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的爆紅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附書單)

2021-02-21 所以然工作室

     教育,是所有的父母焦慮的話題。記錄片《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周軼君也是一樣。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是常年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這次,她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了一次關於教育的思考之旅。

                                                         

                                            

《他鄉的童年》這部片子一共六集,已經播了三集。上線不久,豆瓣評分9.2分,口碑炸裂。

 

在片子裡,周軼君走進幼兒園、學校、家庭,體味不同的教育方式。每到一個地方,她都和當地的老師、孩子、父母、教育工作者們探討關於教育及其背後深層的文化、社會問題。

 

非常喜歡這部片子。它讓我看到了教育模式的相同與不同。

 

沒有完美的教育模式。所有的教育問題必須是要放到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去考量的。教育模式也很難生搬硬套。這部片子一個很大的價值在於,它給了我們一個窗口,讓我們通過他人的故事,重新審視自己。

 

 

     第一站:日本

 

1.立性

影片第一集中的日本孩子所展現出來的獨立性很讓我觸動。4歲的小姑娘花果,早晨起床後,自己洗漱,把小凳子擺好,自己疊衣服、穿衣服、吃飯。片中所有的孩子都能自己背書包、提東西、收拾碗筷、收拾玩具。他們的獨立性讓人驚嘆。與之相比,我周圍的同齡孩子,追著餵飯的比比皆是。一到放學時間,在學校門口,背書包的全是家長。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孩子的生活獨立性,是其今後具有獨立思考、選擇、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基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句口號說起來好像簡單,但為什麼實踐起來就那麼難呢?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讓日本孩子擁有這麼強的獨立性?片中的花果小朋友的媽媽給出了她的方法。當孩子不願意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媽媽不會強迫孩子,而是用其他方式和孩子溝通。比如,讓孩子和媽媽比賽一起做,用這樣的遊戲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用正面、積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另一個辦法是通過繪本。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抓住關鍵期非常重要。2歲是寶寶獨立意識的萌芽期。我們可以用巧妙的繪本故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同樣從日本引進的《2歲獨立性培養繪本(全4冊)》,就是一套培養孩子獨立性的繪本。它能幫助家長引導孩子自主吃飯、自主如廁、自己穿衣、午睡,實現幼兒園順利入園,為孩子將來的學習、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

2.貼近大自然

 

