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層次問題:香港慈善組織制度下存在的法律和管理問題

2021-02-28 KG廿六兩

只需要高中畢業,有志推動香港本地教會參與勞工運動?
竟然有$31,000港幣月薪。


 香港可獲免稅的慈善組織數目近年急劇上升,突顯了香港現時監管慈善組織的機制所存在的局限。申訴專員早在2003年所發表的報告中,把現有的監管機制描述為「既不全面也不周密,而且東拼西湊,缺乏成效。」 

申訴專員指出,慈善組織在運作方面透明度和問責性不足,而現有的監管措施,既非涵蓋所有慈善團體,亦非涵蓋所有慈善籌款活動。

普通老百姓辛辛苦苦力求生存,但偏偏有一大堆人在利用法律流動在鑽空子,蠶食這個社會。

樓下保安說,我們熟知的黑格爾名言「存在即合理」其實是翻譯錯誤,正確的翻譯 應該是「存在是有原因的(rational)」,而非「存在是合理的(reasonable)」,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體系。

香港有著多如牛毛的慈善機構及慈善信託組織

慈善團體可根據《稅務條例》第 88 條獲豁免繳稅。在 2019 年 3 月 31 日,共有 9,096 個慈善團體獲稅務局確認豁免繳稅,其中 285 個是於過去一年獲得確認的。

如申請人於申請確認豁免繳稅資格時已提交足夠的資料及文件,稅務局聲明致力在收到該等申請的 4 個月內給予回覆。

捐款根據《稅務條例》第 88 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團體可獲稅務扣減。市民可參閱上載在稅務局網頁獲豁免繳稅的慈善團體及慈善信託的名單,以查看他們的捐款能否在報稅時申請扣除。 2017-18 課稅年度在利得稅和薪俸稅項下獲扣除的認可慈善捐款,分別為 50 億元和 78.8 億元。

稅務局根據紀錄,為我們提供了截至2007年12月為止歸於四大類慈善宗旨之下的認可免稅慈善組織數目資料。該等組織的總數是5,123,而按慈善宗旨分類的數目如下:

濟貧 1,037

促進教育 1,790

推廣宗教 1,773

其他 523

根據稅務局所提供的數字,截至2019年底為止,認可免稅慈善組織的總數已達到9,096,慈善組織在香港增長之快可見一斑。與2007年度相比, 獲準免稅的慈善組織增加了3973個。

香港宗教慈善的非政府組織的特殊角色


左起為夏其龍神父、郭乃弘牧師、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主任劉千石、雷聲隆。雷聲隆出身於紡織工業世家,1985年當選為立法局議員,1988年角逐連任立法局議席失敗,雷聲隆曾是民協成員,其後參與組織香港民主同盟,2008逝世,終年62歲。

香港宗教慈善公益事業的發達和政府所起的作用是分不開的。一方面,當年港英政府放手讓包括宗教慈善組織在內的非政府組織群體來承擔大量的社會服務性工作,香港政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制訂社會福利政策時,對宗教慈善公益活動的社會價值予以積極肯定,並因勢利導將其納作今後建設社會福利體系的中堅力量。

香港政府將宗教慈善公益組織定義為非政府機構,利用稅收豁免、財政津貼等政策優惠,積極扶持宗教慈善公益組織的發展壯大,在港英年代引導它們依循政府所制訂的發展藍圖運轉,形成了所謂的「共生關係」,宗教慈善公益組織因此在港英時代下就獲得很大的發展空間。

詳情請參閱過往文章
趣談香港系列:香港基督教和天主教教會

趣談香港系列:香港醫療教育,社福機構背後的巨人

香港法例下慈善組織的定義

目前在香港地區存在不少於3900個教會,形式多樣,服務細緻,語言精彩。應驗了某運動品牌的「Nothing is impossible 」

「慈善組織」一詞在香港法律下的涵義還是以普通法為依歸,重點在於有關組織或活動的特定目的在法律意義上是否屬「慈善」性質。正如一般的法律參考書籍所指出,「慈善組織」、「慈善」、「慈善宗旨」、「慈善目的」及「慈善用途」等詞,在法律上有專門意思,在某些方面可能與一般人的理解不同。

