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判官
橋本忍逝世了,享年100歲。
對日本電影熟悉的人,不會不知道黑澤明,而對黑澤明有所耳聞的,不會不知道橋本忍,人們總是把橋本忍和黑澤明掛鈎,但實際上,橋本忍合作了許多日本知名大導,在這些導演當中,劍戟片大師又佔了多數。從《羅生門》到《豪勇七蛟龍》,橋本忍寫出無數在國際上獲得榮譽的電影劇本,可以說是日本電影聞名世界影壇的奠基人之一。
同時,他那些充滿刀光劍影的劍戟片也成就了日影一段真正的黃金時代。
本期不散以橋本忍為引,串起日本劍戟片的整個歷史。
所謂「劍戟片」,是以砍殺打鬥為主要看點的追求刺激且較通俗的娛樂劇。
其實剛開始的走向和武俠片一樣,就是爽片。
劍戟片始於上個世紀20年代關東大地震之後,東京一帶被地震攪得一片狼藉(宮崎駿《起風了》有提及),電影製片廠大舉西遷,其中松竹遷到蒲田,正是這些搬遷為時代劇發展提供動力。
日本時代劇主要分為三種,崇尚古典主義的歷史劇--「純粹時代劇」。
以時代劇作偽裝、本質裡卻和小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古裝的現代劇」。
「打鬥時代劇」,也就是「劍戟片」。顧名思義,又打又鬥的,全部仰仗冷兵器即武士刀。(我國稱為「倭刀」——詳見《倭寇的蹤跡》)
套路一般是一對一,一對多。很少兩隊人馬大亂鬥,因此儀式感非常強。
橋本忍前時代的劍戟片基本仿照好萊塢西部片,以武士(月代頭)、浪人(基本沒有月代頭)作為主角(60年代主角形象有了大突破),打鬥主要是冷兵器近身肉搏,此前日影動作片打鬥遵循傳統能劇、歌舞伎劇中「舞蹈」般的程序化表演,狀若木偶,靈活性很差。
也是受從唐代傳過去的「鬼音」唱法影響,非常鬼魅。
如同華語早期古裝電影(天一公司出品乃至早期邵氏)都仍舊是京劇形態的「唱念做打」,戲曲風格濃烈。
於是這種真實的打鬥廣受好評,一方面是作為通俗娛樂片,另一方面「劍戟片」背後有著濃鬱的日本時代背景、武士道精神以及武士刀文化——平安(公元794年)時代——公元1868年,武士刀具有很高的象徵,江戶時代達到巔峰。
因此大部分劍戟片都是以江戶時代為背景。
直至明治下令禁止配戴刀劍,武士刀隨著武士一起沒落。
劍戟片在刀光劍影的背後為觀眾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大和民族,感興趣的可看看《菊與刀》。
橋本忍前時代的劍戟片時代,以伊藤大輔、伊丹萬作,山中貞雄等導演為主。
而橋本忍正師從伊丹萬作,繼承了其風格。
山中貞雄在二戰期間戰死於中國,作品極少,幾位導演都只是鋪墊,將劍戟片風格發展成熟的是同時期的稻垣浩,於二戰後開始展露頭腳(二戰時期,日影以「國策」電影為主)。
此時黑澤明雖然已經出道拍片,但多數是現代劇,唯一的武士道相關題材還是講述柔道的《姿三四郎》,直至與橋本忍合作拍攝了《羅生門》,正式開啟了自己的時代劇風格。
但日本劍戟片的巔峰並不是從《羅生門》開始,所以為什麼說後拍攝出來的《宮本武藏》系列更具代表性。
黑澤明作為世界公認的第一位東方電影大師,以西方視角審視東方文化,時代劇就是最好的切入點,一來可了解傳統文化,二來也有獵奇心理。