現代化的城市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便利。可是這種「便利」對於孩子來說真的全完是好的嗎?片中的日本幼兒園還點很讓人觸動:注重讓孩子接觸自然。在蓮花幼兒園,孩子們光著腳丫子在操場上自由奔跑。藤幼兒園則以其圓形設計聞名。孩子們可以自由出入教室。設計師在幼兒園的建築中保留了一棵樹,供給孩子們攀爬。在藤幼兒園,辦公室前放著土豆、洋蔥、昆蟲等各種各樣的東西。校長鼓勵孩子們去觀察、觸摸、感受這些東西,進而慢慢體會、思考。這些蔬菜的表面保留著土、蟲子。這些原生態的東西給孩子們更強的生活感。孩子們在幼兒園裡自己澆水、種菜、餵養小動物。園長非常鼓勵孩子多接觸自然。在藤幼兒園,草坪是不平整的。設計師說,因為草坪不平給孩子帶來不便其實是件好事。面對不方便,孩子會開始思索,形成他們自己的理解。如果草地是平的,孩子們不會形成思考。貼近大自然,可以激發孩子天然的好奇心。通過在大自然中嬉戲玩耍,孩子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會思考,通過自己的行動去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思考能力和行動力就可以得到鍛鍊。除了在現實生活中儘量給孩子創造機會接觸自然,閱讀相關繪本也是一個絕好的理解自然的方式。《撒歡兒的童年》是第一套從日本引進的自然教育繪本。這套繪本所帶給我們的理念和片中的日本幼兒園所表達的理念是一致的:讓孩子在田野上奔跑,在雪地裡嬉戲,在森林裡捉蟲,在小溪裡抓魚。這套書通過有趣的繪本故事和優美的圖畫,讓孩子感受自然之美、愛上自然。很多熟悉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很注重集體,注重規範,注重關心他人感受的社會。這一點也深刻體現在日本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藤幼兒園:自動門是故意設計成關不上的。校長希望通過這個細節設計,培養孩子做事孩子完整、嚴謹的習慣,讓孩子學會照顧他人的感受,不給別人造成麻煩。在蓮花幼兒園,孩子們練習大聲喊出口號。他們要讓孩子的喊聲形成「共振」,而這種共振並不是整齊劃一的。它能培養一種同伴意識,強調大家在一起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蓮花幼兒園的園長說:「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認同每個人的差異的同時,創造出能夠包容差異的氛圍和迴響。希望以此培養孩子的規範意識。」片中的一位日本爸爸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日本的社會裡,團體行動很重要,對周邊的人的感情很重要。我有一點擔心在日本的學校裡學習,孩子就沒有了個性。」片子還介紹了一種叫做「感淚療法師」的職業。大多數日本從小就被教育「不可以當著別人的面哭」,所以他們太在意別人的感受,這導致他們過於壓抑自我。注重集體意識、輕視個性,這可以說是東亞文化以及東亞教育中的一個共性。今天,有越來越多的東亞父母已經認識到尊重孩子獨立個性發展的重要性。學會在集體中與他人和睦相處固然重要。與此同時,在集體中如何使孩子堅持自我,保持自信,也是父母們非常關心的話題。如果你是這樣的父母,從美國引進的《獨一無二的你》+《勇敢做自己》就非常適合你。這兩本書用詩意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和亮麗多彩的畫風,給孩子以薰陶,給他們美的享受。這樣的好繪本,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在他們的心裡種下自信和包容的種子。因為過於強調集體,強調一致性,所以在日本存在很嚴重的校園霸凌現象,也包括網絡霸凌。日本的校園霸陵有其獨特之處。日本社會過於強調人和人之間的集團化和同質化。學校教育鼓勵大家都表現出同樣的特質。這就導致了日本的校園裡拉幫結派的現象嚴重,強勢群體壓制弱勢群體。霸凌問題也是使中國家長感到焦慮的問題。每一次新聞報導的霸凌事件,都牽動著每一位父母的心。怎樣讓孩子變得更強大,怎樣面對霸凌?《你不能欺負我》是一本關於「欺負」的繪本,從美國引進,由紐伯瑞獎、波士頓全球號角書獎獲獎作家菲利斯·雷諾茲·內勒所作。這個繪本的故事情節設計非常巧妙。相信讀了它的孩子,都能收穫面對欺負不再害怕的智慧和膽量。這個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國家,號稱「教育最強國」。世界公認,這裡的孩子成績好,創意強,快快樂樂零壓力。孩子們對著鏡頭招手、跳舞、翻跟頭,學校裡的孩子們是那麼快樂、活力四射。看了芬蘭的這一集,我的心裡只剩下羨慕。世界第一的芬蘭教育,可以帶我們什麼樣的反思和啟發?

5. 淡化競爭

芬蘭學校裡,老師會儘量避免任何形式的競爭。SYK小學的拉妮老師介紹,在他們的小學裡,三年級、四年級都沒有任何考試。他們唯一評估的,不是孩子們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如何學習,在面對任務時的責任感。他們提倡「積極教育」,意思就是,哪怕一個孩子不擅長某些領域,但他們依然能發現自己的力量,比如為人公正、有毅力、好奇心。同情心、愛,等等。芬蘭社會非常注重平等。不攀比,他們具有很強的平等觀念,沒有森嚴的等級制度。對老師,也沒有考核、升級等制度。我們的社會和芬蘭很不同。但芬蘭的這種教育也給我們一個新的思考維度。我們的孩子和家長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心態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沒被選上也沒關係》是這樣一本繪本,它以一個非常巧妙的故事,讓孩子發現自己獨有的閃光點,擁有面對競爭、消化挫折的智慧。