要被認定為慈善組織,有關組織成立的宗旨,必須是按法律來說純粹屬慈善性質。麥納頓勳爵 (Lord Macnaghten)在1891年的一宗個案中所提出的著名說法,是闡述慈善組織定義的最權威普通法案例,香港的法庭須予以明確遵從,而稅務局也明確採納。

在該宗Income Tax Special Purposes Commissioners v Pemsel案中,麥納頓勳爵列出慈善宗旨的「四大主要類別」:

(1) 旨在濟貧的信託;

(2) 旨在促進教育的信託;

(3) 旨在推廣宗教的信託;

(4) 旨在令社會得益但非屬以上任何一類的信託。

上述的淵源可追溯至1601年的英格蘭法例,那就是英格蘭《1601年慈善用途法令》(Charitable Uses Act 1601)的弁言。

慈善組織所產生的法律和管理問題

任何團體如要被視為香港法律所指的慈善團體,就必須純粹為「法理上承認的慈善用途」 而成立。我們對「慈善宗旨」的定義,即使時至今日,仍以麥納頓勳爵於1891年所提出的四類慈善宗旨為依據,而此說法本身的依據,則是英格蘭《1601年慈善用途法令》的弁言。

回歸後管理香港的有心人
針對慈善組織所存在的管理和法律制度,欠缺認識

寥寥數十人的香港立法會議員,每一位都與不同的慈善組織有著不一樣的關係,偏偏監管慈善組織只能倚賴這些議員們,試問又有什麼議員會向他們的選票,發出質疑和監察?

香港已經踏入2020年,回歸也已經過了23年,竟然還借著參考一項英格蘭都鐸王朝的法規以及維多利亞時代的案例法來裁定什麼可構成慈善組織,這是在諷刺香港沒有相應的法律改革人才?

定義不合時宜

《1601年法令》弁言用語古舊,不切合現代情況,其中所提到的例子,很多都與現今社會脫節。麥納頓勳爵所提出的四類慈善宗旨,重點似乎同樣與現代思維格格不入。把「濟貧」及「促進教育」列為妥當的慈善宗旨,可能不會引起多大爭議,但有人可能會認為沒道理突出「推廣宗教」,讓其自成一類,因為所有其他宗旨(例如照顧病人和老人、防止殘暴行為、保護環境、提倡體育運動等等)都是一併撥入「可令社會得益的其他宗旨」的第四大類,沒有再作細分。

裁定什麼可構成慈善宗旨,所依據者是發源於十九世紀的案例法及一項十七世紀法規的古舊用語。對於法律門外漢來說,兩者均難以掌握,而且它們所提供的指引,無論如何也是有限的。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為了公眾及慈善機構的利益起見,界定什麼可構成慈善宗旨的法律定義,應該清晰明確,易於掌握,並且能配合現代價值觀。

相關法律混亂不清

香港現時並無全面的法定機制,處理慈善組織的註冊或規管事宜。根據《稅務條例》(第112章)的條文,獲稅務局認可為慈善組織的機構通常無須繳稅,而捐給該等機構的捐款亦可獲扣稅,但《稅務條例》沒有為什麼可構成慈善組織提供法定定義。

因此,稅務局必須參考普通法來裁定某個機構能否說是為「慈善宗旨」而成立。這方面的案例法卻不夠清晰。

麥納頓勳爵在Pemsel 案中用以描述第四類慈善宗旨之詞,是「旨在令社會得益但非屬以上任何一類的信託」,這對於什麼才是或不是慈善宗旨,幫助不大。由於此詞含糊不清,令人難以確定其涵義,大家只好通過昂貴的訴訟來釐清問題,故此難怪上訴法院民事法庭庭長斯特代爾勳爵(Lord Sterndale, MR)曾有此一說:「什麼是慈善饋贈,什麼不是慈善饋贈,這方面的案例糾結不清,本席無法找到任何原則作為指引,令人可以輕易地安然擺脫糾結。」

香港慈善組織的問題和組成成分非常有意思,下期待續

為什麼辛辛苦苦讀完本科再讀碩士,;

為什麼讀書讀到頭髮掉光了,女朋友離開了,房子買不起了,月薪還比不上一個推動「勞工運動」的中學畢業生??

