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後的故事
文/慕津鋒 「我們高興地向大家推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
《哥德巴赫猜想》
其中,有瑞士大數學家歐拉;有德國的一位中學教師,名叫哥德巴赫,也是數學家。 1742年,哥德巴赫發現,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的和。他對許多偶數進行了檢驗,都說明這是確實的。但是這需要給予證明。因為尚未經過證明,只能稱之為猜想。他自己卻不能夠證明它,就寫信請教那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來幫忙做出證明。一直到死,歐拉也不能證明它。
-
再談哥德巴赫猜想
承接上我的上一篇,《哥德巴赫猜想隱藏的秘密》。昨天很湊巧,我多久沒有上「知乎」了,無聊地才一登陸上去,就被推送「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我認真地看完了前幾段,忍不住給作者留言:「對不起,我只看到您『基於統計』這四個字,以下種種精妙的推演與計算都不需要看了……」作者很快給我回復了,吧啦吧啦。
-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聯繫?
很明顯,哥德巴赫猜想可以推出弱哥德巴赫猜想。在1900年的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大衛·希爾伯特(D.Hilbert)向全世界的數學家們建議了23個問題,其中哥德巴赫猜想便是第八問題的一部分。12年後的第五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蘭道又將其作為素數論中未解決的4個難題加以推薦,時至今日,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極大帶動了解析數論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哥德巴赫猜想可謂是素數論中的核心問題。
-
「剛剛,我解開了哥德巴赫猜想」
在民科數學圈,可能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你不能公開宣布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你就不配去拿諾貝爾數學獎。 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近代數學各大難題中,知名度最高的之一。如此難的一個猜想,最早版本只用一句話就能描述,那就是: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
陳景潤離開的日子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然而,至今也沒有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不過,數學家們已經從 271 年前的出發點走的很遠了。從上面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又可以推出:任一大於 5 的奇數都可寫成三個素數之和。這被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1923 年,英國數學家哈代與李特爾伍德證明,假設廣義黎曼猜想成立,弱哥德巴赫猜想對充分大的奇數是正確的。
-
數學大家邂逅就修醫生,陳景潤與由昆絕世之戀如何成就?
陳景潤,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數學家。1973年, 他將全世界科學家奮鬥了260多年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最接近的程度,至今無人超越。這樣一個被稱為「不諳世事的科學怪人」,竟然在他45歲之時,萌發出生命中唯一一次戀情,從而展開了一段最溫情也最契合的絕世婚戀。
-
希爾伯特第八問題有望終結: 哥德巴赫猜想獲證!
該引理獲證,不但可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孿生素數猜想,還可解決黎曼猜想。黎曼猜想的本質同哥猜一樣,無生成元的生成對象不存在,無路徑的平臺不存在,無地基的房產不存在,無根系的生命體不存在,無成本的利潤不存在,無股權的脫貧不存在,無個體人權的集體主權不存在。被序列化的微觀世界規律比宏觀世界規律更為深刻。這就是為什麼微觀的量子論比宏觀的相對論更能代表當今科學前沿的原因。
-
數學天才陳景潤:47歲娶29歲漂亮女軍醫,唯一的兒子現狀如何?
說起陳景潤,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他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1933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早年的時候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後來受到華羅庚教授的賞識,被調到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在1973年的時候,陳景潤發表了著名的《1+2》的詳細證明,頓時引起轟動,還被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
-
《從哥德巴赫說開去》之一
很多中國人是從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中知道哥德巴赫這個名字的。在在這篇文章裡,徐遲講述了數學家陳景潤刻苦鑽研,終於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真實故事。文章最初刊登在《人民文學》雜誌1978年第1期上,標題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隨即轉載,一時間傳遍全國。從那以後,人們對於陳景潤的故事津津樂道,也常用「哥德巴赫猜想」來形容極其困難的問題或難以企及的目標。然而,大家對於哥德巴赫本人卻了解甚少。
-
陳景潤:離「皇冠上的明珠」一步之遙的數學家
但陳景潤不喜歡語文。他喜歡兩個外地的數理老師。外地老師倒也喜歡他。這些老師經常吹什麼科學救國一類的話。他不相信科學能救國。但是救國卻不可以沒有科學,尤其不可以沒有數學。而且數學是什麼事兒也少不了它的。人們對他歧視,拳打腳踢,只能使他更加更加愛上數學。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卻使他充滿了幸福,成為唯一的樂趣。 十三歲那年,他母親去世了。
-
陳景潤妻子由昆:至今仍健在,獨居在60平米老房子,靠養老金度日
陳景潤被送往了309醫院,由一個叫做由昆的護士照顧他;由昆非常崇拜像陳景潤這樣的人,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她聽說這個醫院裡來了一個了不起的數學家,心想:要是自己能夠見到他,得是一件多麼光榮的事情啊。
-
陳景潤去世時年僅63歲,他的後代現在都怎麼樣了
不管你相不相信,事情已經發生了,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陳景潤身上,一個數學天才人物。我們看到這裡估計會感到可笑,1 2=3這個小學生都覺得容易的問題這麼重要?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回答的不是表面上的1 2=3的問題。他解決的是偶數跟素數的關係,這三兩句話是解釋不清楚的。這也是世界上三大難題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所有人都回答不出來的時候,陳景潤出現了。
-
用跑得最慢的電腦程式,理解最高深的哥德巴赫猜想
對它的研究與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一系列數學難題建立了驚人而又深刻的聯繫。程式設計師總想讓代碼跑的更快。可在1962年,匈牙利數學家蒂博爾·拉多(Tibor Radó)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問題:要怎麼才能讓一個簡單的電腦程式在終止之前跑的儘可能久?拉多將這樣跑得儘可能低效但仍有效的程序稱為「忙碌的河狸」。
-
告別哥德巴赫
我們高家受天之祜,人人都致力於科學,或者投身於藝術。譬如我的大爺爺是物理學教授,我的二爺爺是二胡演奏家,我的三爺爺是地質專家,我的四爺爺在街頭吹糖人兒……以此類推。到了我這一輩兒,在我和我哥哥還是娘胎裡同一個受精卵的時候,鑑於計劃生育政策,上帝索性一刀把我們劈成了同卵雙胞胎,我哥哥去學數學,我則去學畫畫。
-
黎曼,除了他的猜想,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伊隨編輯:Yuki 隨著菲爾茲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麥可·阿蒂亞爵士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黎曼的名字和他的世紀猜想再次回到公眾的討論之中。然而,黎曼,除了他的猜想,還有一些故事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了解的。
-
由本尼主演的話劇電影版《科學怪人》11月19、20日上映,只映兩場
地點:新中國影都擁有350人的大廳全角度無死角的觀賞本尼雙版本《弗蘭肯斯坦》(又名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由奧斯卡獎得主丹尼·博伊爾執導,本次的演出將是[一部戲雙版本]的演出,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約翰尼·李·米勒交替出演科學家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和他創造出的科學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