6. 到森林中去學習

芬蘭有森林。片子展示了一堂在森林中進行的「現象教育」課堂。所謂現象教育,就是一種融合了各門學科內容的跨學科互動體驗式課堂。老師說,在森林裡,什麼都可以教。比如,老師給孩子們發色卡,讓孩子們去森林裡尋找相匹配的顏色;發給學生一些詞彙,讓學生去森林裡尋找不同氣味、不同特質的東西。老師說,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和自然的關係,好讓他們學會珍惜、愛惜自然。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接觸自然的機會固然較少。但芬蘭教育給我們的現實啟發是:讓孩子慢下來。其中,閱讀就是慢下來的一種很好的方法。源自世界動物小說之父、暢銷100年的世界經典文學、榮獲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插畫金獎的《法布爾昆蟲記》,可以帶孩子走進神奇的昆蟲世界,和孩子一起探索昆蟲的奧秘。其姊妹篇,世界動物小說之父寫給孩子的動物探險書《西頓動物記》,也是一套可以培養人、滋養人的世界經典著作。相信,以上兩套書可以讓孩子在體驗自然的同時,了解人和自然的關係,了解自己。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相信這部片子能帶給大家不同的啟發。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關於教育,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我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更好的教育。

周軼君系列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最後一集10月9日優酷獨播 

保持好奇心,一起向世界 ask why。

推薦閱讀


了解工作室更多動態 :

