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前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枯竭
地球是一個智慧的星球,即使天外來客撞擊地球,地球所受到的損害也只是一時的,現有的資料顯示,地球有可能存在史前文明。基於科學猜想的需要,本文認為史前文明存在,而史前文明毀滅於核能利用的大洪水。
人類製造核彈不過區區幾十年,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時間更短,核能的利用主要是輕核的聚變和重核的裂變,目前世界上主流核能利用都是重核裂變,輕核聚變產生核能時,燃值更高,但可控性較差。氕氘氚是氫的同位素,存在於海水中,本文由此展開科學猜想:史前大洪水正是由於史前人類的貪婪導致。
人類利用的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風能、水能、太陽能資源屬於可再生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煤炭、天然氣、木材、核燃料等資源,用後再生時間很長,我們歸類為不可再生資源,當然,這裡的歸類是相對的。
二、史前文明的核能利用
話說幾百萬年前甚至幾十億年前,人類已經能夠很好地利用能源,煤炭、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使用殆盡,由於氣候的原因,太陽正處於遠離地球的位置,輻射降低,由於太陽能的減少,風能和水能也急劇下降,人類面臨無能源可用的窘境,這時,人類終於開發出輕核聚變的反應裝置,而輕核聚變的核燃料存在於海水中,從海水中提取核燃料並輸入至輕核聚變反應堆成為各國能源利用的首選方案。
那時,海水中的氫的同位素很多,當然還可能存在溶解於海水中的其它能源燃料。從海水中提取核燃料需要將海水蒸發,一種劇烈的蒸發模式我們稱之為沸騰,核燃料就這樣不斷地從海水蒸發中獲得,獲得的核燃料又不斷地輸入核聚變反應堆,從核聚變反應堆中獲得的能量不斷地加熱海水,如此往復,循環提取海水中的核燃料。也就是說,只要這種輕核聚變反應堆啟動,除了初期提供啟動能源外,後面的持續反應過程不再需要外來能源維持,非但不需要,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核燃料越來越多,可以滿足史前人類文明星際航行的需要。
三、史前地球氣候的變化
由於史前人類不斷地加熱海水提取核燃料,加熱海水產生的熱量可以流轉到地球的各個角落,起初,少量的熱量增加可以通過大氣的運動排散到宇宙空間,後來,隨著熱量的不斷增加,地球的氣溫有所上升,地球上的一些不耐高溫的植物大量死亡,這些植物對於固化太陽輻射的能源起到重要作用。當不耐高溫的植物不再固化太陽能時,太陽能產生的升溫作用更加明顯,河流枯竭,到處是沙漠。沙漠中沙子的儲水能力很差,當雨水降落到沙漠中時,沙堆的總和表面積比同等面積的水域和植物大得多,降落的水很快又被蒸發到空中。
如此一來,空氣中的水分子很多,時時刻刻達到飽和狀態,降雨的過程和蒸發的過程同時進行,甚至在特殊的情況下,既無法降雨也無法蒸發,整個地表處於水汽飽和狀態。
史前人類還在不斷地加熱海水,整個地球如同一個大的蒸鍋,熱氣騰騰,這時,史前人類只能住在地下,依靠人工光源照明,史前人類賴以生存的動植物也依賴人工培育。溫度上升導致局部降溫設備大量使用,從能量守恆定律可以知道,這些設備的使用終將轉化成熱量,這樣,加劇了地球總體升溫的趨勢。
熱力學裡面有一個墒增加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別的形式的能轉化為熱能很容易,轉化率可以達到百分之百,而由熱能轉化成別的形式的能卻需要藉助設備,並且轉化率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史前人類或許沒有意識到這一層關係,或者形勢惡化到無法解決的地步,地球升溫導致的環境變化只能通過提取核燃料解決。
於是,提取海水中核燃料導致地球升溫,地球升溫導致環境變壞,環境變壞需要更多降溫的個護設備和局部改良設備,這些設備導致地球溫度的進一步上升,史前人類終於意識到地球不再適合居住,地球的毀滅是遲早的事情,從海水中提取核燃料從而星際航行到適居星球才是最佳選擇,史前人類不得不更多地投入精力提取核燃料,而地球升溫的問題由於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棄之不顧。
地球在史前人類的破壞下奄奄一息,調節氣候的功能大大下降,升溫導致的惡性循環才剛剛開始,大型物種已經滅絕,整個地球上降雨不斷,持續了幾十萬年,史前人類逃離地球的計劃也因為技術原因和其它星球的環境問題導致失敗,史前人類意識到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讓地球上的生命重新進化,於是把史前人類文明刻劃在石壁上,把史前人類的基因編輯進一些微小的生命體中,創建了未來智慧生命的圖片識別代碼,期待著未來智慧生命能夠珍惜地球愛護地球,不再重複史前人類的錯誤路線。
史前人類關閉了輕核聚變反應堆,史前人類無法忍受高溫的炙烤和蒸煮,一個一個消失在地球歷史的洪流中,壁畫、圖案、傳說、記憶等等永久留在地球上,至於後來的人類或者說智慧生命能否從中汲取教訓,史前人類已經無法做出評論,或許冥冥的意識中,寄希望隨機的世界總有天賦異稟的個體會發現危機,借今人之口解釋史前洪水的產生原因和史前人類的消失之謎。
總結:本文從能源利用的角度解釋史前洪水的持續時間很長的原因,也解釋了史前人類消失的原因,地球上出現生命是偶然,人為設計的毀滅地球的能源利用才是地球重新進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