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嗎?要分享還是要拒絕?永遠不參加考試可能嗎?在課堂上可以挑戰老師嗎?
說真的,這些問題咱們家長可能都想到過,卻很少有深度也有廣度地思考進去。最近,小編看了一部非典型性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給了我契機去認真考慮孩子教育上的各種問題。
說它『非典型』,是因為它並不是由專業的紀錄片導演拍攝的,導演周軼君是一位資深戰地記者、一位跨國婚姻的妻子、一位正越來越關注兒童相關問題的母親。她有自己的視角代入,有些觀眾認為這樣不夠『專業』『客觀』,但小編也感受到了另一種有溫度的關懷。
『他鄉的童年』共播出5集,分別展示對5個不同國家的青少年教育的觀察、採訪,包括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差異極大、各有特色。我們雖然無法去到這些國家、在這樣的國情下培養教育孩子,卻也能從中收穫很多可用的教育理念和技巧。
1、集體、分享和拒絕
第一集是我們的近鄰——日本,日本的教育,向來以集體意識、注重細節、規範化聞名。
『他鄉的童年』裡展現的日本青少年教育,一如既往地有著從細節處入手、教育孩子的特點。比如這所幼兒園的推拉門,特地設計成不能輕鬆關上的,讓孩子注意到,如果不認認真真做好一件事,就會影響到其他人:
在集體意識、遵從規矩之外,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更現代、更積極的特徵。同樣是這所學校,大家一起吃中午飯,校長會『搶』學生的食物,來讓孩子們學會正面拒絕、保護自己擁有的東西:
關於如何教育孩子『分享和拒絕』的關係,這位校長也給出了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回答:大家把食物放在一起,挑自己喜歡的,是分享;各自選了之後,那份食物就屬於他自己了,他就要保護好、學會拒絕別人的要求。
2、比競爭更好的動力——內在驅動
第二部分芬蘭,是小編最喜歡、也是很多網友最有感觸的一集。這個國家的從對媽媽、嬰兒開始,致力於對所有孩子平等、良好的教育,號稱『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
芬蘭一集所展示出的理念,或許可以給我們『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的問題,一個啟示。
例如片中有一個興趣班,通過動手完成一個模型來學習:
這是一種綜合知識的學習方法,和片中另一位老師在學校教的課程異曲同工:由老師自行設計規劃一節課,不限科目、主題、形式,這位老師設計了『時間、年齡、自己』這個主題,課程中結合了數學、人文、歷史、物理等等知識,設計了面具、測量等有趣的課程形式來了解主題。
再比如,這位老師本人對待學習的態度:因為不需要升級、考職稱,她會覺得學習是為了自己的提升、為了更好地教給自己的學生,而不是和別人比較。
雖然我們目前無法生活在沒有競爭、不用考試的教育體制內,但這種內在驅動、獲取動力的方法,也是可以延伸過來的:重視努力、認可進步,把學習當成是自我提升,而不是為了『比較』。
還有一個非常令我感動的片段:導演問師範學院的老師,如果真的有孩子不擅長、不喜歡數學,你們會怎麼對待?他們是這樣回答的:
這也讓我想起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時我們會把它理解為,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天分來確定培養方向;其實換個角度,像芬蘭這些老師一樣,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來設計他能順利學會的課程形式,『定製』課程,無論什麼內容,都是學的會的。
3、挑戰、創造和包容度
印度人口眾多,經濟條件也不如日本、芬蘭發達,社會階層複雜、貧富差距大,但印度近些年在許多方面都惹人注目,尤其許多跨國公司CEO都是印度裔這個現象,讓很多人把注意力轉到印度的教育上。
『在混亂中創造秩序』,他們是這樣總結的。紀錄片探訪了一所著名大學,一位老師用大家熟悉的《哈利波特》系列,來講授法律課程,在課堂上,學生發言活躍、頻發發出質疑的聲音,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時不時進行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他們經常能獲得更多的角度和思考。
印度這集,也有一個非常動人的片段,一位華裔小男孩,在印度的學校生活學習,非常樂觀、活潑、受人歡迎,而在這之前,他在中國臺灣老家讀幼兒園,因為有一點多動症,不被老師喜歡,難過、自卑、甚至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而來到印度後,周圍的人覺得孩子就是要活潑、要玩,這很正常,小男孩在學校也『如獲新生』。
前陣子很熱門的『我們是否需要挫折教育』的話題,之所以感動,就是因為這些事情,我們或深或淺,都經歷過。每個人都有不被人認可的時候,讓我們懷疑自己『不值得』,讓我們失去積極和赤誠。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愛,不因為他們優秀;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特點,不是優點缺點,是他的特點;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更好,不是像別人一樣好,而是更好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