但在《七武士》之前,黑澤明一直處在探索階段,他擅長現代題材,剛開始改編外國文學的《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低下層》(高爾基)的外來故事移植很明顯水土不服,這也為後面莎士比亞幾篇作鋪墊引教訓,現實荒誕的融合還處於探究狀態。
正處在古裝與現代的過渡,《羅生門》之前,老黑拍的一直是現代題材,《羅生門》大獲成功,我認為他本人都很訝異,於是後面嘗試拍了《踏虎尾》、《生之欲》等,可以看到前者仍然非常稚嫩,和《羅生門》差別巨大,所以《羅生門》有偶然成分,現代題材的《生之欲》就很成功。
老黑真正成熟其實是與橋本忍聯手,在恩師山本嘉次郎《戰國群盜傳》的基礎上改編成的《七武士》,這也是大家普遍認定的巔峰之作。
《七武士》之後,和橋本忍一口氣聯合製作的《蜘蛛巢城》(1957)、《戰國英豪》(1958)、《惡漢甜夢》(1960)都大受歡迎,甚至被好萊塢借鑑。
這時期也是日本電影傳統片廠制度最成熟的高峰期,繼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時代後第二次的黃金時代。雖然主要還是以復古的「純粹時代劇」為主,但劍戟片顯然有更廣泛民眾基礎、更容易賺票房。
到60年代,是劍戟片的全盛時期。此時期除了以大島渚、新藤兼人為首的新浪潮導演,還有曇花一現的太陽族電影,它們跟隨歐美實驗電影運動,將全世界那時因為戰爭、性解放運動、女權主義運動、民族主義運動催生的共同的絕望無助、激動等複雜情緒糾結在一起,用電影藝術進行著精神上的發洩。
而承載大量暴力、甚至色情元素的黑幫片和劍戟片,極大滿足了觀眾需求。
同理可證香港80年代大量盛產的cult電影、三級片。
此時期橋本忍合作了諸多導演,老的有《報仇》(1964)今井正、《霧之旗》(1965)山田洋次、《白色巨塔》(1966)山本薩夫,新導演中最出彩的要數小林正樹和岡本喜八。
小林正樹比黑澤明稍晚幾年出道,受僱於松竹映畫。不同於黑澤明的國際化道路,強烈的現代意識,小林正樹風格傳統。
這和小林正樹是田中娟代堂弟有關,田中娟代是溝口健二的御用女主,而小林作為溝口的助理導演,不同於溝口的古典悽涼柔美,小林充滿沉鬱理性的悲壯感。橋本忍與小林第一次合作的時代劇劍戟片《切腹》拿下第16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
之後再度改編瀧口康彥的歷史小說的《奪命劍》,同樣由橋本忍改編,小林正樹的劍戟片大多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劍戟片,而像是此前提到的「純粹時代劇」與劍戟片的混合體。
受黑澤明和溝口健二的影響,他中和了男性陽與女性陰柔(溝口健二一直拍女性主義電影)的特質,風格獨具一幟。即便是拍攝戰爭題材的《人間的條件》系列,小林正樹也同樣帶有拍攝以上劍戟片時的悲天憫人感。
東寶導演岡本喜八在60年代與橋本忍合作了三部電影《侍》(1965)、《大菩薩嶺》(1966)、《日本最長的一天》(1967)都是劍戟片,《日本最長的一天》嚴格來說不算劍戟片,但強烈的武士道獻祭風格和三船敏郎、志村橋、仲代達矢、加山雄三等人(笠智眾除外)的表演,著實與劍戟片分不開關係。
