者都加入進來,我們目前所面對的問題,會不會一個個的得到答案呢?《他鄉的童年》日本篇最後,大阪蓮花幼兒園園長秋田光彥新換上的那個條幅,我很喜歡。
周軼君系列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每周三0點優酷獨播
保持好奇心,一起向世界 ask why。
推薦閱讀
了解工作室更多動態 :
請關注
周軼君微博
https://weibo.com/u/1663045971
按 在看 讓朋友知道
您和軼君一起勇敢向世界 ask why。
點擊 閱讀原文,觀看《他鄉的童年》第二集芬蘭篇完整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