請關注

周軼君微博

https://weibo.com/u/1663045971


在看 讓朋友知道

您和軼君一起勇敢向世界 ask why。


點擊 閱讀原文,觀看《他鄉的童年》第五集以色列篇完整影片

相關焦點

  • 豆瓣9.2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 從來不止一種樣子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國產教育紀錄片,豆瓣評分就飆升到9.2分。講述的是一名二胎媽媽、戰地記者周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英國及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時的關於教育的見聞和思考。優秀的,溫暖的童年應該是什麼樣?
  • 豆瓣9.1分國產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些隱藏細節你看到了嗎?
    9分的紀錄片治癒了    《他鄉的童年》芬蘭集在優酷上線!上線兩集獲豆瓣9.1分,空降華語口碑劇集榜第二名。 看了兩集的你,除了他鄉的教育理念和活潑可愛的小朋友,是否記得片中「魔鬼般的細節「?本篇文章細數《他鄉的童年》前兩集,戳中易老闆的細節,若你有補充,就給我們留言吧。
  • 9.1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為你解開「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
    2019年,著名記者、作家周軼君走訪六國拍攝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映之後,僅僅一集,豆瓣評分就達到了9.2分。這部紀錄片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發的反響,其實是因為周軼君將鏡頭聚焦在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個國家的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
  • 只需一部豆瓣9.2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全面解釋了英國教育
    最近,一部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網上引起熱議讓我們跟隨小編一起來探索英國精英教育的精髓揭開它神秘優雅的面紗~對於英國私立學校來說,體育是非常重要的課程。精英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外在的禮儀,身著燕尾服,禮貌地打招呼,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禮儀。
  • 周軼君專訪:《他鄉的童年》絕對化解不了中國家長的焦慮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10月9日在大家的熱切期盼中,播完了最後一集。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當你看到世界那麼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時,相對來說就沒那麼焦慮。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紀錄片提供一種「看到」的力量「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9月26日消息,什麼話題能讓素不相識的兩個人打開話匣子,迅速找到共同語言?大概就是教育。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豆瓣9.2!這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值得家長認真觀看
    這個話題的答案可能隱藏在這部新發行的紀錄片中——《他鄉的童年》目前豆瓣的評分已經達到9.2分。這迫使教師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防止學生被隔壁的聲音所吸引。園長為了教育孩子們保護自己的食物,甚至故意在吃飯時給孩子們拿食物。這種行為與我們提倡的禮讓式教育大不相同。
  • 用《他鄉的童年》,照照吾鄉的教育
    大概就是教育。  聚焦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一共六集,一集走訪一個「他鄉」,通過觀察和展現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和中國的「童年」,帶領觀眾進行一場沒有標準答案和終點的追尋。  該片的導演、主持人、統籌是同一個人,周軼君。
  • 豆瓣9.2,這部教育紀錄片不止是大開眼界
    最近,小編看了一部非典型性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給了我契機去認真考慮孩子教育上的各種問題。說它『非典型』,是因為它並不是由專業的紀錄片導演拍攝的,導演周軼君是一位資深戰地記者、一位跨國婚姻的妻子、一位正越來越關注兒童相關問題的母親。她有自己的視角代入,有些觀眾認為這樣不夠『專業』『客觀』,但小編也感受到了另一種有溫度的關懷。
  • 《他鄉的童年》觀後反思:我們距離理想的教育有多遠?
    看點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參考。周軼君導演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通過走訪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及英國這五個國家呈現出了不同的童年教育。下文中,上海中學語文老師葛璐通過這部影片談了談自己對教育的思考。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關於成長,沒有正確答案
    這部豆瓣評分9.2的教育紀錄片,真實地向中國父母和中國孩子揭示了什麼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童年」。也給了千萬中國家長深深的觸動: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成為合格的家長,所有人都需要經過同樣的試煉和學習。正如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周軼君所說——「最好的教育,在於大人也變成學習者,不要停止成長。」
  • 《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為您解鎖孩子成長的更多可能
    9分的全球教育紀錄片她是「圓桌派」論道者,與梁文道、竇文濤妙語交鋒她也是2個孩子的焦慮母親用鏡頭探訪6國教育,以人母之心深思成長…9.0分的全球教育紀錄片,我們到底能學到什麼?-什麼才是中國家長教育下一代的最佳實踐?-芬蘭、日本、英國、印度和以色列等各國教育精髓能真正學到手嗎?-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發現孩子成長的更多可能?更多精彩問題直播見!問道全球教育典範,破解中國家長迷思!
  • 施強留學:豆瓣9.2分紀錄片,揭秘西方上流社會精英教育精髓
    最近,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空降豆瓣熱搜,在教育圈和家長圈引發一片熱議。
  • 豆瓣9.2口碑炸裂!記者媽媽走訪5國拍的紀錄片,刺痛千萬中國家庭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很多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起點君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該片開播不久就獲得豆瓣9.2高分。
  • 《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是成年人不要停止成長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剛播兩集,豆瓣就打出了9.0的高分,並且空降華語口碑劇集榜第二名。作為一個暫未加入家長行列的成年人,我抱著好奇心看了兩集。收穫遠大於設想。她不喜歡上一代給孩子說「爸爸媽媽不工作,怎麼有錢養你」,卻沒有新的語言回應,也覺得這世界變化太快,沒有標準答案,自己需要重新學習,才能告訴孩子他們未來要面對什麼。
  • 她週遊五國,拍出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豆瓣9.2
    《他鄉的童年》劇照。2018年9月,周軼君開始籌備拍攝一部教育題材的紀錄片。她前往五個國家進行探察,芬蘭是第一站。在位於首都赫爾辛基的一所小學裡,男孩們操著流利的英語,有的想做程式設計師,有的想踢足球,不行就當警察。周軼君問他們對成功的理解。她得到的回答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好,有個正經的工作,再有些餘錢,就算成功。老師和家長們有著同樣的理念。
  • 豆瓣9.0分以上高分紀錄片,這個假期追劇必看
    為此,他重新回到自己的故鄉,種植綠色,創造新的生命色彩。 嘗一嘗「地球之鹽」,你或許能品出它的生命之味。 4 《他鄉的童年》
  • 18部自然科學紀錄片(附連結),豆瓣最高9.9分,收藏帶孩子一起看
    BBC、美國國家地理等出品了很多自然和科學主題的紀錄片,從大腦運作到深海探秘,乃至宇宙冒險,大多也在豆瓣上獲得9分以上好評,最高已達9.9(2萬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不是單方面的灌輸
    一、好的教育並不單是要給孩子良好的物質條件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身體教育、食物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共同參與。這部紀錄片中,給我震撼最大的便要數日本的身體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