能夠堅持把文章看到這裡的,應該就是真愛了,點擊二維碼,關注公眾號。我們一齊來多交流,一起思考下一步行動。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KG廿六兩(ID:worldview1990s)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相關焦點

  • 臺灣香港問題的深層原因?
    請點擊上方【民之力】關注本號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發文《從「太陽花學運」到「反修例暴亂」——論臺港問題的深層原因殊不知香港的反對派志不在此,他們通過群眾運動,意在奪權,奪得議員權立委權,最終奪得「特首」權,奪下香港的整個治權,即管治權。所以從「太陽花」到「反修例」,有它的「突發性」,但也有它的「必然性」。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楊啟:香港問題的教訓
    從今天的現實來看,「一國兩制」固然是一種獨創性的偉大戰略構想,應該繼續堅持,但由於實踐中沒有先例、缺乏經驗,在科學內涵的把握、具體規劃設計和制度安排上尚存在一些疏漏和缺陷,就像鄧小平當時說的「太軟了」,這就為敵對分裂勢力利用回歸後的「真空」,抓住制度機制上的「軟肋」,加緊滲透、挑起矛盾,導致香港問題頻發日愈嚴重,留下了漏洞和隱患。
  • 香港問題背後的一些社會深層根源
    2019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波席捲香港。一個初衷是向臺灣移交殺人犯的「修例」法案為何能引發如此巨大的動蕩?吹開喧囂的政治泡沫,修例風波的背後有著一些香港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問題。這些經濟民生方面的矛盾成因複雜、長期未能解決,積累成巨大的社會問題。
  • 香港的國民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香港暴亂發生以來,大家都在思考,香港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隨著局勢的發展,現在暴露出香港的政治、教育、傳媒、司法等方領域存在相當大的漏洞。今天推薦顧敏康教授的文章,他曾任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此文從教育角度進行分析,一起來看。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顧敏康在持續兩個多月的香港亂局中,不少香港年輕人成為蒙面 「黑衣人」。
  • 「慈善之都」香港啟示錄 觀察
    港澳地區被認為是慈善文化最成熟的華人社會。譬如在香港90%以上的年輕人參與過捐贈,有數以千計的慈善組織和團隊,這被認為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底色。而香港除了是大家熟知的「金融之都」,也是外界公認的「慈善之都」。湖南省政協委員群體裡有54名來自港澳地區,這些港澳地區社會各界別的精英們,對內地各級政府力推的精準扶貧有著怎麼樣的觀察和建議?
  • 【講座】香港的法律與法律人(2)
    編者按:喜馬拉雅刑事法律講座最新上線《香港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人》專輯,音頻分5集播出,此為第2集。
  • 香港《逃犯條例》問題始末
    《逃犯條例》並非是一項新的法律,在香港回歸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的作用就是為跨境犯罪案件中將罪犯移交給當事國提供法律依據。根據該條例,香港與美國、英國、新加坡等20多個司法管轄區籤有引渡協議,但其中不包含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澳門。              換句話說,如果有人在中國大陸或是臺灣犯罪,只要逃往香港,就可以逃避法律制裁。
  • 具備特定稅務豁免功能的香港慈善機構及信託團體
    從實務角度而言,成立香港免稅慈善組織須擬定一份規管文書,其通常需要載有如下條款: (a)       準確和清楚地說明該香港免稅慈善組織的成立宗旨;(b)       限制該香港免稅慈善組織的資金僅可用於實現其成立宗旨;(c)       禁止在成員之間分攤該香港免稅慈善組織的收入和財產;(d)
  • 香港近況(分析)
    香港「深層次的問題」是經濟問題,經濟問題涉及經濟管理主權,關乎香港未來的命運。事實上,香港的經濟管理主權始終是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香港於1997年回歸的僅僅是政治管理主權(行政權),經濟管理主權至今仍然無法全面回歸。
  • 香港問題的來龍去脈
    對於《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香港民眾已經非常熟悉了,但大陸這邊其實很多人並不是太了解,所以這裡再專門解釋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
  • 關於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幾個問題
