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利·斯科特繼科幻巨製《普羅米修斯》後,再探歷史巨作《法老與眾神》,有別於查爾登希士頓的《十誡》,和夢工場動畫《埃及王子》,雷德利·斯科特的興趣不在於將它拍成一出福音電影,他離開聖經耳熟能詳的情節,變為一個王子悟道過程,尋找自己身份與使命,神跡必不可少,卻並不算匪夷所思,它突出了摩西的人性,多過上帝的神性。
戲取材自聖經,卻不儘是依書直說,最明顯是開首摩西壯年當法老的大將,與法老王子拉美西斯打死不離親兄弟。聖經舊約《出埃及記》雖提及摩西由法老公主收養,卻沒提過他的宮廷生活,更非善戰的猛將,拉美西斯雖是埃及最有名法老之一,與摩西年代起碼相差了百多年,《出埃及記》從沒提起過他的名字,亦沒記載摩西有此一段兄弟情。
這是《法老與眾神》最重要的杜撰,撐起了摩西整個身份重認,由王子變為隱於曠野,一無所有,於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就是兄弟間的對奕和決裂,戲劇味道勝於一切,上帝的指引卻是可有可無。
另一重要改動,則是處理上帝形象和存在。列尼史葛低調地處理上帝,雖保留了「火焰中荊棘」向摩西首度顯現這一筆,但衪以小孩形象現身,不斷以問題來反問這充滿疑竇和不滿的「被揀選之人」,兩人不斷爭拗,往往沒有結論,並非摩西單方面地接收異象和指令,展示了一點尊重自由意志的現代想法。
於是,摩西和「小童」對話,充滿了人對上帝的思辯,流露了不同階段的心路,是摩西由一位不信者,變為臣服於自己命運的自由思想者,跟舊約的描寫大異其趣。
摩西一生都充滿了神跡,因為他負有特別的使命,由小孩到成人,都跟著神跡的步伐。但《法老與眾神》更多展示摩西年輕和堅持的毅力,個性頗為硬頸執著,要算是從以色列人拉比中得悉自己真正身世,亦都半信半疑,十分人性化。他為逃避法老追殺,遁入曠野時已八十歲,但戲內摩西的克裡斯蒂安·貝爾,只為中年人,而且聚妻生子,享受家庭生活,令戲內保持活力。
這亦解釋了,雷德利·斯科特選擇克裡斯蒂安·貝爾當摩西,承接他在《蝙蝠俠》中沉思者、悟道者的形象,摩西悟道過程,仍是全片的主線;亦如他在泰倫斯馬力克《新世界》中的開拓者和領袖,德國大師華納荷索的《Rescue Dawn》中受難者的形象。 《法老與眾神》是集其大成,總之,克裡斯蒂安·貝爾幕前的表現頗為多層次,可惜是雷德利·斯科特在戲內沒有太大野心,沒有提出更新的視野,摩西的人性,也只是添上行事動機,上帝和人間的分野,兄弟和敵人的分野,其實只繪出了輪廓,有淡而無味之嘆。
可惜,重頭戲反而是以現代電腦特技,重現一些神跡場面,十災連鎖帶打,由鱷災至擊殺埃及長子,乾淨俐落,這十災暗地有著自己邏輯,就是由大自然、牲畜而後人命,本意為突出法老的反覆和冥頑不靈,戲中反而法老的軍師嘗試以科學解釋,便顯得畫蛇添足。
摩西與拉美西斯,在《法老與眾神》本是一體兩面,作為摩西超脫王室身分,接受希伯來人先知的使命,從王權/人權,多神/一神,帝王/僕人等等,作出對照,兩人的寶劍作為印記,直至最後,讓人想起權力和將士的象徵,更近於《帝國驕雄》和《天國驕雄》。然列尼卻輕輕放過拉美西斯的角色,於是,摩西的描寫亦變得平面,只留於王宮自出自入等等,連兩人當父親角色的心跡亦輕輕放過,著實可惜。
是故,最後過紅海的場面,放棄了由權杖令海面分開,而用上退潮露出礁石的處理,高潮重置在海嘯來襲時,摩西與拉美西斯雙雙被海水淹,從此兩兄弟分道揚鑣,重生意象盡現,在奇觀和意象中取得不俗平衡。
《法老與眾神》最讓人感動者,雷德利·斯科特將電影送給年前自殺身亡的弟弟東尼·斯科特,兄弟情之所在,遂真相大白。
作者:Hit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