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2021-02-08 最新電影電視劇音樂夜讀專場

對於國人來說,陳景潤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

(埋頭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

一、立志破解猜想的少年。

陳景潤對於數學的熱愛,源於初中時的數學老師,那是一位30來歲的清華畢業生,學識淵博,講課生動。在他的影響下,少年陳景潤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當時的數學教材,他只用了兩周就自學完成,這讓老師非常驚訝,認為他在數學方面有極高天賦。於是因材施教,為他講一些難度更高的數學知識。

高中時的陳景潤數學成績更加優異,同樣讓教數學的沈老師讚嘆不已。一次上課時他對陳景潤說:中國古人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曾遠超西方,希望你以後在數學上創造更大成就為國爭光。比如破解當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推動人類數學事業更上一層樓。

沈老師的這番話深深觸動了這個少年的心,從此他以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

(陳景潤舊照)

二、圖書管理員的數學夢。

令數學人為之痴迷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提出的,其內容為:任一大於2的偶數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但提出這一猜想的哥德巴赫卻不能證明它,於是他向當時的大數學家們請求幫助。可兩百多年過去了,仍然未能得到證實,這一猜想也被遺留下來,成了數學界的大難題。

20歲那年,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留校成為校圖書館的一名管理員。此後他一邊飽覽群書,一邊在工作之餘堅持對猜想進行驗證研究。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把自己對猜想的論證觀點寫成論文,寄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希望得到指導。華羅庚在看了論文後,對他的數學功底和才華頗為賞識,當他得知這個小夥子只是個圖書管理員時,決定把他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讓他專門從事其心愛的數學研究,從而人盡其用。

就這樣,陳景潤從一名圖書管理員,靠著自己的努力,來到了中科院數學所。在華羅庚教授的指導下,陳景潤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證實研究中。

(陳景潤舊照)

三、「1+2」猜想的重大進步。

有了華羅庚教授的指點,陳景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勁頭就更足了。可要想獲得證明猜想更多的外國數學研究動態,就必須具備直接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於是陳景潤開始學習多門外語,憑藉驚人毅力,他在極短時間內掌握了英、俄、法、日、意、西等多國語言。

此後,陳景潤在中科院一間六平米的辦公室裡,開始埋頭研究。在歷經十多個春秋之後,1965年,陳景潤發表了一篇名為《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重要論文,在論文中,陳景潤對於哥氏猜想中的「1+2」進行了有力證明。

論文立刻引起全世界數學界的關注,他的證明方法和觀點得到一致認同。當人們得知這一成果只是在一間6平米的辦公室,由一人一桌一筆一紙獨立完成時,不由得對其讚嘆不已。英國和德國的數學家還將這篇論文納入大學教材,將其命名為「陳氏定理」。

當然,作為著名的數學家,以證明「1+2」而聞名的陳景潤,在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的同時,在其它數學研究上也收穫頗豐。

比如在早期,為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他對塔裡問題、華林問題、球內格點、圓內格點等數學理論,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重大改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此外他還成功將之前的最小素數從80繼續推進到16。他所摸索出的篩選法,也成為最為有效的辦法,為後人的數學研究做了鋪墊。

憑藉對哥氏猜想的研究貢獻,陳景潤三個字足以永遠留在人類數學史上。他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甘於孤獨獻身科研的精神,理應成為人民群眾的榜樣。

(參考資料:《從哥德巴赫到陳景潤》等)