岡本喜八師從風雅弘、成瀨巳喜男(都市情愛劇),但大多數影片的風格,無論是運鏡、配樂、構圖都和黑澤明十分相似。
《大菩薩嶺》一片將仲代達矢和三船敏郎完全割裂開來。仲代達矢狂野派表演風格致臻化境,三船敏郎此片中年紀已經上來,更加沉穩,簡單來說,充滿正義感。
一個邪氣,一個正氣。各自演繹著被橋本忍描繪的角色,成為日影劍戟片史上無法忽視的兩位偉大男演員。
本時期還有翻拍《宮本武藏》系列的內田吐夢,不過他最知名的是懸疑片《飢餓海峽》,在此不做詳述。
《奪命劍》和《大菩薩嶺》影響到諸多後世電影,吳宇森的《喋血雙雄》,三船敏郎懷抱嬰兒孤軍奮戰則對應小池一夫的《帶子雄狼》。
此時期東寶主打《哥斯拉》、《奧特曼》等特攝片,日活、東映主打情色和暴力(粉紅電影)。曾經「純粹時代劇」的大映(最早的製片廠之一)兜兜轉轉回到了劍戟片的製作上,主要開發劍戟片英雄。
日本歷史上的著名劍戟片英雄有殘俠丹下左膳、荒神宮本武藏、用心棒椿三十郎、盲俠座頭市、帶子雄狼拜一刀。
大部分都不是傳統武士,更多的身份構造是漂泊無依、闖蕩江湖的浪人。可以和華語武俠片裡的俠客對應。
1960年勝新太郎《不知火檢校》的成功,給大映拿「盲和尚」作主角的勇氣,擅導時代劇的大導演三隅研次、《不知火檢校》的編劇犬冢稔,把子母澤寬的筆記小說《座頭市物語》影像化。1962年《座頭市物語》上映,座頭市之前清一色的武士或浪人之類,座頭市浪跡市井黑幫的民間按摩師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整個60年代,日本幾乎每年都有一兩部座頭市電影問世,直到80年代末才逐漸衰退。期間「座頭市」題材的電影一共被拍攝了26部,成為了日本僅次於《寅次郎的故事》和《丹下左膳》的長壽電影劇集。(觀眾對對劍戟片的強烈的需求)
東映國寶級導演五社英雄在60年代也與橋本忍合作過,拍攝過《人斬》。
但70年代末,五社英雄逐漸轉戰黑幫片和風月片(《陽暉樓》藝伎系列)。6、70年代五社英雄的主要競爭者深作欣二在黑幫片領域所向披靡,對劍戟片始終不感冒。
80年代劍戟片漸呈頹勢,憑《無仁義的戰爭》系列奠定了大師級導演的的深作欣二在同仁放棄劍戟片時,倒對其產生濃厚興趣。
從《柳生一族的陰謀》開始,到改編自山田風太郎同名小說的《魔界轉生》,到改編自傀儡淨琉璃名篇的、講述赤穗四十七義士「心中」的《赤穗城斷絕》(溝口健二、稻垣浩、渡邊邦男都拍了),再到《忠臣藏外傳之四谷怪談》、《裡見八犬傳》,深作欣二一直傾向於場面壯觀、陣容豪華的大製作劍戟片(相信我,東寶真的很有錢)。
同時塑造繼三船敏郎、仲代達矢、勝新太郎之後的新一代劍戟片明星千葉真一、真田廣之。
還有其他導演如藤田敏八、筱田正浩、石井輝男往cult方向發展的劍戟片。
此時的劍戟片,已經是後橋本忍時代了,而與劍戟片分不開的橋本忍這一時期和野村芳太郎合作密切,《影之車》(1970) 、《砂之器》 (1974) 、《八墓村》 (1977) ,大多是驚悚懸疑類型。而與另一導演森谷司郎合作的《日本沉沒 》(1973) 、《八甲田山》(1977), 甚至涉及災難、科幻。
除此之外,橋本忍還自編自導了《幻之湖》(1982)。
雖然上述作品都沒有他的劍戟武士片知名度那麼廣,但彰顯了橋本忍令人驚嘆的多重可能性。