    直到民法通則的頒布,才從立法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王漢斌同志《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草案)的說明》中,專門談到這一問題。他說:「民法主要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係,即橫向的財產、經濟關係。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國家和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內部等縱向經濟關係或者行政管理關係,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係,主要由有關經濟法、行政法調整。」
  • 有理兒有面:香港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
    立法會上反對派議員為反而反,本該是受益者的市井民眾被煽動上街反對,又遇上1998年金融危機,最終在內憂外患下,被迫取消。陸地上的地動不了,那麼填海行不行?20多年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再提出大嶼山發展計劃,希望在香港郊區的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興建人工島,填海面積達1700公頃,興建住宅、新商業區等,配套建設策略性交通基建及升級現有道路基建等工程。
  • 港府公布香港電臺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編輯管理制度存在缺失、問責意識薄弱
    ,報告批評港臺的編輯管理制度存在缺失,問責意識薄弱,另缺乏整體人力資源策略。邱騰華(圖片來源:香港電臺網站)「東網」報導稱,邱騰華提到,港臺在過去兩個年度內7度被裁定投訴成立,被通訊局發出1個嚴重警告、3個警告及2個強烈勸喻。他直斥港臺多次違反條文,引發公眾關注,事態十分嚴重,並需要正視。有鑑於此,他認為需要深入探討包括港臺的編輯管理及投訴機制、服務衡量評估、人員管理、物料供應採購等問題。
  • 普法分享:簡析香港婚姻法律制度及判例!!
    一 、香港婚姻法律制度的基礎香港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代受到中國古代封建婚姻制度的影響,1841年被英國政府統治後,逐漸受英美法系影響,形成英美法系,回歸後仍沿用該體系。香港所屬的英美法系與內地所屬的大陸法系多有不同之處,如大陸法系是成文法,強調法官只能援引法律,不能創造法律,庭審過程是以法官為絕對中心的糾紛過程;英美法系卻包括制定法和判例法,其中判例法的地位比制定法更重要,法官可援引成文法、法律或判例,在一定範圍內可以合理地利用判例創造法律,庭審過程是以訴訟參與人為中心的對抗式模式,故影視情節中多有看到唇槍舌戰的激烈對
  • 朱世海 丨 香港司法制度的形成、演變與改革
    一、港英時期香港司法制度的形成 (一)司法機構的逐步建立英國駐華全權欽使兼商務總監查爾士·義律在1841年2月發布的公告規定,香港本地居民是英國女王的臣民,繼續根據中國法律、風俗、慣例(各種拷打除外),在一個英國裁判官的控制下,由鄉村長老管理。
  •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香港根本不存在所謂「自決」問題
    新華社香港10月19日電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宋哲19日發表文章強調,「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指的是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一國」則是永遠不變。「後2047前途」應是香港在「一國」前提下實行什麼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問題。這屬於中央授權的高度自治範疇,根本不存在「民主自決」問題。
  • 為何要堵住香港國家安全法律漏洞?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草案)》,這是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國家安全風險日益凸顯時的必要之舉和治本之策。香港基本法第23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這一規定就是通常所說的23條立法。
  • ​ 香港問題的根源
    二,可以切斷港獨組織和關注組之間的法律上的聯繫。當被追究法律責任時,陳浩天可以託詞這些關注組的成員都是第三方人員,他們做什麼是自發的,學生做什麼也是自發的,和他陳浩天完全無關係。把罪責推得一乾二淨。 這個運作形式和2014年前港獨組織在香港各大學進行滲透的關注組一模一樣。只不過是把大學換成了中學而已。 那麼,涉及的中學有多少呢?
  • 何東家族的不朽追求 | 西式慈善信託制度的實踐者
    舉例說,他成立 「何東爵士慈善基金」的金額為500,000元,而這筆錢指明交由信託人(滙豐信託香港有限公司)代為投資,經常性收入扣除開支用於支持按香港殖民地法律註冊的慈善團體,協助他們在教育及社會救濟方面的努力,並指明港督可視乎每年收入的情況訂定批出善款的數額和分配準則。
  • 香港深層次社會矛盾找到了,內地也要警醒之...
    人民日報則發布了一篇文章:《解決住房問題,香港不能再等了》。文章指出,隨著香港局勢發展,廣大香港市民除了進一步呼籲止暴制亂,更多人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影響香港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住房,正是重中之重。  02說一千,道一萬,香港的深層次矛盾,「高房價」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