相關焦點

  •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原標題: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白瀛)1978年,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讓很多人認識了「科學怪人」數學家陳景潤;36年後,一部同名話劇由廈門大學師生搬上了舞臺。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1923 年,英國數學家哈代與李特爾伍德證明,假設廣義黎曼猜想成立,弱哥德巴赫猜想對充分大的奇數是正確的。1937 年,蘇聯數學家伊萬•維諾格拉多夫更進一步,在無需廣義黎曼猜想的情形下,直接證明了充分大的奇數可以表示為三個素數之和,被稱為「三素數定理」。不過他無法給出「充分大」的界限。他的學生博羅茲金於 1939 年確定了一個「充分大」的下限:314348907。
  •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後的故事
    該文講述了數學家陳景潤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哥德巴赫猜想」的內容和發展的歷史,以及陳景潤是如何在特殊年代期間,在艱苦環境下通過頑強努力取得了(1+2)的證明過程。 《哥德巴赫猜想》一經發表,《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相繼轉載。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報》全文轉載《哥德巴赫猜想》。
  •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聯繫?
    (沒錯,確實有量子力學的,參見「希爾伯特—波利亞猜想」)但怎麼有種有生之年看不到的感覺……簡單介紹一下孔涅的研究:(嚴格上說孔涅的證明思路是屬於量子力學的,但他在研究過程中確實也用了非對易幾何,具體效果如何恐怕不容樂觀。)
  • 《哥德巴赫猜想》
    他的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比法國大數學家畢朱,也早出了四百多年。明清以後,我們落後了。然而中國人對於數學好像是特具稟賦的。中國應當出大數學家。中國是數學的故鄉。    有一次,老師給這些高中生講了數論之中一道著名的難題。    他說,當初,俄羅斯的彼得大帝建設彼得堡,聘請了一大批歐洲的大科學家。其中,有瑞士大數學家歐拉;有德國的一位中學教師,名叫哥德巴赫,也是數學家。
  • 再談哥德巴赫猜想
    承接上我的上一篇,《哥德巴赫猜想隱藏的秘密》。昨天很湊巧,我多久沒有上「知乎」了,無聊地才一登陸上去,就被推送「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我認真地看完了前幾段,忍不住給作者留言:「對不起,我只看到您『基於統計』這四個字,以下種種精妙的推演與計算都不需要看了……」作者很快給我回復了,吧啦吧啦。
  • 「剛剛,我解開了哥德巴赫猜想」
    在民科數學圈,可能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你不能公開宣布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你就不配去拿諾貝爾數學獎。 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近代數學各大難題中,知名度最高的之一。如此難的一個猜想,最早版本只用一句話就能描述,那就是: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 希爾伯特第八問題有望終結: 哥德巴赫猜想獲證!
    山東大學校長潘承洞曾證明了」1+4」。中科院院士王元曾證明了「2+3」。 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此事被國際數學界注意後,也引起了毛澤東主席和一批中央領導的重視。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被譽為「陳景潤定理」。
  • 數學天才陳景潤:47歲娶29歲漂亮女軍醫,唯一的兒子現狀如何?
    說起陳景潤,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他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1933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早年的時候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後來受到華羅庚教授的賞識,被調到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在1973年的時候,陳景潤發表了著名的《1+2》的詳細證明,頓時引起轟動,還被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
  • 陳景潤妻子由昆:至今仍健在,獨居在60平米老房子,靠養老金度日
    而偉大的「陳氏定理」其實就是證明「1+2」;1977年,陳景潤決定一定要攻克這個數學難題,於是開始證明「1+2」,經過10多年的研究,陳景潤終於看到了,這件事情即將成功了,在最後
  • 陳景潤離開的日子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
  • 數學大家邂逅就修醫生,陳景潤與由昆絕世之戀如何成就?
    陳景潤,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數學家。1973年, 他將全世界科學家奮鬥了260多年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最接近的程度,至今無人超越。這樣一個被稱為「不諳世事的科學怪人」,竟然在他45歲之時,萌發出生命中唯一一次戀情,從而展開了一段最溫情也最契合的絕世婚戀。
  • 用跑得最慢的電腦程式,理解最高深的哥德巴赫猜想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這些得跑到猴年馬月的程序,或許能澄清一些數學命題,甚至告訴我們哪些內容是可知的。據研究者們稱,忙碌的河狸能幫助我們判斷一個數學問題的難易程度,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它能讓人一目了然地看到數理邏輯到哪裡就該走不下去了。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Kurt Gödel)在大半個世紀之前就證明了,有一些命題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也就是所謂的「不可知」。
  • 陳景潤:離「皇冠上的明珠」一步之遙的數學家
    即使是著名數學家,如果不是專門研究這一個數學的分枝的,也不一定能讀懂。但是這篇論文已經得到了國際數學界的公認,譽滿天下。它所證明的那條定理,現在世界各國一致地把它命名為「陳氏定理」,因為它的作者姓陳,名景潤。他現在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陳景潤是福建人,生於一九三三年。當他降生到這個現實人間時,他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並沒有對他呈現出玫瑰花朵一般的豔麗色彩。
  • 是什麼讓他從抗戰時期,到新中國成立的長河一路走來,成為院士?
    只要說起哥德巴赫猜想,很多人會在腦子裡想到一個人,那就是陳景潤。陳景潤終於證明,"1+2"是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的一大進步,只比最後的"1+1"差了一步。陳景潤解決了"1+2"問題,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除了陳景潤的傳奇經歷和個性,陳景潤的事跡也立即被廣泛宣傳,成為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 黎曼,除了他的猜想,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伊隨編輯:Yuki 隨著菲爾茲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麥可·阿蒂亞爵士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黎曼的名字和他的世紀猜想再次回到公眾的討論之中。然而,黎曼,除了他的猜想,還有一些故事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了解的。
  • 《從哥德巴赫說開去》之一
    很多中國人是從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中知道哥德巴赫這個名字的。在在這篇文章裡,徐遲講述了數學家陳景潤刻苦鑽研,終於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真實故事。文章最初刊登在《人民文學》雜誌1978年第1期上,標題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隨即轉載,一時間傳遍全國。從那以後,人們對於陳景潤的故事津津樂道,也常用「哥德巴赫猜想」來形容極其困難的問題或難以企及的目標。然而,大家對於哥德巴赫本人卻了解甚少。
  • 想要飛出地球?數學和可控核聚變一樣是關鍵技能! | 科技袁人
    而上升到宇宙的層面,我們更能感受到質數的意義。比如我們在許多科幻小說中有一種「標準設定」,在《三體》裡也有這個情節:就是人類通過質數與外星文明交流。質數在面對語言甚至思維完全不相同的文明時,反而可能是最容易「共通」的語言。所以,我們可以把黎曼猜想理解為宇宙的密碼!想要飛出地球,走向宇宙,除了發展出可控核聚變以外,能證明出黎曼猜想也會是很重要的哦!
  • 陳景潤去世時年僅63歲,他的後代現在都怎麼樣了
    不管你相不相信,事情已經發生了,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陳景潤身上,一個數學天才人物。我們看到這裡估計會感到可笑,1 2=3這個小學生都覺得容易的問題這麼重要?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回答的不是表面上的1 2=3的問題。他解決的是偶數跟素數的關係,這三兩句話是解釋不清楚的。這也是世界上三大難題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所有人都回答不出來的時候,陳景潤出現了。
  • 告別哥德巴赫
    如果世上真的存在一座數學的金字塔,哥德巴赫猜想高懸其上的話,我們就會對其肅然起敬,隨之拍照留念。如今高思正站在金字塔腳下,壯志凌雲,但在旁人看來,別說足跡,他連個指紋也留不下。具體說來便是,如果你說你要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麼你連PhD都當不上。原因可以歸納為兩條:第一,沒人敢說自己能夠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第二,沒人相信別人能夠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所以,你高思憑什麼證明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