橋本忍之所以轉型,也是因為這一時期劍戟片越來越往下坡路走,黑澤明因為第一部彩色片《電車狂》的嘗試完全失敗在國內不受待見轉而在蘇聯、法國拍片,拍攝的大多數是現代題材,即便古裝片也不再關注劍戟殺陣(更多是大場面「械鬥」)。小林和岡本等人排片量大為減少,幾乎已經息影。
90年代以後,受到泡沫經濟金融危機的多重影響,日本電影每況愈下,大電影製片廠體系崩潰。平成時代正式開始,家庭情節劇重回主流,森田芳光、降旗康男、巖井俊二、是枝裕和、黑澤清、河瀨直美、矢口史靖等新秀崛起,老一輩導演山田洋次拍過一部更像純粹時代劇的劍戟片《黃昏的清兵衛》,但重心還是放在他的家庭溫情喜劇上。
就這樣,年輕的平成一代以各種「喪」佔據日影主流,劍戟片已不再是票房的象徵。
1990年,日本電影之父牧野省三逝世60周年紀念,黑木和雄重拍他當年的經典作品《浪人街》,由堅挺至今的松竹映畫出資,成為日本大製片廠時代的劍戟片絕唱。
而隨著時代劇故鄉大映公司徹底關門後,1997——1998兩年間,三船敏郎、勝新太郎和黑澤明相繼離世。
昭和已經遠去,劍戟片不會再有。
千禧年後,新銳導演有以中野裕之《武士暢想曲》、北村龍平《百人斬少女》、石井聰互的《五條靈戰記》、三池崇史《熊本物語》、平山秀幸翻拍《魔界轉生》為主的小眾導演拍攝了一系列劍戟片,用完全視覺化甚至浮誇的鏡頭畫面,植根於二次元的中二式調度,打破傳統劍戟片的規律。
沒那麼嚴肅且苦大仇深,一切皆可娛樂。
北野武甚至把翻拍的《座頭市》帶到了威尼斯主競賽單元,拿了個最佳導演獎。
也有兢兢業業遵循老一代的風格的津田豐滋翻拍山中貞雄的名作《丹下左膳之百萬兩之壺》,老導演山田洋次拍攝了他的第二部時代劇劍戟片——《隱劍鬼爪》,溫情唯美。
以及近幾年漫改流行,搬上大銀幕廣為人知的就有《浪客劍心》和《銀魂》系列。
劍戟片不僅是一種類型,更成為一種媒介,可以套上其他類型片的殼子。
但輝煌已過去,無論如何,劍戟片已經從曾經的黃金時代變得小眾化,今時今日的觀眾,受日新月異發展的數字視覺效果的衝擊,很難靜下心來欣賞這些真刀實槍的冷兵器肉搏。
連十八種武藝樣樣齊全的華語武俠片都沒落了,更何況劍戟片。
但不能否認劍戟片對日本電影乃至世界電影的意義。每個日本知名導演,幾乎都拍過幾部劍戟片(小津安二郎除外),捧出了真正第一位東方硬漢——三船敏郎,60年代劍戟片的巔峰直接影響了邵氏武俠片、香港電影和美國新好萊塢四君子科波拉、史匹柏、馬丁·西科塞斯、喬治·盧卡斯。
如今的日影雖然在國際上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力,甚至剛剛拿下一座金棕櫚大獎,但總體上日落西山,再不復曾經雄霸亞洲的輝煌。
而隨著橋本忍的逝世,那個黃金時代離我們愈發遙遠甚至變得虛幻起來,從活著的電影人身上,我們或許可以回望那些閃耀的片段,但如今,似乎只剩下緬懷。
昭和時代還在人世的電影人,好像只剩下一位仲代達矢,黃金時代,真的遠去了。電影的發展,正是:一代人逝去,一代人崛起,但那些充滿魔力的光影跨越時空被我們這些後來者遇到、鍾意、難忘,只要放映機還在,跟著膠片裡的他們,去電影裡的那個世界,感受他們的人生。
這是每個影迷都為之朝聖的時刻。
感謝橋本忍陪著劍戟片乃至日本電影一路輝煌、沉澱、發展,而帷幕,肯定不會隨他去世而落下。
一路走好,橋本忍先生。